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姜钰  杨娅丽 《经济师》2022,(1):134-135
文章利用2005—2019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关数据,构建林业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评价体系,计算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及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判断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业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计算生态环境子系统与社会经济子系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作用关系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天然屏障之一,也是我国主要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天保二期工程”实施后,森工林区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营发展方式成为必由之路.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结构所具有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明确黑龙江森工林区经济要向绿色经济结构模式进行转型,并提出科学发展和经济转型的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态势分析法剖析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开展森林碳汇项目的内部优势、劣势,所面对的外部机遇与威胁,结合黑龙江省省情和森工国有林区林情,提出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开展碳汇项目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森林碳汇的研究及管理工作;优化树种结构;强化林地管理;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相似文献   

4.
朱颖  吕洁华 《经济师》2011,(7):214-215
文章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总结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0年来的建设成效;并进一步分析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林区基础设施依然滞后、森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仍未理顺、森工企业后续产业发展乏力;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天保二期工程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转型的深化,林业生态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林业经济增长和林业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05—2015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及下属40个林业局进行分析并绘制主成分排序图,从而探讨林业转型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林木的培养和种植、经济林产品的种植和采集、森林游憩与生态服务以及林业生产经营服务已经成为典型的生态化主导林业产业,林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林业产业转型过程中上下游产业间的衔接和加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等方面。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若干促进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曹玉昆  李迪 《经济师》2013,(11):12-15
"天保"工程自1998年实施以来完成投资共计1092.21亿元,由于生态效益未被纳入GDP核算中,导致这一巨额投资并没有体现经济的增长,国有林区的经济始终表现出低迷的状态。鉴于此,提出了解决"天保"工程投资困惑的新视角——对国有林区进行GEP核算,以期进一步保障"天保"工程的有效实施。通过简评传统GDP和绿色GDP核算的优缺点,阐明对国有林区进行GEP核算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天保"工程投资后,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GEP进行了核算,其中包括森林固碳、涵养水源、土壤保持、净化环境、森林释氧以及养分循环等生态效益,计算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在"天保"工程实施后增加的森林面积每年可以创造生态效益总计77.8508亿元。最后提出国有林区进行GEP核算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在我国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所储藏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林木种类较多,因此研究森工林区的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是很有必要的。现本文就主要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资源质量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黑龙江省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和民有林的营造,在国有林区里营造了很多的民有林、私有林。对整个林区森林资源的恢复和生态建设、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营造这些民有林和私有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国有林区职工脱贫制富,改变现有林区的资源状况和经济状况。在这些林分中,大青杨是营造民有林和私有林的最佳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9.
《经济师》2020,(2)
文章对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林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林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金短缺,投资不足、规模经济难以形成、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合理规范产业发展规划、加大相关政策扶持力度、加强生产者技术培训、积极发展森林旅游等方面提出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新背景下,以黑龙江省国有重点林区为对象,运用2003~2014年林区多变量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主成分回归方程,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0.3467)对林区转型发展影响最显著;林业职工素质(0.0917)、多种经营比重(0.0784)及林业投资规模(0.1768)是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林区职工的社会保障水平(-0.0964)及人均GDP(-0.1938)对林区转型发展进程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继续加大林业投资规模及提高投资收益、改善林区劳动生产率、促进各驱动因素协同发展等加快和保障重点国有林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尹晓宇  周妹  王冬雪  董桓维 《经济师》2013,(10):179-180
林下经济作为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后兴起的一种重要的新型林业经济形式,其发展备受学者的关注。文章通过整理分析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林下经济发展宏观统计数据、归纳总结林区现行扶持政策,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有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金融支持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建设的角度入手,基于我国九大国有林区2003-2012年1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国有林区金融体系支持经济子系统发展现状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金融体系对国有林区第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最大,而对第三产业发展支持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林区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风险较大等问题。文章建议积极从金融支持方向和支持效率方面优化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国有林区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危"困境、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来展开。通过分析以上几方面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系统性研究与基础性理论研究方面的欠缺,并据此提出了要以分工原理为基础,融合演化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分析国有林区经济系统变迁的机理,服务于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国有林区“两危”一直是林业经济管理领域没有解决的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问题,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其根源是计划经济遗留的“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政企分开。随着改革和发展,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产权和管理体制逐渐成为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温根 《经济师》2001,(11):287-288
文章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林区所面临的发展困境 ,通过对目前林区存在问题的分析 ,指出了国有林区今后发展的出路 ,必须从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理顺运行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入手 ,着力强化收支预算、营林生产、森林资源和职工队伍四项管理 ,从而达到逐步建立林业两大体系 ,以此推动林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有林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完善,国有林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入重要转型期。文章通过对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性特征抽象,从理论层面深入分析了目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存在依据。对研究和厘清当前国有林区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DEA法测量了东北国有林区83个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并利用Panel-Data模型从产业组织角度分析国有森工企业的规模效率的影响因素。DE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体上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企业7年间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0.6238,未达到最优经济规模;从个体差异上看,2003年、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规模效率值主要集中在0.5~0.9之间,各年集中在该区间林业企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2%、78%、80%、75%、60%;从区域差异上看,东北国有林区规模效率平均值由高到低分别为大兴安岭林区、吉林林区、内蒙古国有林区和黑龙江林区。Panel-Data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产权因素、外部性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五个因素对林业产业规模效率提升有显著影响,其中市场集中度、市场进入壁垒和外部性因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权因素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为负;五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为市场集中度、外部性、地方政府干预行为、产权因素和市场进入壁垒。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6,(2)
文章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职工的基础救助、配套救助和补充救助等社会救助现状,并探讨了林区职工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如配套资金缺乏、救助方面的政策不完善以及救助手段单一等,继而提出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智博  吴小根  汤澍  罗浩  贾真真 《经济地理》2008,28(6):1064-1067,1076
江苏旅游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运用区域经济学中差异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江苏旅游经济的总体差异特征,并从旅游构成角度研究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空间分异状况,从空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地区构成,从时间角度研究了旅游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四个方面对差异的内在影响因子进行了阐释,并就江苏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辽宁省44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对2008年各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平均水平及发展速度3项指标值的定量计算,应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总体实力、平均水平和发展速度三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县域经济差异空间聚集显著;Moran散点图显示多数县域位于第一、三象限内,LL型较多,非典型县域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实力和平均水平两个分析指标的局部自相关性显著,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南部—中部—北部"逐级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发展速度呈现出两个热点区,分别为西部和中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