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公民的单位角色失落后,社区空间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目前城市社区研究多关注于社区自治、社区机制体制创新、社区参与、社区权力、社区服务等方面内容,对社区公共空间这种物质基础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很少有人做研究.社区成员是社区发展的主体,只有社区成员充分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社区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公共空间则是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一定意义上说公共空间开辟的程度决定了社区成员对社区事务的参与,进而影响到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区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丰富内涵。社区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即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增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型社区的工作思路,即坚持"以人为本"、寓教于乐原则,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型社区。  相似文献   

3.
董雪 《企业导报》2012,(18):190-191
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正面临着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企业的社会性职能正向社区转移。作为企业型社区,如何创新党建工作,实现"单位党建"与"社区党建"的条块结合,适应社会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英国农村社区经过长期的发展与完善,它已经成为人人乐居的"家园"。本文分析了其社区设置、社区功能、社区管理方式等具体内容,以此为我国农村社区的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系统研究模式,验证了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区作为中国城市社会中一种新的社会基本组织形态,已经逐渐被广大市民所普遍认同和接受,成为中国城市社会再组织和城市居民再社会化的工具与载体.其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是决定社区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它直接来自于居民从社区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满意度,而社区质量又是促进人们对社区满意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努力提高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人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满足感,以此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  相似文献   

6.
为理顺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的关系,2010年,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启动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区直管社区"模式。"区直管社区"模式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有利于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有利于化解社区管理中出现的矛盾。但在"区直管社区"模式的实践中也存在着社区管理行政化加强、社区自治弱化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等途径完善"区直管社区"模式,理顺社区管理中各主体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社区建设备受瞩目,人们通常把社区视为社会的缩影,认为社区的公共管理、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具有民主实践基础的含义。中国城市社区是在西方经验传入和单位管理城市的背景下应现实需要出现的。因此本文从西方社区发展历程和单位体制入手,探析中国现代城市社区的特点和社区建设的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社区公园作为居住区最大的开放空间,是居民日常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民平时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休息也是在社区公园进行,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用以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社区公园作为居住区最大的开放空间,是居民日常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居民平时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休息也是在社区公园进行,环境优美的社区公园是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体现。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有大片的绿地空间,还要有游憩活动的设施,用以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严文珍 《中国物业管理》2013,(5):65-65,66-67
为了保持小区内的环境卫生,杨瑞芬发起了"弯腰行动"活动,要求每一位美城物业人都是保洁员,经过之处方圆5米内有垃圾,必须主动捡起或采取措施。清晨,启元塔洪亮的钟声拂醒了郑州市美景天城的业主,赛提那勒广场热闹了起来,有人在打篮球,生龙活虎;有人在沿着广场边慢跑,神采飞扬;有人在广场中心练习毛笔字,龙飞凤舞。走进社区,绿意悠悠、鲜花朵朵、鸟声叽叽、清水涟涟。"塞纳河畔",或有人  相似文献   

11.
快速城市化下"转型社区"的社区转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对快速城市化下的一类特殊社区一"转型社区"进行研究,探讨其社区转型的合理模式.研究首先从"转型"出发,引出"转型社区"概念.分析此类社区由"内生"向"外生"转型的变化,指出其"积累体制"的改变.之后,对社区转型路径进行分析,从"机械团体"与"有机团体"、"行政化"与"自治化","社会成本"与"社会福利"等3个纬度探讨转型的目标、途径及其社会效能.最后,指出社区转型的路径在于转变观念,推行渐进、多元模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现社区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务工作者,在社区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解上都存在争议。各地城市社区类型的多样性、社区建设探索的百花齐放、社区建设理论取向的差异性,使得城市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出现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和建设模式。城市社区建设的多元化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但在理论上的强调尚不足,需要放在社会建设的视野中来审视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形成"多元共处,和而不同"的格局,使社区建设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社会的组成单元之一,它联系着人们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建设现状的缩影.社区的安全建设作为联系社会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致力建立和谐、有序、向上的社区,不仅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也为国家的政治、文化提供推动力量,很大程度的实现了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14.
国外防灾社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防灾社区"的内涵不仅仅是"抗灾社区"和"耐灾社区",更重要的是促进居民参与可持续性社区的发展.通过对美国、日本以及印尼等国家具体实践经验的考察,总结国外防灾社区建设的经验包括:以社区参与为基础,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宣传教育,以及遵循科学的步骤.针对我国在社区防救灾方面存在的问题,要积极开展政府规划与支援.组建防灾社区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开发社会资源,利用专业团队,最终促进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与成果推广.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农转非社区管理的特殊性、农转非社区管理的现状及问题。认为农转非社区的管理是关乎其是转化为城市社区还是转化为新的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关键。据此提出了健全和完善农转非社区管理体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区管理主体角色定位混乱、社区管理主体发展不平衡、社区建设仍呈政府"一头热"的"独角戏"状态是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足"硬"、"软"两方面的工作:"硬"的方面要理清管理主体角色的定位,规范管理者的身份和行为,明确居委会、物业公司与业主委员会三主体的权责利关系;"软"的方面要加强社区的共同意识建设,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赣州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网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信息化的悄然兴起与不断发展是和"和谐社会"的大环境相协调的,而且,从国家政策的角度上讲,社区信息化也是"十二五"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赣州社区目前建设网站的现状,提出了赣州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网的设计思路、主要功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8.
谷志莲  柴彦威 《城市发展研究》2012,19(11):89-95,102
许多中国城市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社区养老成为广受提倡的主要养老模式。单位社区作为中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要居住空间,也是城市改造的重点,其发展前景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宜老性"的视角,通过典型单位社区的案例研究,从老年人的日常行为、老年人的社区认同、社区组织与建设中的社区参与等阐述了单位社区的"宜老性"特征,认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单位社区具有宜老社区的特点,其空间结构、社区认同、面向老年人的社区组织再造等是"宜老性"的重要体现。单位社区养老设施与为老服务的相对缺乏也成为应对社区养老的最大制约,宜老环境建设面临着市场化力量主导下的社区资源争夺。在单位社区改造中,应该充分肯定单位社区对单位老年人的生活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的社区营造实践源自日本的"造町运动",从提出"社区总体营造"概念至今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由建立个别示范点到全面推动社区营造的发展历程。社区营造是应对全球化结构性冲击的一种"自下而上"的运动和"参与式民主"实践,藉由政府部门、社区居民和专业团体的协力合作,来实现自主性的社区价值。尽管大陆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台湾有较大的差异,但面对快速城市化和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和困境,仍可以参考和借鉴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卜佳慧 《活力》2010,(21):85-86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社区已经开始成为我国党和国家基层工作的一个新平台,社区文化的培育无疑是贯彻政党文化、满足群众文化多样化需求的新载体。而社区文化与中国特色政党文化的相互融合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