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文章以1987年、2000年及2006年三期TM影像(Landsat 5)为信息源,基于GIS技术对锡林浩特市市区及其近郊进行景观分类并生成景观类型图,将景观类型划分为10大类.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从类型和景观两个水平上计算各类景观指数,并计算景观转移矩阵,定量揭示了整个景观格局与类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20余年内,研究区内居民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用地及商业文化用地等人工号现面积增加明显,分别增长了5.12km2、8.56km2、2.92km2、1.00km2和1.65km2,以草地为主的其他景观近20年减少面积占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54%.在景观水平上,1987年、2000年和2006年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1、0.28和0.33,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44、0.62和0.77,加权平均面积周长比为19.3、26.72和30.38,说明研究区景观类型分布更加均匀,破碎化程度增高,斑块形状复杂程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巴彦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分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戈  王盼盼  王越  周春凤  张雪  闫飞 《经济地理》2015,35(3):163-170
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研究区,以1976—2011年间12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像,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研究区1976—2011年各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组合方式变化特征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组合方式以旱地和林地为主,其中旱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0%以上。1976—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面积减少,从而导致旱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面积明显增多,主要由旱地转入;牧草地面积减少,其转出主要为旱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水域和园地面积逐渐减少,水田面积增多。21976—2011年,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形状均呈下降趋势,1976—1988年、1988—2000年、2000—2011年3个时间段内,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的集散程度呈现出"集中—分散—集中"的变化特征;格局整体稳定性呈"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复合稳定性特征;格局形状呈"简化—复杂—简化"的变化特征。31976—201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频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富江乡和松花江乡,东部的洼兴镇与西部的西集镇和红光乡。  相似文献   

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三维景观方法选取面积/密度、边缘/形状、多样性3个方面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典型山区张家界市1995—2015年的土地覆盖及其景观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要素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耕地、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水域面积先增加后减少;耕地的主要去向是建设用地、林地和水域,林地增加的来源主要是草地和耕地。研究区景观格局20年来的总体变化情况是多样性指数先下降后升高,破碎度先减少后增加,景观异质性先降低后升高。同时,本研究显示,利用传统二维景观指数在进行定量描述该区景观格局变化时,低估了景观要素平均斑块面积,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由于引入了地形特征,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反映则相对精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2、2007、2012、2017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厦门景观格局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02—2017年,厦门市相对地表温度(Relati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RLST)呈上升趋势,城区的热岛效应逐步凸显;RLST较高的区域多为耕地、建设用地,RLST较低的区域多为绿地、水体;在类型层面,绿地的景观类型比例、最大斑块指数、聚集度指数、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与相对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斑块密度、边缘密度与RLST呈正相关。耕地、建设用地的景观指数与RLST均呈正相关;在景观层面,景观分割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香浓均匀度指数与RLST呈正相关;景观优势度大、聚集度高的景观类型,如耕地、绿地、建设用地对RLST影响显著。随着城区的扩张与耕地的减少,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加强,而耕地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不断减弱;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作用与不同景观类型总体的结构组分及空间构型有关。随着景观结构趋于复杂,景观层面的景观格局对RLST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5.
城市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优化,实质上就是对景观格局中不合理的景观要素分布和用地比例以及景观要素的面积大小、形状等的配置进行调整,使景观要素内部及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用地配置得当、生态环境优美,实现景观的质量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视觉容量同时达到最大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景观生态优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并对相关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解译1986年、1995年、2000年的临泽县土地利用/覆被图的基础上,结合2000~2007年土地变更数据表和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图,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8年建设用地持续增加,水域和草地呈现减少的趋势,耕地除退耕还林政策影响外一直在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后减,林地总量变化较小;1986~2000年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表现出斑块数量减少,最大斑块面积增大,景观异质性下降,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差异增加,城乡交叉区域景观破碎化增强,而在其他区域景观分布较集中。  相似文献   

