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对于新兴证券市场而言是一块宝玉,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QFII制度的引入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屡屡清风和阵阵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全球化下的挑战.本文结合三年来QFII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分析QFII制度存在的利弊,不断完善QFII制度,为证券市场下一步开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豫生 《现代经济》2007,6(6):227-228
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首字缩写。它是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一样,它也是在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允许境内投资者投资境外证券市场的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Ⅱ)制度对于新兴证券市场而言是一块宝玉,是在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QFⅡ制度的引入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了屡屡清风和阵阵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全球化下的挑战。本文结合三年来QFⅡ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分析QFⅡ制度存在的利弊,不断完善QFⅡ制度,为证券市场下一步开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QFII是开放资本市场的一项过渡性制度安排。2002年l2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QFII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实践,QFII机构以其成熟的国际资本市场运作方式、先进的管理模式对中国证券市场在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截至2006年10月10日,我国的QFII已扩容至50家,获得批准的投资额度也达到80.45亿美元。QFII作为证券市场开放的过渡性形式,将对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目前我国还处于外汇管制的情况下,要达到在开放证券市场的同时又能防止大量外资涌入冲击市场的目的,国际上某些成功的QFII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本文通过对QFII与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研究,使人们能更好的认识QFII,同时通过其他国家QFII的经验,给我们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QFII是我国在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背景下,为了适应资本市场开放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个过渡性的法律政策。但是由于资本市场环境限制、市场门槛过高以及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措施,致使目前国内QFII制度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制度效应。我国应当借鉴台湾地区和韩国的成功经验,创新监管制度,加强与其它证券法律规范的配合以解决QFII相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7.
QFII制度作为一种外资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如果利用得当会促进本地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会改变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会影响中国证券市场投资策略与投资理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向市场导向化转变,有利于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8.
QFII制度是一种有限度的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制度,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分析了台湾推行QFII制度的措施及其绩效,其次详述了大陆现行QFII制度的特点与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应借鉴台湾的成功经验,坚定地推行并循序渐进地调整大陆的QFII制度.  相似文献   

9.
引入QFII是规范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重要举措。在引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防范国际投机资本冲击;加快QFII的配套制度建设,做好操作层面的制度安排;加强与境外监管机构的监管合作,加强对投资托管人的监管;加快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0.
QFII投资行为对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将引入QFII制度作为一项战略性举措。QFII作为一项成熟的开放证券市场过渡性制度,已经在多个国家成功实施,相关国家希望在引入QFII后,能够对证券市场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提高市场的稳定性水平。而理论界也比较公认,QFII制度能够提高一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水平。本文以中国A股为考察对象,运用GAKCH模型对以15支QFII重仓股为代表的资产池进行研究发现,在QFII介入后。这一资产池的稳定性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QFII稳定市场的作用尚不明显。因此,不能过分夸大QFII的积极作用。而要继续研究我国QFII制度,完善相关法律,以控制风险并提升QFII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