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投入—产出的DEA模型,分别采用单要素投入的SBM模型和双要素投入的SBM模型得到2003—2018年我国23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和双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通过横向省际之间和纵向时间之间的比较分析,以期刻画出各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率的时空变化,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水平普遍高于其它地区;(2)云南、甘肃、新疆三省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产出较大,陕西、黑龙江、湖南以及西藏四省的退耕还林政策补贴较高,农户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产出较大;(3)河北、吉林等8省的单要素投入的退耕还林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西藏则是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祁瑶  蒲春玲  张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76-278,293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是土地整理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对促进土地整理理论体系的形成,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参考了诸多文献的基础上,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方面入手,构建了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相结合,对阜康市水磨沟乡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整理项目总体比较成功,通过整理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土地综合效益,得到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开始,就及时开展了工程效益监测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监测原则和指标,规范工程效益监测工作,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参与性农村评估(PRA.,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是一种向研究区内群众学习,并同群众一道调查、分析和评估研究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在享有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制订符合实际的相关的发展和研究计划的一种方法。借助这种手段,我们分析研究了花岔流域在现有条件及环境下退耕还林(草)对农民经济收入产生的影响。作为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性评估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还不多见,将其应用于西部开发的效益分析,对于我们正确进行政策分析、流域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和采用基于AHP非数学模型方法,以四川省旺苍县木门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角度分析项目区各项目指标体系,并综合评价整个项目区的综合效益.主要结论是,该土地整理项目经济效益最好,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景观效益稍弱.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开始,就及时开展了工程效益监测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监测原则和指标,规范工程效益监测工作,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客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史中美 《经济论坛》2009,(19):58-59
眉县是国家级的退耕还林县,在1999年国家推进退耕还林试点后,最早进行了工程的实践。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探讨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森林效益通常划分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评价包括涵养水源效益、固土保肥效益、固碳制氧效益、改善污染物降解效益、游憩资源效益、防治病虫害效益6个指标;经济效益评价以木材生产效益的评估与计量为代表。在具体评价过程中,主要采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影子工程法。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作为国家的一项规模浩大的生态工程.其实施后的经济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05年和200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对陕西省退耕地区进行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工程实施后对农户的收入结构产生的影响,论证了工程的经济可持续性,并在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生态农业综合效益评价的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AHP)方法,对如何评价生态农业综合效益,给出了一套以定量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经初步试用,此法较目前惯用方法简明、全面、合理,起到了某些科学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岷江上游不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该区拥有丰富的水、生物、旅游等可再生资源,但在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中表现出退耕面积扩大化、国家补贴政策一刀切、经济林比重过大等问题。文章指出,应在克服上述问题基础上,通过调整农村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坡耕地改造、发展旅游业、水电业以及加强变通、通讯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策学角度对生态退耕政策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目标利益关系分析,并分析了生态退耕政策对于协调利益冲突的作用以及尚存在的政策学理论缺陷,对于生态退耕政策本身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退耕还林生态影响及其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目标,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与可持续性备受关注,对工程进行全面、客观的生态影响评估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退耕还林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总结了已有研究中退耕还林生态影响评估的角度、定性与定量评估方法,以及对小范围内治理效果的评述。本文在肯定已有研究对退耕还林生态影响评估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应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好评估角度的选取、评估方法的完善和评估结果的可比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对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论述了我国现阶段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美国环保休耕计划(CRP)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并借鉴美国CRP经验,提出完善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黔中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大气CO2浓度不断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挑战,大气碳的减排增汇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随着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和逐步健全,退耕还林碳汇效益的经济价值将会日益凸显。通过2000~2006年黔中清镇市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柳杉、桃树、李树、杏树、喜树、楸树7种林木的碳净贮量进行初步估算。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碳贮量和碳密度都有上升的趋势,中、幼龄林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通过对森林各树种蓄积量的预测,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其次为柳杉,经果林的碳汇功能最弱,到2006年,其碳汇可达1.05×104kg,并根据模型估算,未来10年红枫湖流域的森林碳贮总量约为2.21×104kg,按每吨305元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固碳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6.
论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着重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稳定生计问题.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补偿,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从公共物品和外部性理论角度出发,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运用博弈论理论和方法,模拟现实中各方的行动策略和得益,构建生态补偿政策下生态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均衡结果,以验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否安排有效,进而探讨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叶慧 《技术经济》2009,28(7):32-37
基于当前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粮食补贴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这两种政策的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构建了衡量政策组多重目标的指标变量。通过对各指标变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发现粮食补贴政策与生态退耕政策在农民增收目标上能够协调,但在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上存在相互冲突和矛盾。基于此,提出了若干耦合多重政策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作用方向及程度研究滞后的现实,选择吴起县为研究对象,运用1997~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和2010年8月的农户调研数据,探讨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耦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工程"的实施促使吴起县农业资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量有所增加,但与之相对应的产业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林草资源及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闲置,林草产业及相关产业、果业与加工业的发展迟缓表明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之间没有形成合理配置,协调发展的态势,即"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产业-资源耦合方向,但对其有效耦合作用的程度并不够。为此提出今后促进吴起县农业产业-资源有效耦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合理的国家生态补偿机制,了解现阶段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运用PRA(Participatory rule appraisal)即参与性农村评估和传统的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建设补偿措施实施过程中的现状研究、问题分析,发现本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中的主要问题是仍然没有有效解决生态补偿的三个基本问题:补偿主体、补偿强度、补偿资金来源。生态补偿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制度化、法律化,有必要在政策、法律层面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