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睿 《经济纵横》2005,(6):92-92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按照寺院的规定,他每天必须在早上和黄昏各撞钟一次。如此半年下来,小和尚感觉撞钟的工作极其简单,倍感无聊。后来,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  相似文献   

2.
丛林,取喻于僧众和合一处,如大树丛聚,通常指禅宗寺院的僧众团体。禅宗成立初期 ,僧众有的单独栖息山林岩洞,过着寂静的修持生活;有的住在律寺,和其他教派的和尚并 居。从马祖道一、百丈怀海起,僧众开始聚合一处,开辟荒山,另建丛林。此后,丛林规模 不断扩大,宋代一些著名禅师住持的丛林寺院,往往聚集着数以百计乃至千人之上的僧众( 例如,福建省福州市鼓山顶上的涌泉寺,至今仍保留着能煮一千人的饭的大锅。),而且丛 林遍布的范围日益广泛,全国各地名胜古迹,丛林寺院占去一半。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创立 丛林制度,主观上是…  相似文献   

3.
唐代的寺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经济在南北期时期有了初步发展.隋及唐初护持佛教的政策,佛教信仰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佛教宗派的渐次形成,以及世俗地主制经济的繁荣,进一步推动寺院经济发育成长,成为封建地主制经济之一翼.唐朝前期,各地寺院普遍有了不同形式的以寺田为主的寺产.各地寺田,多有实行庄园式经营者,显示出寺院经济的臻于成熟.寺院庄园的发展,大致以开元天宝时期(公元712—756年)为分界,以寺庄内部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为内容,呈现出由前期向后期的阶段性转变:生产关系的主体由农奴式在客制向半农奴式庄佃制转变.唐  相似文献   

4.
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王荣国两晋福建出现了佛教寺院。福建佛教届汉传佛教系统,不言而喻,汉传佛教信仰的基本信徒是汉族民众。汉族本非福建的固有民族,而是从外部迁徙入闽并发展起来的。汉至两晋时期,北方不断有汉族移民入闽。所以对“两晋闽中寺院与汉族移民”进行...  相似文献   

5.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3,17(3):81-82
大饼:无聊啊,无聊啊,真是无聊啊。斌子:你又怎么了?前几天还好好的说要多学点ASP程序,自己编个小游戏什么的玩玩,今天这……  相似文献   

