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随着电力系统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变电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构建,并建立在IEC61850通信规范基础之上,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过程层设备的数字化、整个站内信息的网络化、以及开关设备智能化。传统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数字化变电站的概念和特征入手,深入比较了数字化变电站较传统变电站的优点;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现阶段数字化变电站的实施方案,同时对国内应用现状进行了分类;介绍了数字化变电站所使用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目前数字化变电站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了理想的数字化变电站建设是变电站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梁贵 《广西电业》2013,(4):103-105
本文介绍了由常规变电站改造成为数字化变电站的基本情况,研究分析了县级数字化变电站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变电站中新型电子式互感器的出现和工程应用,不仅促进了高压电气设备一体化集成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电气设备紧凑化、模块化和智能化,也为继电保护和控制等二次设备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革,促进了变电站内过程层的数字化和过程总线网络化的发展,实现了变电站控制系统从装置冗余向信息冗余的转变和信息集成化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确理解数字化变电站概念,抓住关键的建设要点,勇敢面对不足与缺憾,变电站全过程数字化的未来才会充满光明。  相似文献   

6.
<正>江西省大余县大合35千伏变电站为1999年一二期农改期间的典设变电站,经历近十年的运行,设备陈旧老化,运行可靠性低、故障较多。2009年初正式列项为国家拉动内需农网扩增工程,进行数字化变电站改造。2009年6月大合35千伏变电站设计开始至2010年2月11日投运,历经8  相似文献   

7.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不仅中压变电站采用了自动化技术实现无人值班,而且在220千伏及以上的超高压变电站建设中也大量采用自动化新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变电和电网调度的运行管理水平。然而,技术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随着智能化开关、光电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相似文献   

8.
浅谈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计算机、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力系统变电站的二次设备及自动化水平也发生着新的变化.各地区出现了大量采用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变电站,并实现了无人值班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的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控、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变电站特别是无人值班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调试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全站一次设备、远动终端、测控单元、通信单元、保护单元等设备系统,技术复杂,系统庞大,必须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组织管理,从总体全局着手,抓住“五遥”核心,聚焦关键步骤,通过调试使变电站满足启动试运条件。随着我国电力设备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变电站一、二次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得到显著,为无人值班变电站的建设改造提供了技术条件。同时,随着电力体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金库 《广西电业》2009,(10):92-95
一、引言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将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测量仪表、信号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远动装置等)经过功能的组合和优化设计,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实现对全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控、测量、自动控制和微机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的自动化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变电站直流系统是变电站非常重要的一种二次设备,它的主要任务是给继电保护、开关的合分闸及控制提供直流操作电源。它运行正常与否,常常涉及到继电保护及开关能否正确切除故障,保护电力一次设备,避免重大电网事故及尽快恢复供电,减少供电损失。同时,它又是变电站一个公用系统,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站甚至全网的正常运行。在以往的设计、运行中,有关部门对此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但随着电网日益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