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美学是研究美和品位所构成哲学的一个分支,而翻译理论与美学的联姻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这一独特亮丽的风景线。诗歌英译要在严格的中文古诗词平仄和韵律的要求下,将诗歌所蕴含的意境和美感传达出来。因此,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唐诗因其整齐精练的形式、规则和谐的韵律、丰富深刻的意境而享有"美的艺术"的盛誉。李白是代表盛唐文化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清新飘逸,音韵和谐自然,豪迈奔放中又不失浪漫色彩。文章以许渊冲英译诗《行路难》为研究对象,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对李白诗歌《行路难》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探究"三美"原则在翻译实践中是如何体现和运用的,从而证明"三美"原则对中国古诗英译的翻译实践活动具有实用价值,得出中国古代诗歌翻译的艺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的结论,为共享中国古诗之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聂睿  赵轶 《华商》2008,(10):70-71
本文是在许渊冲的"三美"翻译理论框架下对苏轼诗词的翻译评论,以许氏译本为例,从词语,意象和思想方面特定分析其意美,以期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理论进行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楼静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5):202-203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英译本在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各项研究成果丰富。试图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对霍克思和杨宪益两个译本中法律官职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引言 中国古诗的翻译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其翻译流派则有格律派、散体派和创造派。而对于古诗翻译的标准,学术界至今为止仍没有一致的看法。其中,许渊冲提出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和“三化”(等化、深化、浅化)影响比较大,争议也比较多。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如此看来,对于古诗的英译标准是很难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商》2015,(51)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而特殊的文学体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久负盛名。其简洁凝练而又寓意深远的语言给人以视觉、听觉以及心灵上的多重享受。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备受推崇,诗歌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一块绮丽瑰宝,更是散发着夺目的光彩。因此,如何在古诗翻译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所呈现的美感,使英语读者也能和原著读者有同样的感受,成为每一位译者的不懈追求。我国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作为诗歌翻译的代表人物,经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古诗英译"三美"原则。本文从许教授的"三美理论"出发,探究陶渊明诗歌《饮酒》许译版本中是如何实现诗歌的"音美"、"意美"和"形美"的。  相似文献   

6.
朱琛 《消费经济》2007,23(5):87-87
我国消费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尹世杰教授撰写的《闲暇消费论》一书,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于2007年9月出版。该书是尹世杰教授十余年来研究闲暇消费问题的重要成果,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专门研究闲暇消费问题的专著之一。闲暇消费作为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内涵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点,是“真”、“善”、“美”的统一。闲暇消费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也关系到消费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不仅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还关系到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关系到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因此,该书对我国闲暇消费的不…  相似文献   

7.
洛克所著《政府论》(Two Treatises of Civil Government)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世界名著,在法学界尤其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界备受关注.其汉译本主要有三种书名:一为《政府论》,二为《市民政府论》,三为《政治论》.基于逻辑分析,笔者认为,将其书名翻译为《公民政府二论》更符合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缘起于对“广告公司自身形象塑造与传播”话题的关注,从“改革开放以来广告公司自身广告传播”切入,将1981—2007年刊登在《中国广告》、《国际广告》、《现代广告》的2266条广告公司自身广告作为样本对象,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分析和研究。随着分析视角的逐一展开,发现广告公司的自身广告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27年来在中国的本土或者外资广告公司的众生百态。  相似文献   

9.
《商》2015,(52):170-171
《楚辞》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世界文学资源库的瑰宝,诗赋洋溢着深切的爱国主义和正义价值,渗透着忠诚、美政、求索、修洁等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当今时代仍然需要弘扬的主旋律。本文认为,《楚辞》的翻译,应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第一目的,文章对《离骚》中"扶桑"的文化意象与内涵的翻译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对比卓、许两家的英译版本,旨在对原语文化正确解读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准确有效地进行文化翻译和文化传递,也意在说明文化翻译目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彭莹 《品牌》2014,(10)
《群己权界论》出版于1903年,为严复翻译密尔《论自由》的中文译本。围绕该译本的研究成果众多,近年来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的趋势。其中“信达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本文汇集以该角度进行的研究,对其中形成的四种主要观点进行分类,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个梳理,并提出两种影响因素,已解释形成上述四种不同观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张一 《商》2014,(46):96-96
僧肇是中国第一位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印度大乘中观学派的学者,对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发展起着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不真空论》全文通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有”“无”的关系和“名”“实”的关系的阐述三方面来解读“空”的内涵.有关“空”的涵义,僧肇的原义是指“不真,故空”,还有人解释为“不真,就是空”、“不是真空”等等.  相似文献   

