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正非试图把华为从“狼性组织”变为“狼狈组织”。他通过《华为基本法》,以一个人的思想聚集一群人迈向一个目标。他以全员持股制度保证了华为15年的繁荣。当他意识到很多企业垮在管理难关,他抛弃“中药偏方”改吃“进口药”。至今,华为的成长仍系于他一人的胆识与能量,这位老英雄还能主宰新华为吗?他正在经历自我革命的苦难历程,同时他感到危机正向华为走来  相似文献   

2.
《华商》2012,(3):17-17
2012年是中国经济的义一个转折点。在困难与危机的关头,企业家有意无意地都在反省。68岁的任正非面临着企业传承难题。他以独特的方式,系统梳理整合了他的心路历程,写出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许多企业家看到后,都喜欢跟我交流他们的读后感。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跟我说,“任正非可是中国的乔布斯,值得好好挖掘与诠释”。我深以为然。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和吴春波教授曾问过华为总裁任正非一个问题,当年他为什么选择通信行业,任正非笑答:“因为我无知,无知才无畏,如果创业时我知道通信行业竞争这么激烈,人才要求这么高,打死我也不敢进这个行业”。04年我和清华大学EMBA学员在杭州与娃哈哈总裁宗庆后交流时,有的学员也曾问他,未来十年娃哈哈的战略是什么?宗庆后的回答出人意料,“我不知道娃哈哈未来十年怎么走?  相似文献   

4.
新书过眼     
“职业经理人困境”是当代中国商业社会的一大主题,而本书作者恰恰是这个困境的集中诠释者。从40岁到60岁之间,他与万润南、段永基、任正非等共同创造辉煌,又三次辞职,见证了四通的辉煌与衰弱,经历了华为的成败与得失, 也挑战了利德华福不断发展壮大的极限。这位从中科院下海的实干家,20年的企业生涯或许有抹不去的悲剧色彩,这是中国一代职业经理人的共同宿命吗?  相似文献   

5.
《销售与管理》2010,(6):44-48
任正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办人、总裁。十余年军旅生涯,43岁借款2万元创业,二十年低调如一。任正非领导的华为已经成为—种现象。在他的领导下,华为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领先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相似文献   

6.
任正非总是在喊"冬天来了"。这一喊,便是8年。在过去的8年里,华为的收入从152亿元人民币到125.6亿美元,增长迅猛;而在国际市场上,从第三世界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与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们同台竞技。怀揣着现金,眼望着可预见的大好形势,华为CEO任正非却又一次警告,冬天要来了。居安思危,华为和任正非是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2001年3月,正当华为发展势头十分良好的时候.任正非在企业内刊上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这篇力透纸背的文章不仅是对华为的警醒.还适合于整个行业。接下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让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冬天”自此超越季节,成为危机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8.
我是在2000年左右开始认识李玉琢的,当时知道他是“四通前高级副总裁”、“任正非得力的副手”,这种定位来自于道听途说。对其理解的加深则是在此后的五年间,一个名气和四通、华为无法相提并论的企业被他带至国内行业第一的水平,不由你不肃然起敬,更为肃然起敬的是他作了很多传奇事情,竟然几乎毫无名气;深刻了解则是在其从利德华福愤然辞职之后,有了空闲的时间,也有了讲述的心情,了解了他18年的企业经理人经历,这个东北汉子的人生脉络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9.
华为的权力结构有点怪,至今还像一个王朝。在任正非的领导权威的绝对控制下,一批责臣制衡一批重臣。为避免权力结构固化丧失企业活力,任正非以群众运动达到运动干部的目的,使华为权力结构动态化。在华为的二次创业中,任正非致力于从人治到法治的自我变革,但目前尚未完成开放权力结构的自我革命  相似文献   

10.
大洋  小兵 《商界名家》2005,(10):38-40
他的风光灿烂是一个传奇:25岁,杨元庆才毕业进入联想的年龄,他已经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成了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他的毅然离职是一个秘密:在2000年.已经被世人认定为华为一把手任正非的接班人的30岁的他和华为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1.
任正非 《商界》2008,(10):62-64
华为是一只令人敬畏的狼,而当群狼之首任正非都喊“冬天来了”时,相信全中国的企业家们都会暂时放下手中的签字笔,静下心来竖着耳朵听听。他总能对冬天先知先觉,成功地踏冰而去。2008年7月,在华为优秀党员座谈会上,他再一次呐喊了:“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全球化是一场‘绞杀战'”,他号召华为的精英们要“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最担忧的是“发不出工资怎么办”?那么,让我们仔细倾听一下,任正非是如何就冬天的话题与内部精英交心的,又是怎样号召团队应对“绞杀战”的?  相似文献   

