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钱币研究>2000年4期刊出<汉成帝延陵东侧出土的五铢钱>一文,内中拓有三图.钱文秀美,钱形规整,确是一种精美的西汉三官五铢钱.西汉三官五铢的分期、鉴别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钱币爱好者经常探索的一个课题.延陵出土的五铢(下称延陵五铢)是不是成帝时期的,确有必要对其识别.  相似文献   

2.
有关平背五铢的讨论始于贵刊1987年7期发表西汉建章宫下铸钱遗址出土平背五铢,从那以后全国先后报道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平背五铢钱,披露的数量虽然仅有几十枚,但各家之观点却不尽相同,其已成为五铢钱研究的热点.诸家论说之中以倾向平背五铢为西汉最早期的郡国五铢和倾向其为东汉或更后的私劣钱两派争论最激烈,而笔者今天也想通过手头的一些实物资料,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0年夏,在集币市场一农民拿着一串五铢钱,约百余枚,钱体锈蚀较重,绿锈斑驳,但文字仍清晰可辩.我从中挑选了10余枚.这批钱大部分钱体厚重,钱文古拙,五字多数交笔为直笔,"朱"字上下方折,但书写随意,与后期上林三官五铢及昭、宣时期五铢不同.很显然这批钱应为西汉早期的郡国五铢,现选拓10枚供研究.  相似文献   

4.
1991年<安徽金融研究·钱币增刊>第三期上曾刊登过我写的一篇短文<和五铢钱同出的"怪物">.在文中我简单地介绍了一枚和西汉五铢一起出土的长方穿形铜钱.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时无法说清它是钱是物,只知这东西和五铢钱出自一座西汉墓,而此墓又距离西汉武帝的陵寝茂陵不远,且出土时放在一个陶罐内.当时五铢钱有120多枚,长方穿形钱有7枚.我有幸获得五铢钱11枚,长方穿形钱1枚.  相似文献   

5.
王泰初 《西部金融》2004,(10):59-61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长安区郭杜镇西北政治学院南校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西汉御史大夫张汤墓①,该墓出土了八枚西汉五铢钱.由于张汤因诬陷而自杀于元鼎二年,即赤仄五铢始铸之年,因此张汤墓出土的这八枚五铢钱对武帝赤仄钱形、制考证有着非同寻常意义.  相似文献   

6.
邓传忠 《西部金融》2001,(11):59-60
2000年以来,襄樊汉江古码头卵石中出水不少五铢,笔者将收集到的内郭五铢选拓八枚,并对内郭五铢的归属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对于精美的内郭五铢,过去的辞书均断为南朝梁武帝天监五铢,但也有认为是陈五铢或北周五铢的.  相似文献   

7.
罗思 《西部金融》2002,(10):60-61
2000年春末,笔者集得200多枚生坑五铢(东、西汉均有)和10余枚五莽小货泉.另有一个锡饼,经清洗,发现该物为小货泉钱模,其模大小及阴文货泉二字与同出的10余枚小货泉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多年前在清理本地出土的一批六朝钱币时,发现了一枚奇特的"五铢"钱.该钱直径22.8、穿径8.2、厚1.1毫米,重2.7克(如图).青铜质,铸工一般,面穿四角有四处明显的不规则柱状凸起;钱币外轮留有铸造飞边,锈色深蓝间有绿锈,应出自于密封较好的窖藏.初时认为它系民间私铸的仿西汉四决五铢钱,并未重视.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中旬,泾阳县农民在其县城南边的泾河滩挖沙时,挖出很多古钱币.笔者有幸见到其中一部分出土币.通过拣选和辨认,出土钱币年代最早为西汉的剪边五铢,最晚的是唐代的乾元重宝.尚能辨认出的还有新莽的大泉五十、饼货泉和唐代的开元通宝等,其余的因磨损严重或古钱文字浅夷均无法辨认,但从形制来看应为东汉或六朝的五铢钱,在这批钱中还意外发现一枚外国钱币.经与有关资料查对,这枚钱币是波斯萨珊朝沙卜尔二世的银币.  相似文献   

10.
李鹏 《西部金融》2004,(8):58-59
最近一两年,陆续有几类直径超长的五铢被发现,引起了许多五铢爱好者的关注,而其价格也日益涨高.笔者先以大五铢代称,并通过收集到的几枚实物资料来具体探究这些五铢的性质、铸因.  相似文献   

