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宏观经济研究》2007,(4):I0006-I0009
西双版纳州委、州政府研究制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规划,层层分解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投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广泛宣传发动,形成“人人关心、广大农民积极行动、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群众精神面貌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出发,系统地阐述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要把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重点之一,而不是仅仅把它列为农村服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来考虑,也就是要把信息化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研究信息作用的机制。提出把其纳入政府财政支出计划,按级次进行投入和推进建设的过程,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平台。同时,采取科技与全融捆绑的措施支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创新开发和市场供给。运用市场驱动机制,转变传统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观念,促进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原则,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并明确指出要以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等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庞欣 《经济论坛》2007,(3):128-129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摆在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首位,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为党和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脉,作为交通客运管理部门,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充分认清发展农村客运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发展的特点规律,把解决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出行难、条件差等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把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网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生产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要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关键是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加快农村人才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农村青年是农村人口的主体和中坚力量。新农村建设应充分发挥农村青年的主体作用,用人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必然要求大力开发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以牡丹江市为例,探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之举 《经济师》2007,(11):213-214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在重庆市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条件下,促进农民增收要有新思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重在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文章以重庆市为例,列举了目前制约农民增收的六大关键因素,重点提出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提高农民素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镇化建设、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建立农村经济组织等六大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冯秀明 《经济师》2006,(8):244-24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全面建设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国今后五年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做了全面规划。文章以山西省吕梁市农发行为例,就农发行今后五年如何贯彻落实《纲要》,加快有效发展,履行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探讨法。  相似文献   

8.
郭作玉 《经济月刊》2012,(12):57-57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将农业发展纳入到依赖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大力扶植培育新型农业,即"新农业"。  相似文献   

9.
1.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国家必须增加投入,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向,把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作为重点投入的区域。增加政府对农业基本建没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  相似文献   

10.
郭作玉 《经济》2012,(12):57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想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将农业发展纳入到依赖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大力扶植培育新型农业,即"新农业".  相似文献   

11.
夏达  胡雅娟 《经济师》2009,(1):58-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垃圾向农村扩散使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更加激化,要解决城市垃圾向农村的扩散问题,必须运用哲学思维从深层次角度重新思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一、合理界定政府支农投资范围。这是整合支农投资的基础。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严格把握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方向,以基础性、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显著的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快农林水利和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机制筹集支农投资的作用。明确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发展现代林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郯城县新村乡在发展现代林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发展历程对于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本文就该地区现代林业的发展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农村与城市的发展比起来是明显的滞后了,农村现状不容乐观。要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采取如下措施: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民以平等待遇;改革土地制度,保证农民享有土地收益;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增加农业预算支出;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公路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兰兴 《经济论坛》2006,(16):117-11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村道)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还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有效载体,农村公路在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发展农村公路是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决策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要…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广泛的外部效应,大部分属于公共品和准公产品范畴,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负有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在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调整。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农业和农村支持的领域不断拓展,建设资金的安排上更加强调向困难地区、困难人群倾斜,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十一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着力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夯实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增加投入,整合资金,提高效益,创新体制机制,使农民长期受益。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指出“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趋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进而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点,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表述。我们可以看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要发展生产,而生产发展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但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包括优化生活条件、改进文明与村容等,都必须有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作为保证。近几年,国家已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两减免、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并停征农业税,使农民负担减轻,收入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二元经济”格局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低起点,加之长期实行的城乡不同的财政政策,公共产品与服务在城市和在农村的差距,仍然十分鲜明,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凸显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不足。实事求是地说,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加快改变这种现状的步伐,但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区域的进程,仍然只能是逐步的。多年的实践和基本的国情表明,改善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不行,但光靠政府的资金,面对中国如此广阔的农村区域和欠发达地区,也是力所不及的,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已经越来越有可能、也越来越有必要发掘市场微观主体的潜力,通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管理模式来为农村提供基础设施,以求更好地满足在新农村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公共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18.
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规划等的发展,在新农村战略规划系统工程中,生态环境规划是基础,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放在第一位.加快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城乡公共服务均等供给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轨的过渡期,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如此。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增幅不到位,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一直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应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