12.
华为是一个低调的公司,但华为的老总任正非却很有名,这很大原因在于他的系列文章和讲话,其中有不少广为流传,成了业界的名句。比如“什么叫成功?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比如“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比如“制定一个好的规则比不断批评员工的行为更有效,它能让大多数的员工努力地分担你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而最为有名的是他对华为的那句判断:“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13.
张建华 《商界》2009,(11):150-150
2001年,联想分拆,老帅柳传志带少帅杨元庆共同拜访的第一位企业家.是华为掌门人任正非。他们对华为以创新为龙头的市场探索表示艳羡。少帅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做高科技的联想,请教任正非:“如何能做成华为一样的公司?”任正非以一位长者的口吻对他说:“开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并玩笑地说:“你们就卖华为的产品吧!”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0月27日,一条关于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商华为公司人事变动的爆炸性新闻出现在媒体上: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等高管即将离职,为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之子任平顺利接班"让路"。报道言之凿凿:接近华为高层的知情人士证实,任正非有意将33岁的任平引入华为核心管理层EMT(经营管理团队),并让女儿孟晚舟接任公司CFO,而这遭到了公司多位高管反对,"在今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当任正非意欲引入任平进入EMT时,反对派高管与任正非的矛盾爆发,反对者包括董事长孙亚芳、分管产品与解决方案体系的徐直平等"。  相似文献   

15.
任正非,每次都自自然然、顺水推舟、平平淡淡地给出那些让人愕然、给人冲击的言与行。所有让人惊奇的成绩他都不怎么放在心里,仍然能够看到华为的危机,仍然号召全公司必须继续处处改进以获得生存机会。行业内可能,他对那些言与行以及付出换来的结果早就成竹在胸了,一系列举措不过是一个连续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王育琨 《浙商》2011,(23):100-100
没有人能够看透任正非。跟了他十几年的高管,往往习以为常的是任正非火爆的脾性,一种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劲头,有谁能想到他会把中庸作为他最珍视的东西呢?比如,曾经《华为人报》12年的总编辑周君藏,在他的新书《任正非这个人》中有这样的描写:  相似文献   

17.
《创业家》2013,(5):14-15
4月28日下午18点左右,i黑马网独家报道,任正非宣布家人永不接班,华为5-10年内不上市。华为总裁办在华为内部员工的心声社区刊发《任正非枉持股员工代表大会(3月30日)的发言摘要》。任正非重点谈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华商》2013,(2):23-23
人性的光芒在任正非创业的路上闪光。看上去很粗糙,却是华为得以成长为世界级公司的真正密码。没有人能够看透任正非。跟了他十几年的高管,往往习以为常的是任正非火暴的脾性,一种偏执狂才能生存的劲头,有谁会想到他会把中庸作为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华为有几个重要会议是在珠海召开的,开会地点是石景山酒店,有几件事印象深刻,记录如下。1999年,华为在珠海开会,会议主题是公司的战略及KPI指标库。晚饭后通知有活动安排,所有参会者包括任正非乘坐大巴离开酒店,去哪里没有人知道。下车后,周边一片漆黑,隐约来到一片工地。踏着长草,众人来到一个硕大的坑,才知道这里是巨人集团巨人大厦的工地。任正非走在前面,后面紧跟的是华为的高管们,围着黑黢黢的大坑转了三圈。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日中美贸易战中,美国对中国华为的制裁行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华为是一个商业公司,对于华为的产品,消费者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应该把华为的产品和政治挂钩。"任正非这一番话说得不卑不亢、堂堂正正。的确,市场行为就应依市场规律而行,按市场规则而治,不应该以国家安全概念煽动其他国家和地区携带政治目的针对某国企业,甚至滥用出口管制措施损害别国企业的合法权利。随着中美贸易战拉开序幕,国际经济秩序出现了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国企业即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国际生存环境,在此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