11.
<钱币研究>2003年第2期刊载候海智、刘百林同志的大作<传形五铢说蜀汉>,所提供的五铢拓片应为东汉钱币,不是蜀汉五铢.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日前在一农妇家中见到大约三百多枚古钱币.据她讲出土于成都某工地.这些钱币大多为五铢、五朱、剪边五铢和五铢,有少量汉半两、货泉、蜀五铢、直百五铢、轻薄小型大泉五十、直百、定平一百、太平百钱、汉兴、丰货等.我选了其中10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西魏大统6年(公元540年)铸"五铢"钱"五"字交叉为直划,铜色微红,铸工尚佳(图一)为大统五铢钱. 隋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9月废北周、北齐旧钱,采用西魏的型制铸行"五铢"新钱.世称"开皇五铢".又因后来为取缔私钱,曾在京兆各关隘置百钱为样,不合格的一律销毁重铸,故又名为"置样五铢"(图二).台湾著名钱币学家蔡养吾先生在他的<中国古钱讲话>中写道"惟大统及置样两种五铢之混淆,仍有未明之处,故隋钱之证明,至今仍在争议中."笔者正好也有两枚不同大小、不同重量的"五铢"钱为佐证作一区分,测的数据列表如下:供泉界同好教正.所测数据也基本与2002年11月<陕西钱币研究文集>79页"试论隋置样五铢的重量形制与分期"文章中测得大统、置样五铢的数据相近.  相似文献   

14.
蜀汉传形五铢,形制同东汉五铢,但风格与众不同,颇有独到的特点."五铢"二字传形且反书,面无内廓,背有内外廓.钱径24.0毫米,穿10.0毫米,重2.4克,光背.(如图)  相似文献   

15.
"太和五铢"钱是北魏孝文帝所铸.孝文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迁都洛阳并禁胡俗,改姓元氏,推行了全盘汉化."太和五铢"铸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因系动乱之时,朝局难安,设备与技工俱缺,政府花费了很大的成本,但不敷需用.政府便鼓励郡县民众设炉鼓铸,甚至允许民众输铜入官,代为铸钱.由于放铸民间,太和五铢的版式是很多的.  相似文献   

16.
2002年5月21日,陕西省钱币学会召开西汉"赤侧"五铢学术座谈会.上海市委宣传部原部长、上海市钱币学会副会长、<中国钱币大系>总编马飞海、陕西省钱币学会各方专家姚世铎、阎福善、党顺民、王卿、周延龄、王泰初、孙岩、牛群生、郑盈、张虎安、和广汉、陕西省文保中心助理研究员梁小晴等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陕西省钱币学会会长李实参加会议,并致欢迎词.会议由陕西省钱币学会秘书处袁林主持.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2001年<西安金融·钱币研究>第11期上发表了拙文<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根据其形制特征及史料记载,把它定为梁天监五铢的一种版式.主要史料引自<古钱大辞典>下篇第161页摘录的南史中的一段话,即"南史南平王伟传,天监元年,封建安王,初武帝军东下,用度不足,伟取襄阳铜佛,毁以为钱."根据这一记载以及<隋书>食货志所说:"梁武帝乃铸钱,肉号周郭,文曰五铢,重如其文"之说,笔者认为,南平王肖伟所铸之币必遵循武帝铸币形制,同时根据襄樊汉江出水的内郭五铢特征所以得出了上述推测.文章发表后似觉意犹未尽,两年多来,又得内部五铢数十品,除一枚为蜀五铢外,其余均形制相同,现选拓15枚附后,并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初王莽乱后,货币杂用布帛金粟.是岁始行五铢钱."东汉五铢"铢"字"金"头较大,略呈等边三角形,"金"旁四短竖,"朱"旁圆折(个别也有方折者),中竖高出"金"旁,一般重3-4克.然而,五铢钱到汉代中期质量开始减重,铸造粗劣,字文笔画粗浅,仅重2.1-2.4克.东汉钱币的减重到桓帝时期更加严重,而这时私铸之风大行,私铸恶钱充斥市面,货币体系濒于崩溃.两晋南北朝时期尽管各朝有自己的铸造五铢或其他货币,但仍以汉代五铢为主要流通货币,其中私铸钱占很大一部分.从目前的出土情况来看,无论是东汉末年还是魏晋南北朝的钱币窑藏,私铸五铢所占比例都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咸阳市东郊一村民1999年取土时,从一座已毁的汉墓中捡到五枚钱币及一方铜印.五枚钱币均为方孔圆钱,其中有大泉五十、五铢及货泉.兹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20.
我在五铢钱的收藏与研究中,注意到内郭五铢与隋五铢虽型制有差异,但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想其中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资料有限尚未找出满意的答案,今将问题及认识提出与泉友共同商讨研究,权当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