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本应有效拉动城镇就业,减缓城镇就业压力,而实际上我国的城镇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本文将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就业不能有效拉动的原因,并提出降低城镇就业压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失业率一路飙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迫切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就业潜力大的行业,以缓解就业压力。本文在分析了我国民营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迅速发展我国民营经济并使其规范化、规模化,是增加就业容量、缓建我国目前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发展民营经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宋希武 《魅力中国》2010,(29):209-20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我国经济环境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如何有效解决高校就业严厉,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创业型就业教育是教育领域的新发展,是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时期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政策、中小企业发展、教育等因素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发展乡村经济,拓宽就业空间;政策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创造宽松的就业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改进就业模式;将中小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城乡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人力资源丰富 ,就业压力大 ,解决的办法有 :发展适当比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增加就业人员 ;改革现行的教育模式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设法延缓人力资源过剩带来的压力 ;向外转移劳动力人口 ,西部大开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劳动力资源内部转移的机会。  相似文献   

6.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也给我国就业市场带来了强大的压力。因此,借鉴西方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办法,改革我们的失业保险制度迫在眉睫。一要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立法体系;二要完善我国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三要扩大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四要建立灵活的失业保险待遇机制;五要建立特别保险金。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时代,这给中国的就业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经济、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市场等方面的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就业环境,以逐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本文对影响劳动力就业的诸多困境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质疑,并在此基础上对扩大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而高校扩招人数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文科教育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专业设置不合理,致使文科大学生就业率较低,就业压力更大。本文根据对哈尔滨高校文科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探讨了哈尔滨高校文科生在新形势下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凸显,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如劳动力总雄供大于求的局面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压力;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期望、自身的素质与市场需求不对称加剧了其就业的难度。最后从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本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宏  庄莉 《特区经济》2009,(5):261-26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使全球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场重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危机的迅速升级逐步波及全球的实体经济,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受到一定的冲击,尤其是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已全部陷入衰退,而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也大幅放缓,对就业压力大的人口大国无疑是雪上加霜。本文主要探讨了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琰 《特区经济》2009,(8):296-297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将全球带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困难期。随着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对中国就业形势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我国一直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经济长期持续高速发展的保证。本文从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主要的就业问题出发,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靖 《改革与战略》2011,27(1):127-129,167
纺织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但在满足国内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不但给我国纺织产业增加了压力,同时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与拓展发展空间的契机。因此,文章提出在国家积极扩大内需市场导向下,我国纺织产业应通过产业转移,调整区域布局,推动跨区域纺织产业链的形成与产业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4.
后危机背景下上海会展业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谊  柴毅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2):6-10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发展依然缓慢,在通货膨胀与就业压力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的指引下,制定年均经济增长率7%的经济目标,为世界打下了一剂强心针,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成功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世博会后,上海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中国经济的风向标,社会经济结构转换是上海未来5-10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所在。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已有的经济优势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结合会展业的特点,在对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上海会展业在新一轮经济发展阶段中将起到更大的作用,并将成为带动上海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失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也出现了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在深入分析我国失业现状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应该根据中国国情,制定促进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有力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16.
刘黎辉 《科技和产业》2009,9(9):48-50,92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不仅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也是与广大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要课题。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湖南省就业形势严峻。面对金融危机对湖南经济带来的挑战,在外部不利的条件下,为不让全球经济危机变成湖南省就业危机,就要把就业问题放在政策首位,把稳定就业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将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就业创造型"的经济增长,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7.
徐海霞 《特区经济》2010,(10):226-228
金融危机呼啸而来,无情地冲击着本就困难的就业市场,2010年就业状况更为严峻。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所致的日趋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运用积极财政政策来扩大就业应当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扩大就业;进一步优化财政投资结构,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应结合国情状况合理选择运用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和减税政策。  相似文献   

18.
张雪平 《特区经济》2012,(4):116-118
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同时,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债务危机的漫延、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加重了这一矛盾。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就业状况入手,分析了现有促进就业的财政及税收政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的建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中日两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措施。通过对政策的具体分析并利用潜在变量——危机强度,研究刺激政策对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的效果,结果得出,中日两国均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国政府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对应对金融危机均有所成效,危机强度的走势日本比中国更理想,中国的危机强度比较随机。中日两国的经济刺激政策都改善了GDP、就业、通货膨胀、贸易差额等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但在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在日本产生了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次贷危机冲击下中国经济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已成事实,中国经济转型在所难免。本文所论述的经济转型不是以往学者所讨论的体制转型,而特指结构转型。中国经济以往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危机后出口受挫,再过度依赖投资势必引发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本文作者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首要任务是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必须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结合起来。当前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的重点在于消除民众消费的瓶颈,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