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已成为城市社区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概念界定、现状和问题、制约因素、供给模式及发展路径对国内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评析了已有研究问题与不足,并就城市社区公共物品的供给提出了相关问题拓展,为公共物品新领域探索和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及突出关键问题提供了理论、实践思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2.
"契约型"社区的生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2年联合国成立"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小组",此后,社区发展活动在世界各地兴起.迄今为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出现了社区发展的多种模式.由于侧重点不同,理论上对社区概念的释意也有所区别.在我国,一般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居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依区位标准,可将社区分为城市社区、城郊社区和农村社区.城市社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变革的结果.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城市社区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社区开始从"单位制"向"契约型"转变,这将会引起社区发展目标、运行机制、实现方式和手段等的重大变革.研究新型社区的生成和特点,并提出促进社区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模式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高效供给的重要保障.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模式具有供给理念的现代化、 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供给方式的社会化、 供给机制的民主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调查胜利油田单位制向社区制改革情况,分析胜利油田单位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居民、政府等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完善城市社区治理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单位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特殊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本文分析了国家是如何通过单位制实现对社会的整合和控制的,以及社区制取代单位制的必然性。并且探讨了我国目前情况下,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单位制”社区作为我国特定时期的组织模式,在城市发展前期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制度的转变,社区空间逐渐从单位组织中脱嵌,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影响下形成了大量“后单位制”社区。此类社区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城市问题,存在较大风险。社区韧性是能够帮助社区自身对风险进行预警、响应和恢复的多种能力合集。首先,基于“后单位制”社区特征,从客观建成环境和主观能动性两个层面梳理现状问题及风险因素。其次,基于社区韧性理论和既有韧性评估研究,从社区资本和居民能力两个维度构建“后单位制”社区韧性评估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再次,以哈尔滨市的3个“后单位制”社区为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3个社区的韧性平均水平一般,居民能力得分略高于社区资本得分,存在物质资本冗余性不足,社区风险应对设施不完善及居民抗扰性弱的问题,但社区居民拥有较为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居民自治,具有一定的自组织能力。最后,从明确权属问题、社区空间微更新和社区居民公共性重建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社区韧性提升策略。以期推动社区韧性理论在“后单位制”社区中的实践,并为同类社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转型深入,中国城市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作为城市治理起点的社区治理成为研究焦点,不仅需要针对城市化引致的城市人口“增量”建设城市社区,还需要对原有的单位社区“存量”进行转型设计,以推动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然而单位社区治理模式受到单位制残留因素影响而经历了不同的转变路径,遇到了不同的障碍.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北京毛纺南社区治理模式演变的剖析,展现了单位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变的过程中治理主体多元化趋势,但社区资源的积累不足导致了单位组织退出曲折化、“治理空缺”出现并伴随社区环境快速恶化等特点.进而提出,在衰退型单位社区转型过程中,外部力量的介入尤为重要,需要通过资源转化、培育社区治理主体,帮助社区实现平稳过渡,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公共物品供求研究--以北京市城乡接合部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供给公共物品所需费用主要取自于当地农民本身.但使用这些公共物品的,除了当地农民以外,还有城市居民以及外来人口.无论是依照公共财政理论,还是为了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城市区县以上政府都应当为城乡接合部农村社区公共物品供给付费.  相似文献   

9.
社区建设抑或"社会"建设--社会结构视野中的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道稳 《城市问题》2003,(2):62-66,69
根据过程性的社会结构分析,社区建设是由政府推动、社区居民和社区组织广泛参与的重塑社会结构的主体性社会实践活动.为此本文提出三个基本观点:社区建设是调整和改善社会结构的一种努力;单位制壁垒是社区建设深入开展的结构性障碍;社区组织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准公共物品供给显现出贴近民生、巨大的正外部效应、机制灵活等特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石,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保障。云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在农村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和改进空间,对云南农村社区准公共物品供给进行研究对云南省农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从单位制的居民小区到社会性的居民小区过渡时期,小区物业管理经费筹措困难,物业管理公共物品供给明显不足,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管理.本文试利用西方经济学的公共选择理论来构建居民小区管理理论,为小区物业管理的运做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单位制是中国城市社会的基本制度,国内外学者近些年针对中国单位制度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究.本文将从单位制的形成、发展、消解以及这三个主要方面,对前人所做的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文章最后提出自己对于当前单位制研究的看法和意见方向.  相似文献   

13.
社区成员自发合作供给是解决城市社区集体物品供给困境的可能路径,但合作供给模式的发育面临个体认知调整及内部制度环境的约束。以南京市42个住宅小区公用电梯的维保更新为例的实证研究表明,包括个人习惯、群体习俗和内在化正式规则等内在制度对社区集体物品的合作供给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由于内在制度的变迁受制于个体认知和信念的调整,应采用认知触发模式进行重点触发、协同触发,以期促进集体物品合作供给习俗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社区建设备受瞩目,人们通常把社区视为社会的缩影,认为社区的公共管理、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民主实践基础的含义。中国城市社区是在西方经验传入和单位管理城市的背景下应现实需要出现的。因此本文从西方社区发展历程和单位体制入手,探析中国现代城市社区的特点和社区建设的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城市供水供给模式的选择要遵循其具有的经济属性.城市供水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还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物品.实践中城市供水消费的竞争性和明显的外部经济性决定了私人生产、混合供给是城市供水理想的供给方式.在这一模式中,要根据市场原则向消费者收取水费,而在水价制定和计量方法上,阶梯式计量水价和季节性水价是一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城市基层社会逐步建立了以"单位制"为主,以基层地区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主导之后,单位制逐渐瓦解,社区成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结构并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这为中学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现实中大多数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都受到限制,但在公共物品自愿供给实验研究文献中对此种情况研究较少。本文在经典公共物品自愿供给模型基础上,将社会网络这一因素纳入到模型中,使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由网络连接所决定,并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对公共物品自愿供给行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实,社会网络结构的差异会显著影响个体自愿供给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对称正则网络中,个体自愿供给与网络密度负相关但不受聚类系数的影响,网络的正则性对个体极端行为的出现概率产生显著影响。这些结论支持了社会网络对公共物品自愿供给行为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区是一定生活空间的居民所形成的以区域为纽带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党建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历史性任务的根本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形成逐渐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作为基层党组织,如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积极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社会主义事,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城市社区的发展具有"官民二元动力机制".由于缺乏公民参与,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遭遇了体制困境.决策者应从西方国家社区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认识到扩大参与对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战略意义,使得社区建设成为打造中国城市公民社会的先导.  相似文献   

20.
正城市基层社区的松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总体性社会结构的改变、单位制的消解、住房商品化的施行,以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基层社区正在经历由街坊社区、单位社区等熟人社区向陌生人社区转变的过程,并逐步显现出松解迹象,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空间基础的松解首先,社区边界由封闭化转为开放化,使社区成员的异质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异质性使不同身份、地位、职业、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的社区成员之间难于形成较为一致的社区理念;流动性使社区成员之间难以发展出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