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政府预算是经过国家权力机关审批生效的政府的基本收支计划,它体现国家权力机构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实现公共支出管理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实施预算法制化管理,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财政行为进行约束,规范政府的活动范围和规模,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2.
基础教育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政府应该承担起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责任。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行中央领导、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基础教育财政责任基层化,造成基础教育不公平发展。当务之急,应加大国家财政的整体教育投入总量,改革投入体制,建立规范的基础教育财政逐级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3.
政府教育支出效益的有限性分析及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政府教育支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支出 ,改善支出结构。政府教育支出效率要受到政府财力、公共支出政策及国家教育政策目标的约束 ,但无论政府教育支出的效率如何 ,都会产生对社会公共教育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本文在确定政府教育支出所产生效益的指标后 ,用模型分析了政府增加教育支出的效益 ,并进行评价 ,认为当前我国政府应该调整教育政策目标 ,减少高等教育支出比例。  相似文献   

4.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财政科技支出规模不断增长,但财政科技支出相对于GDP来说增长速度不够,R&D支出中政府所占份额相对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偏低,基础研究作为科技产品当中的公共产品,政府供给不足,各地区财政科技投入差异较大.因此,政府应从财政支持范围、支出力度、支出结构、支出形式等多方面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5.
以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政府公共支出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健全的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是创造和提升国家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以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OECD国家)政府公共治理的理念和原则为参照系,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基础和能力,试图通过良好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对中国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改造和整合,以期促进公共财政受托责任,优化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实现公共支出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近20年来西方国家政府通过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在促进政府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公共资源效能,增进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的监督,改进政府形象,提高政府资金运作效率,公共部门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何运用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陈珊 《经济研究导刊》2010,(36):24-27,45
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中央(联邦)和省级政府(州政府)为主体,以市县级政府(地方学区)为对象,财政资金按一定条件用于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的制度。美国是基础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联邦政府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着很成熟的理论支撑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研究美国联邦政府基础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目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政府支出的取向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调整其支出的结构和规模,以不断促进经济的发展.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探讨政府支出的取向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什么因素影响着公众对政府支出、以至国家权力边界的态度与选择?文章认为,公众对腐败程度的认知是影响他们对国家权力态度的关键因素。使用2006年亚洲晴雨表的调查数据,文章分析了中国公众的腐败认知如何影响他们对政府经济型支出与再分配型支出的态度与偏好,进而探求腐败与国家权力边界的关系。文章发现,公众对腐败程度的认知,显著降低了他们对腐败空间相对较大的经济型支出的支持与偏好,但对受腐败影响较低的再分配型支出领域则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税式支出和财政支出一样,同属于政府支出,在一定时期内,两者相互增长,此增彼减。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税式支出有褒有贬。进行税式支出与财政支出的比较分析,目的在于正确认识税式支出的作用,科学评估税式支出的功能,从而协调两种政府支出的运用,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单一增长目标和在此发展模式下的国家政策的长期累积,产生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配置政府资源、落实公共财政职能的财政支出制度的改革目标是必须使和谐发展模式下的国家大政方针在逐渐变迁形成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和公共预算支出制度中予以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就关于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的说法不一。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我国现阶段主要公共支出和其他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变量系数的研究结果,政府就能相应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幅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浪潮中,提供一个有效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方案,将会为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为出发点,基于2009—2017年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审视财政压力、政府竞争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政府竞争而言,财政压力才是降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偏向的主要原因。财政压力对政府竞争具有调节作用,政府竞争对民生支出偏向的反向作用程度显著依赖于财政压力。具体而言,政府竞争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偏向不具有直接效应,但在财政压力的调节作用下显著影响上述三项支出。本文进一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政府竞争与民生支出偏向之间的相关关系越不显著;地方政府在执行多任务导向型的中央决策时,具有较为明显的自我选择倾向。  相似文献   

14.
周然 《经济导刊》2010,(5):92-93
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地方财政支出在整个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支出为辖区内的居民提供各种多样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相似文献   

15.
我国政府支出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府支出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实证方法分析了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产业导向与政府支出的特点,论证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各组成部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和方式,说明政府支出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升级中起到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方公共支出规模的膨胀性、成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公共支出规模膨胀过程中的潜在问题,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的财政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研究在调整社会福利的同时降低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根据中国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化对于政府支出规模具有明显的扩张效应,公共教育需求却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未来中国的地方财政必须要优化支出结构、强化支出管理,在"有增有减、减大于增"的政策取向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政府公共支出规模走出了一条“先降再升”的曲线,1996年以来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进行国际比较的结果是:政府名义支出规模与发达国家差约20个百分点,与中等发达国家差约13个百分点,与同类型的国家差约5个百分点,基本与落后国家规模相当。其结论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以后,政府公共支出在结构优化的同时,规模还应稳健增长。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这个国家培养或吸引的人才。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但十几年来,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如今,政府重提4%的目标。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相似文献   

19.
安娜 《经济问题》2015,(3):26-29
通过对Lynn MacDonald构建的最优政府规模模型进行扩展并构建计量模型,用政府人员规模和资金规模两大指标衡量政府规模,使用我国1990~201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政府规模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及29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最优政府规模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认为政府规模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资金规模比人员规模的影响要大,部分省级行政单位已经非常接近最优政府规模,但是还有很多省级行政单位存在政府支出不足或政府支出过度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投入的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支出长期不足,因此,解释中国教育的发展就需要从家庭这个微观的视角出发。本文利用针对大连市家庭教育支出情况的一次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收入和子女数量与家庭教育支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为我们解释中国近期教育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上的证据,也是对现有研究的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