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将少儿时期的马克·吐温和同时期的小说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进行对比分析,从两者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征两个方面对哈克贝利·费恩进行原型解读:成长背景方面,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结构和社会环境;性格特征方面,包含热爱自由、积极乐观、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权威以及对奴隶制的态度等。经对比分析,马克·吐温和哈克贝利·费恩在成长历程和性格特征方面具有相近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带有自传特征的小说由此得以论证。  相似文献   

2.
李林  周艳 《魅力中国》2011,(17):212-212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充满了童真童趣以及丰富的幽默,总能极大地吸引读者。只要认真研读,我们就会发两种童音渗透整部小说,自由之音,反叛之音。  相似文献   

3.
段苏凌 《魅力中国》2010,(15):33-33
风格翻译是小说翻译中的重要问题,《白鲸》中作者的语言轻松幽默,本文即以《白鲸》的两个中译本为例,通过比较为读者分析在翻译国外小说时的风格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黄小星 《魅力中国》2010,(23):287-287
本文通过对“离家出走”这一主题在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伤逝》中表现,比较这两部创作在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作品中,“家”都作为束缚人身自由,束缚个人精神自由的牢笼出现的。人的自由天性让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们都选择了逃离家庭。  相似文献   

5.
胡晓晓 《魅力中国》2010,(33):167-167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经典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胡庚申教授的适应选择论出发,从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三方面对张友松的英译本进行分析,旨在说明张友松的译本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舒成刚 《魅力中国》2014,(2):111-111
本文从《三国演义》小说人物塑造的“定型化”,“特征化”这两个问题出发,结合曹操、诸葛亮具体的人物分析了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得与失,对于《三国演义》人物塑造的得与失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刘慧 《理论观察》2005,(2):113-114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里瞻望前景时对美国人说:“要想真正取得成功,你必须懂三种语言;流利的英语、西班牙语和电脑语言。”如果把他的话加以概括,那就是要懂得流利的母语。一门外国语和电脑语言。这可以说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我国英语则是第一外语,所以在全民中普及英语。是一项战略任务,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谭文杰 《魅力中国》2010,(15):35-35
《麦田里的守望者》以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鲜明的人物性格深受当时美国社会青少年的追捧,因此,在翻译《麦田》一书的时候,能否再现原文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是译作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以《麦田》的两个中译本,施咸荣译本和孙仲旭译本为例,解读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美国作家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的三个人物:海丝特·白兰、丁梅斯代尔和罗杰·齐灵渥斯,他们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人亚当式经历的旋律:生就的天真淳朴,在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时,经历了“不幸的堕落”和痛苦,最终获得了智慧与成熟。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对《老人与海》的文体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晖 《新西部(上)》2010,(8):135-135,126
本文通过对美国杰出小说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的剖析,认为此文很好地体现了他简洁、清晰、客观的写作风格。这部作品文体学方面语言句子简短,句法结构特别简单;自由直接引语使得小说简洁明快;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主席兼主编莫特梅·B·朱可曼(Mortimer·B·Zuckerman)先生在美国《外交事务》季刊上发表了一篇争论文章——《第二个美国世纪》,文中说道:持续了8个年头的美国经济增长超越了上个10年中的“德国奇迹”和“日本奇迹”,...  相似文献   

12.
有中国学者从传统的文学批评和文体学角度对《猪人》进行研究,但忽略了小说的语言内在特点。本文旨在运用评价理论对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对话分析,探索作者如何运用评价理论的语言手段描述主人公的成长。从而进一步证明评价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为文学作品的欣赏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秦婧 《魅力中国》2010,(3):294-295
“后现代”语境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非英雄化的平民角色、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在文学艺术领域渐渐蔓延,电影在这方面尤其具有表现优势。《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一个富有这样意味的文本。本文将试着通过探究此影片的后现代性特征,从三个方面对影片所体现的后现代特征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拉尔夫·沃尔多·埃里森是美国黑人小说家,两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和《六月庆典》确立了沃尔多·埃里森在黑人文学乃至整个美国文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本文运用空间叙事角度来分析和审视黑人形象,从地志空间、社会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向来分析这两部小说的写作手法,从而探究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5.
《乌鸦》是美国诗人、文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代表诗作。《乌鸦》以优美的形式、韵律极强的音乐感来表现该诗的主题“美妇人之死”。主题、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反映了诗人的创作哲学,而该诗的成功实践也证实了其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李兴鑫 《魅力中国》2013,(26):371-372
《红字》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使用了象征主义这一写作手法。作者运用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来体现19世纪中期美国社会的文化观、宗教观和道德观。文章就小说中的“A”以及“Peal”的象征意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刘艳涛  林鹰 《环球财经》2010,(12):118-119
一,“普通”与“史诗”改编自美国剧作家亚伯特·拉姆斯德尔·格尼《情书》的《收信快乐》,讲的是个简单的故事。实在是太简单了!两个普通的人,有着普通的名字和绰号,普普通通的40年。  相似文献   

18.
心灵的救赎——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桔 《魅力中国》2010,(16):77-77
《肖中克的救赎》这部影片,是根据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由弗兰克·达拉邦特在1994年导演的美国剧情片。该影片运用多种影视手法,围绕着“希望是好事,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散”这一主题而展开。  相似文献   

19.
著名语言学家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里奇(G.N.Leech)和肖特(M.H.Short)合著的Stylein Fiction(《小说文体论》)自第1版1981年问世以来在语言学界有庞大的读者群,成为欧美高等院校英语文学文体学专业必读教科书。该书的缩写SIF已经成为此书的昵称,在学术会上被许多学者这样称呼,这个现象也是不多见的。著名语言学  相似文献   

20.
徐小航  赵丹 《魅力中国》2014,(14):74-74,76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由美国作家丹·米尔曼所著。这本半自传体小说以丹·米尔曼自身成长经历为背景,小说以对话和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丹·米尔曼与在加油站工作自称作“苏格拉底”的一名工人关于人生许多问题的思考。本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描述了丹·米尔曼的困境以及“苏格拉底”如何借助古典指挥帮助其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