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新方向,提出要加强和中国周边国家的合作.考虑到中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和周边部分国家的国情,作者认为我国可以抓住"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调整国内的产业结构,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化解了国内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低速稳增长的新常态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需错位,即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失衡问题,具体表现为在某些领域的有效需求不足和该领域的供给过剩.其中产能过剩是造成供需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很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尤以钢铁产业最为严重.河北省是我国的钢铁大省,近几年来钢铁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本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河北省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的现状、表现以及原因,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提出了下一步去产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济研究》2017,(9):86-102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凸显,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但效果不符预期,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本文试图以地市增值税分成变化为切入视角,分析这一财力冲击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地市政府积极应对增值税分成减少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努力发展能够带来大量增值税的产能过剩行业工业企业。最后,本文发现也证实这种"压力式"的财政激励使历次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效果不佳。可以认为,财政压力是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和化解难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这对于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7,(9)
产能过剩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单纯的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均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化解产能过剩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深化改革与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5.
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提质的一大掣肘,相关产业政策的不当引导与干预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产业政策调控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产业政策措施不当的特征与不良后果,以及产业政策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产业政策不当调控所引发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从合理选择产业政策使用范围、优化产业政策调控措施和把握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发展规律三个层面提出应重塑产业政策调控理念,以从根本上化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高位,但产能过剩问题也日趋严重。经济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矛盾的深化,而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能过剩与经济高位运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闻潜 《经济纵横》2006,(11):20-22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处于高位,但产能过剩问题也日趋严重。经济的高增长和产能过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出现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是投资与消费矛盾的深化,而根本性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滞后。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实体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造业行业产能过剩成为我国经济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危机,平稳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的是有创新力的企业、高附加值的产品以满足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产能过剩和贸易摩擦是我国钢铁企业同时存在的难题。行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使得钢铁企业产能严重过剩,造成我国钢铁企业普遍挣扎在亏损的边缘;加大钢铁产品出口份额导致钢铁出口贸易逆差扩大又加大了钢铁产品的国际贸易摩擦。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异常严峻。频发的国际贸易摩擦使得我国钢铁行业残酷的竞争环境雪上加霜,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钢铁企业应认真研究化解产能过剩与国际贸易摩擦的起因,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于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也产生很大的争议.本文研究发现,由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形成了特殊性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就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以高负债的战略承诺效应应对竞争,而在以国有股为绝对主体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产权失位导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加剧,经理人普遍具有投资扩张的冲动,在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扭曲企业的投资激励,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加严重,加之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政治晋升的需要,以低廉的土地价格、金融资源及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的投资行为,负债融资的相机治理更是难以发挥作用,企业的过度投资得以延续,并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汤祚楚 《时代经贸》2010,(24):25-26
近年来产能过剩问题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于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也产生很大的争议。本文研究发现,由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形成了特殊性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就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以高负债的战略承诺效应应对竞争,而在以国有股为绝对主体的股权结构中,国有股产权失位导致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加剧,经理人普遍具有投资扩张的冲动,在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下,扭曲企业的投资激励,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加严重,加之地方政府由于经济指标的考核以及政治晋升的需要,以低廉的土地价格、金融资源及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的投资行为,负债融资的相机治理更是难以发挥作用,企业的过度投资得以延续,并最终导致产能过剩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正1.彻底摆脱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内涵式经济发展道路。在要素投入上,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降低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要高度重视知识技术的积累,增加知识技术的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鼓励加工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调动现有科技  相似文献   

13.
从上市公司层面的微观视角研究产能过剩成因,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3—2015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信贷资源配置对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在中国金融抑制的背景下,低成本的信贷资金供给对企业产能扩张形成外部激励,降低了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了产能过剩的概率。政府对信贷资源配置的干预导致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有企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严重。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方式筹集的资金也会导致企业的产能利用效率下降和产能过剩严重。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业性产能过剩的微观基础——企业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对于政府制定有效的“去产能”政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产能过剩是钢铁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概括分析,形成以下两个观点:(1)从需求角度来说,不仅要从拉动内需入手,"走出去"也至关重要.(2)从供给角度来说,无疑压缩产能是解决过剩最为迅速且有效的方法,但要科学"去产能".从以上两个视角出发,得出我国产能过剩问题其实是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产能过剩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曲静 《新经济》2014,(23):25-26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干预造成的.本文引入一个简单模型,证明在政府干预下,企业投资利润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扭曲了企业投资行为.  相似文献   

16.
从工业领域入手,围绕钢铁、煤炭、水泥、装备制造、石化等五大行业,通过座谈会、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辽宁省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辽宁省工业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况比较普遍,产业结构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问题已经凸显,化解产能过剩问题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工业产能过度投资和低效利用的现状,越来越不符合我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要求。未来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并引导新常态,围绕"构建企业理性投资、高效利用产能的长效机制"的中心目标,深化相关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规范投资秩序,为不同规模和所有制的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并借助对外产能合作,带动国内优质产能实现全球高效配置。从而,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产能合作是中国调整对外开放格局的战略举措,其“宏观价值”以企业“微观绩效”为基础。对此,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挖掘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降低关税壁垒、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国际产能合作有显著促进作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海关环境和基础设施对国际产能合作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区位差异;扩大产品差异化、提高技术水平有利于提升国际产能合作绩效。  相似文献   

19.
焦炭行业产能过剩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中,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以工矿业为重点的十多个行业之内。文章以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焦炭业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焦炭业产能过剩状况,评价过剩特征,剖析过剩原因,提出解决途径,为国家抑制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罗振洲  李建国 《经济论坛》2014,(10):119-121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探讨了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结构性失业的形成机制,认为地方政府唯GDP至上错误的政绩观、企业盲目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管理方式与管理能力不足是引发结构性失业的深层次原因。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从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升政府管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