6.
唐代国家对寺院经济的控制——以寺院土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是我国由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确立表明中国走出中古强制性的统制经济时代.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土地关系的演变就更有意义.唐代的寺院土地是寺院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僧尼赖以生存的资源.国家如何管理和控制寺院土地对于寺院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寺院土地的授受和买卖的管理入手来研究唐代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从寺院经济的角度探讨青海宗教问题是全方位宗教研究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寺院经济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分析了青海地区寺院经济的经济结构,从多个角度论述了青海寺院经济的发展情况,从而展现出青海寺院经济发展的总体面貌,从而为青海宗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名茶大多出自名山寺院,名茶产于名山寺院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具有相对充裕的土地、劳力以及稳定的消费需求条件。寺院与名茶相辅相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寺院名茶生产与生活的自身特点。由于寺院名茶的发展,从而对于寺院经济及其整个佛教事业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寺院经济以丛林经济为主,名茶生产更为普遍以至于持续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与水平,这一切是与寺院名茶生产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佛教界产生了巨大变革,寺院管理体制的改变紧追其后.坐落于现代都市中的寺院,为了满足人们的信仰需求,寺院中有了商业活动,部分寺院推出自己的"寺院产品"以迎合这种"精神需求".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都市佛教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曾经以为聊天这东西一定是无聊的人干的最最无聊的事,所以,自从千禧之年买了电脑之后,虽然很快就申请了一个QQ号,但很长时间内一直没有用过。直到时间到了2002年,QQ大力推行收费之道,申请一个QQ号,至少要每月交两块钱才能使用,也就是QQ行号码。我惊讶于QQ的魅力,难道竟然有那么多人肯为了聊天付出每月至少两块钱的代价?所以,我决定尝一下QQ聊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1.
魏晋以来佛教的中心差不多一直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北方的一些大城市如西安、洛阳等。唐末五代时期南方佛教寺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在福建、两浙等地割据势力的竭力扶植下寺院发展更快。然而北方地区却经历着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因而北方地区寺院衰落得不少。入宋以后北方寺院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2.
敦煌出土文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寺院经济文书,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学者利用这些文书研究唐五代时期敦煌寺院经济,在敦煌寺院的财产和收入、敦煌寺院支出及同外界经济交往、敦煌寺院的阶级关系、敦煌僧侣的个体经济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赵珍  苏绕绕 《经济地理》2023,(6):220-229
寺院在民族走廊地区社会—生态系统中具有独特功能,明晰宗教场所时空扩展及其驱动因素,对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基于河湟谷地藏传佛教寺院既有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以及DEM和气候数据,利用时空序列分析方法,重建本区域宋代以来寺院扩展与演变,分析寺院数据变化与史实。结果表明:(1)寺院分布由多核趋于带状,形成“组团式”分布的扩展结果,空间集聚特征不断增强,区位—环境选择定向,居于区域中心地特征显著。(2)清代是奠定当今寺院分布格局的主要时期。(3)寺院扩展与政教合一、经济收益、气候变迁、宗教组织体系等多重因素相关联,尤其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社会发展主趋势下,诸因素形成寺院扩展的多层级驱动。(4)以寺院扩展为基础的宗教扩散模式属于等级扩散和蔓延扩散,扩散理论需要对以环境变迁为特征的“外部因素”多加关注。此外,扩散本身并不具有同质性,教派、寺院结构及寺院对于经济的追逐也会影响扩散。(5)寺院作为文化遗产,具有使社会—生态系统趋于稳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寺院(宗教)财产是解决寺院自养及寺院教职人员经济生活问题的物质基础,其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问题关乎宗教健康发展。《物权法》及相关立法肯定了宗教团体的财产所有权,适应了时代发展和开放性立法之需求,为我国宗教财产归属权及法律保护提供和积累了丰富的立法经验。通过实地考察,对青海寺院财产存在的问题予以梳理,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略论唐代寺院、僧尼免赋特权的逐步丧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佛教寺院经济是封建统治阶级扶植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地主经济。封建统治者由于崇奉和利用佛教,曾经赋予僧侣地主以种种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寺院经济曾经是享有多方面特权的地主经济。根据史书和佛典的记载,自佛教传入中国以迄隋代,僧尼都“不贯人籍”,“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所以寺院一直成为百姓“规免租役”的渊薮,寺院经济因而获得大量的土地、劳力来源。南北朝时寺院经济的高度繁盛,正是与其稳固的免赋免役特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5,19(12):42-42
跑多快,才能追上“企鹅”(QQ,即时聊天工具)?这个问题似乎很无聊,因为会有很多人说,跑再快,也跟不上“企鹅”。这是因为“企鹅”与其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1000万人的同时在线人数几乎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目标。此外,“企鹅”早比任何竞争对手早跑很多年,追实在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评奖杂谈     
前段日子,本人有幸获得2008年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但是,最先通知我本人的不是院所相关部门,而是某个报社记者。当然,该记者醉翁之意在于想让本人刊登相关介绍,纯属无聊的商业炒作。此事引起我对评奖的若干遐想,特录入下来。  相似文献   

18.
卡朱拉霍神庙群位于印度的瓦拉那西和以泰姬玛哈陵闻名的阿格拉市的中间,属于印度中央邦查塔普尔县境内,距首都新德里约600公里。它始于公元950年,为中世纪印度班德勒坎德地区建立的章德拉王朝第一代国王丹伽所兴建的石造寺院开始,  相似文献   

19.
影像     
王建成 《商周刊》2013,(3):82-83
甘南郎木寺晒佛节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每年的正月十三晒佛节是藏族的盛大节日之一,僧侣汇集在此,寺院由大法师率领僧众抬着巨幅唐卡,到固定的晒佛台上展开。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祈福安康。  相似文献   

20.
于飞 《经济研究导刊》2014,(20):233-23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发展,佛教寺院经济与社会经济同步成长,如今寺院的经济实力普遍雄厚,其所支配和运用的资金数额也越来越大且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为了使佛教组织能更好地开展和推进佛教文教事业以及慈善事业,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避免因资金运用不当产生消极影响,佛教组织自身对寺院经济的收入与支出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