12.
宋博 《商》2013,(13):382-382
董乐山,中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译作涉猎甚广,尤以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文学作品而著名,其中奥威尔的《一九八四》经董乐山翻译后走入中国民众视野,成为反集权主义类社会讽喻小说的代表佳作,"多一个人看《一九八四》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一说在中国也掀起了罕见热议。然而,笔者认为,在"第三类语言"观照下,董乐山的翻译亦存在一些问题,且《一九八四》作为半虚构类讽喻文学也给翻译带来了很多难度,因此笔者将从翻译视角对此作品进行进一步剖析,并希望对后续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终结者和现代文论的开启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诗学"意境"范畴,而且开启了现代文论的新方法,被后来很多学者誉为中国学术研究实现现代转型的第一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巨著,不仅总结了隋唐以前的诗学文论,同时也开启了唐宋以降文论美学的帷幕,特别是其《隐秀》篇乃先秦、秦汉"意象"论之总结,而其《物色篇》则开启了唐宋"意境"论的先声。刘勰的《文心雕龙》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处于相似的承上启下的位置,而且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两个关键人物,具有诸多可比性。试图从隐秀和境界说的内涵和意义入手,粗略探讨一下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承革扬弃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一带一路》向世界讲述了中国历史、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要走向世界,文化也需要前进。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特点,又要被其他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因此,文化负载词的合理且正确的翻译尤为重要。本研究基于文化翻译观,通过对纪录片《一带一路》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分析,一方面,探究文化负载词英译所传递的文化移植、文化替代、文化补偿等文化交流,从而实现翻译过程中文化功能上的对等。另一方面,通过探究文化负载词在文化翻译观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为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翻译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俄苏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进步的文学作品逐渐传人中国。介绍到中国的俄国翻译作品,除零星翻译作品外,有《俄国戏曲集》10种,《小说月刊》增刊的《俄罗斯文学研究》一大本,还有《被压迫民族文学号》两本。  相似文献   

16.
刘政 《商场现代化》2006,(2X):123-124
绪论 1898年.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运用这一原则指导各种翻译实践并进行不同的理论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不少学者曾尝试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影响最大的西方翻译理论当属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该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方法和不同的角度,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形成“言必称奈达”之局面,但是“功能对等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万能理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内外学者开始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论”,并对该理论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政 《商场现代化》2006,(6):123-124
绪论1898年,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首次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运用这一原则指导各种翻译实践并进行不同的理论研究和探索。“信”主要是指准确、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达”则是在语言形式上要做到自然流畅、通俗易懂;“雅”则体现了一种艺术风格与神韵的追求。三者之中,“信”和“达”是基础,“信”得贴切、“达”得恰当,便会产生“雅”的风格、“雅”的神韵。“信”、“达”、“雅”既然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受到翻译界的推崇,它是否适用于所有文体的翻译呢?我们…  相似文献   

19.
经贸领域的“中印机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经贸关系近年来快速发展,与两国家政治关系升温、两国领导人的推动直接相关。今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标志着两国向建设性伙伴关系方向的迈进。在印度,“中国机遇论”的声势已盖过“中国威胁论”,双方企业家开拓彼此市场、进行互利合作呈现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外宣翻译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手段.它是翻译的一个特殊领域,对翻译的精准性要求也很高.高质量的外宣翻译可以促进对外交流,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外宣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希望这些对今后的外宣翻译工作有所帮助,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