7.
以1996年和2008年的城市建设用地图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3.3)对城市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2年间昆明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景观格局呈现快速外延式扩张、分散布局、混合分布的特征,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快速城市化是推动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政策性因素导致城市景观格局方向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景观格局的时空分异是国土空间结构和功能演变的重要表征,揭示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是构建人地关系和谐的国土空间规划格局的基础。研究以云南省杞麓湖流域为例,基于2002年、2010年和2018年三期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揭示流域景观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景观破碎化综合指数,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与地理探测器剖析景观破碎化与自然和人文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8年,杞麓湖流域林地、水体和其他用地面积总量减少,耕地略有增加,建设用地显著增加;流域景观整体呈破碎化发展趋势,且在乡镇水平上时空分异明显;高程、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类型、坡向和坡度因子对流域内景观破碎化空间分异的解释差异显著,其中高程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此外,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加剧了景观破碎化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9.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其它景观类型充当斑块功能;交通运输用地斑块数量最大,破碎化程度最大;园地斑块数量最少,板块之间距离最大;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商服用地和园地比较简单;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王本礼  王也  曾超群 《经济地理》2023,(6):176-182+210
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城市公共生态服务的功能,具有大规模、高碳汇、生态系统敏感的特点。文章以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背景下,结合过往研究,将用地类型划分为碳汇用地与非碳汇用地,分析其2015、2020年碳汇用地及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株潭绿心地区碳汇用地面积总体呈缩减态势,其总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农用地的缩减;非碳汇用地中建设用地增速低但增量高,其他农用地增长显著。(2)碳汇用地内部转化的方向为碳汇能力提升的用地结构;碳汇用地向非碳汇用地的转化顺差较大,而非碳汇用地向碳汇用地的转移主要流向林地。(3)长株潭绿心地区用地总体景观格局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消极干扰,且难以控制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4)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呈“东强西弱”的格局,2015—2020年总体碳汇能力总体提升显著。(5)湘江沿岸的碳汇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风险极高;中部山地区破碎化的农村建设用地将会对碳汇用地的连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碳汇能力的降低。文章为绿心地区碳汇用地格局优化提供...  相似文献   

11.
最优秀的园林创作是以对同时期的艺术、科学、历史、地理、哲学、社会习俗有清晰认识为基础的,能否熟练掌握其建造技术意味着这种创作是否具备可行性。提出了在含风景园林、园林、园艺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创设“园林艺术实验园”来提高学生园林设计能力、园林工程实践能力的必要性,通过对实验园进行规划得出以“正六边形划分实验单元”结合“模数化、规律变化”的规划方法,使场地具备可变性。合理选用新型的、乡土的材料、工艺及植物,并使其可反复移动、重组。规划让实验园得以涵盖广泛、实用的实验内容,为城镇景观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compare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policies for cost-effective habitat conservation on agricultural lands, when the desired spatial pattern of reserves is a random mosaic. We use a spatially explicit mathematical programming model which studies the farmers' behavior as profit maximizers under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constraints. Facing different policy measures, each farmer chooses the land-use on each field, which determines the landscape at the regional level. A spatial pattern index (Ripley L function) is then associated to the obtained landscape, indicating on the degree of dispersion of the reserve. We compare a subsidy per hectare of reserve with an auction scheme and an agglomeration malus. We find that the auction is superior to the uniform subsidy for cost-efficiency. The agglomeration malus does better than the auction for the spatial pattern but is more costly.  相似文献   

13.
滇中高原湖泊区域地理环境是造成湖泊水环境敏感易变的主要原因,湖区快速城市化是加剧湖泊水环境恶化的推动力,滇中高原湖区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借鉴组合结构概念模型,从城市景观格局的环境影响识别出发,筛选城市规划环节中对湖泊环境有主要影响的指标,包括城市选址的环境资源安全性、城市用地规模的合理性、城市用地布局的合理性三个方面。对2008年昆明城市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的结果为"临界安全",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是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限制因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的不足加剧了湖泊水环境恶化局面;道路总用地规模和路网密度不足导致交通效率低下;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工业用地布局较为分散,对城市其他用地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4.
南岳旅游景观系统分析与调整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迪云 《经济地理》2005,25(1):135-138
文章从系统的角度,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对南岳风景区旅游景观进行结构分析和功能评价。并从增强环境意识、培养生态观念、景观保护、空间格局、宏观景观优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景观生态问题和景观规划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优化对策和建议。期望通过这一实证研究,推进系统学和景观生态学在旅游研究和实践中的普及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 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 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 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 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 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 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 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 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 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 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 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借助景观生态学方法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编制草原景观类型图,并利用专业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对内蒙古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的连通性、异质性等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西乌珠穆沁草原景观空间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土地沙化退化趋势明显,人工景观比例增加,但总体相对稳定,草地景观占整个景观面积的86%以上。随着人为活动干扰加剧和气候环境变化,景观整体的破碎度加剧,连通性降低,景观的分布更加均匀化,生态系统向退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比特摩尔庄园是美国“风景园林之父”奥姆斯特德的2个最具代表性的设计作品之一。系统分析了庄园营造的专业理论、实践及社会背景、建筑与山水格局特征、道路系统及植物景观特色,以及项目中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的极具代表性的“自维持”森林经营理念。研究认为:在本案例中,风景园林在面对社会、经济及生态等多因素影响的景观规划实践中,可以成功统领各相关专业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多重价值的、“自维持”森林经营理念在遍及美国国土的实践中证实了当初的前瞻性考量。该案例不仅影响和决定120多年来美国风景园林、森林经营等专业实践的内涵和走向,也将对中国的城乡生态环境修复与保育实践、生态智慧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 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 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 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 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 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 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 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 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 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 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 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 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 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