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我国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多数偏向资本要素,而激励使用劳动要素的较少。前者通常不利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后者的影响又如何呢?对此,本文基于2008年薪酬抵税改革运用双重差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薪酬税收激励能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在样本均值处约上升4.62%。该政策促进企业提高薪酬待遇,且普通员工受益大于管理层,并且对企业效率和效益均有正向影响。综合来看,此类税收优惠政策能更好兼顾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践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宜更多运用。  相似文献   

2.
实现共同富裕有必要分析劳动薪酬差距的现状。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对象,选取2008—2021年共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上市企业普通员工薪酬和高管薪酬以及薪酬差距,实证检验员工人数对普通员工薪酬和高管薪酬的影响、对相对薪酬差距和绝对薪酬差距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企业性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普通员工薪酬与员工人数有密切关系,两者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关系,说明增加员工人数会降低普通员工薪酬。员工人数对高管薪酬的影响并不显著,高管薪酬表现出较大的黏性。绝对薪酬差距、相对薪酬差距都与员工人数显著正相关,说明员工人数越多的企业薪酬差距越大。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影响非国企比国企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薪酬管理制度能激励员工不断努力,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本文一共收集了80家上市公司2014-2016年的员工薪酬、高管薪酬、资产负债率、技术复杂性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多个指标数据.通过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分析了高管薪酬、普通员工薪酬以及二者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系数.其中高管和普通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较为突出.因此企业不仅要提高员工绝对薪酬水平,还应适当扩大员工相对薪酬水平,适当拉开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充分发挥薪酬激励作用,尽量避免搭便车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潘子麟 《生产力研究》2023,(10):152-160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40家A股上市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金融企业高管同普通员工间薪酬差距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财务结构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总体而言,金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与风险承担正相关,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显著提升了企业风险承担水平;企业财务结构在二者间发挥了中介效应中的遮掩效应,即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虽然会直接提升风险承担,但也会通过企业财务结构间接地降低风险承担。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对风险承担具有非线性影响,超过一定阈值后,薪酬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反而会降低风险承担;此外,员工整体薪酬水平对于内部薪酬差距对风险承担的影响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文章研究深化了对于金融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认识,为金融企业风险管控提供了新思路,为有关部门出台金融“限薪令”等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企业创新被认为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持续扩大已经成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缩影。本文从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视角,以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企业创新对其内部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创新水平提升有利于缩小高管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扩大高低技能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采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企业政治联系作为工具变量减弱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发现,企业创新通过提升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缩小高管与员工的薪酬差距;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偏向高技能劳动扩大高低技能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企业创新会降低高管平均薪酬,提升员工平均薪酬,提升高技能员工平均薪酬,降低低技能员工平均薪酬。创新对国有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影响较弱,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显著;创新水平提升对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程度高于高新技术企业。除此之外,企业创新水平提升还会扩大高低学历、研发与非研发型以及生产与非生产类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本文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企业创新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进一步丰富了企业内部薪酬差...  相似文献   

6.
《经济研究》2017,(10):144-157
虽然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已经受到广泛关注,但企业内部的收入差距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仍未见到相关探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我们发现:第一,整体而言,研究结果支持锦标赛理论,即薪酬差距对创新产出存在正向影响。为了控制内生性,我们基于个人所得税率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构造工具变量,结论一致。第二,在薪酬差距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扩大薪酬差距显著提升了企业创新,表明锦标赛理论在创新活动中占主导;但在薪酬差距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扩大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有负向作用,表明比较理论开始呈现作用。第三,薪酬差距对创新的正向激励作用主要由管理层薪酬溢价驱动,员工薪酬溢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新产出。本文为监管和企业部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本文的结论对政府出台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凤伟 《经济师》2015,(3):233-234
薪酬分配历来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并追求分配的公平性和科学性。如何优化工资分配关系,不断提高薪酬分配的正向激励效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当今企业正进入改革的"深水区",薪酬改革面临更多复杂问题,薪酬分配已不是简单的涨工资、增成本,更是塑造和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优势关键而复杂战略工作。  相似文献   

8.
高管权力与企业薪酬变动的非对称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从薪酬变动的非对称性,即薪酬尺蠖效应的角度研究上市公司高管与普通员工薪酬差距拉大的原因。研究发现,业绩上升时,公司高管获得了相比普通员工更大的薪酬增幅,而在业绩下滑时高管的薪酬增幅并没有显著低于普通员工;业绩上升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显著大于普通员工,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存在显著的粘性特征,普通员工薪酬并不存在粘性特征,而且业绩下降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相比业绩上升时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减少幅度显著超过普通员工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减少幅度,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薪酬存在较为严重的尺蠖效应。  相似文献   

9.
创新不仅取决于管理层决策,而且与员工支持密不可分,那么垂直薪酬差距(管理层与员工的薪酬差距)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依据锦标赛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以中国2007-2015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Tobit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垂直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发挥“锦标赛”激励作用,其中,对创新数量的促进效应在薪酬差距较低组显著,企业融资约束会反向调节垂直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的关系;薪酬差距中的管理层薪酬溢价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数量和质量,而员工薪酬溢价会显著降低企业创新数量,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并且对非国有企业更显著。据此提出优化企业薪酬设计、加大企业创新资金支持及人才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薪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而成功的薪酬体系设计不仅可以吸引和留住那些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人才,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忠诚度,还可以改进组织的成本效率,使之获得竞争优势。因此,如何运用薪酬管理来实现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是值得管理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杭州伟华房地产公司人力资源、员工薪酬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现状的详细描述,找出杭州伟华房地产公司员工薪酬管理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员工薪酬管理改进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1.
垄断企业工资分配的规制合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垄断企业的工资分配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其企业员工工资一般高于其他企业,表现出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当前的垄断企业工资分配会产生种种严重后果,政府采取了很多规制措施加以解决,政府规制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但政府规制也会带来相应的一些问题,需要把这些理论成果结合我国垄断企业工资制度的制度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和比较制度分析.  相似文献   

12.
薪酬激励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指出薪酬制度造成的激励不足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薪酬制度改革的六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We develop and estimate an agency model of worker behavior under piece rates and fixed wages. The model implies optimal decision rules for the firm's choice of a compensation system as a function of working conditions. Our model also implies an upper and lower bound to the incentive effect (the productivity gain realized by paying workers piece rates rather than fixed wages) that can be estimated using regression methods. Using daily productivity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payroll records of a British Columbia tree-planting firm, we estimate these bounds to be an 8.8 and a 60.4 percent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 Structural estimation, which accounts for the firm's optimal choice of a compensation system, suggests that incentives caused a 22.6 percent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 However, only part of this increase represents valuable output because workers respond to incentives, in part, by reducing quality.  相似文献   

15.
We estimate an agency model using the payroll records of a copper mine that paid a production bonus to teams of workers. We estimate the cost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due to insurance and incentives considerations and the inefficiency caused by the simple form of the incentive contract itself. At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the cost of worker risk aversion (insurance) is of similar magnitude to moral hazard (incentives). Overall,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ccounted for one-half of the bonus system's inefficiency relative to potential full information profits. The other half is attributed to the bonus system's inefficient generation of incentives and insurance relative to the optimal incentive contract.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