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能过剩的诱因与规制——基于政府视角的模型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对产能过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利用数理分析的方法将地方政府行为诱发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模型化。中央政府是抑制产能过剩的主体,本文利用数理模型分析中央政府规制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中央政府抑制产能过剩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诱发产能过剩中责任的不同和在抑制产能过剩中作用的不同,本文给出中央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体的规制内容。  相似文献   

2.
使用2001—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主要出现在重工业领域;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加剧了重工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其中增值税竞争的影响大于总税收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的影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滞后影响大于当期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更为显著。指出:减弱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有利于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静 《技术经济》2014,(2):96-103
使用2001—2011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能过剩程度,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结果表明:产能过剩主要出现在重工业领域;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加剧了重工业的产能过剩程度,其中增值税竞争的影响大于总税收竞争和企业所得税竞争的影响,地方政府税收竞争的滞后影响大于当期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对重工业产能过剩的影响更为显著。指出:减弱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有利于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4.
消弭体制性产能过剩:从非合作博弈到合作共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金融危机凸显过剩产能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本文受经典理论"公用地悲剧"的启发,构建了区域产业发展模型,论证了区域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是导致宏观领域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揭示了我国产能过剩长期存在的"体制性"困境。要突破这种困境,靠以限制投资为主线的宏观政策调控乃至行业市场产销形势监测是不够的,必须重构区域经济利益机制,把促进区域政府间的博弈从不合作走向合作,消弭区域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减少地方政府间低层次的竞争,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作为有效化解体制性产能过剩困局的长期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中国式分权下的体制性产能过剩,本文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进行补贴竞争的动态博弈模型。首先区分了地方政府的产量补贴与产能补贴,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地方政府是"市场效率导向"型或"辖区GDP导向"型时的体制性产能过剩、社会福利和企业自生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地方政府的产量补贴,还是地方政府的产能补贴,都会使得企业的产能过剩更加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地方政府为"辖区GDP导向"型时,地方政府对辖区GDP的重视程度与整体社会福利之间呈倒U型关系,这表明中央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地方官员政治晋升规则,使得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提高社会福利。治理体制性产能过剩,既要考虑社会福利效应,也要考虑企业的自生能力效应。  相似文献   

6.
是不是只要政府予以企业保护就一定会导致产能过剩?针对此问题文章建立了一个简明的理论模型,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 、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事件冲击DID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探究了地方政府在"官员晋升锦标赛"体制下运用财政补贴,与中央政府的产业鼓励政策一起给企业提供双重政策保护,从而导致产能过剩的整个机制.结论表明:(1)单一的政策保护并不会引发严重的产能过剩,中央政府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政策的双重叠加才是导致产能过剩的真正原因;(2)当中央政府明确经济增长任务后,那些所在地政府迅速推出地方版财政刺激计划的企业更容易发生产能过剩;(3)相比较而言,双重保护的效果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一)产能过剩原因与机理分析。1.产能过剩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原因:(1)产能过剩标志着中国第三个增长周期的结束。从中国经济增长周期看,2008年后出现的低增长,是中国经济自身周期调节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叠加效应。目前的产能过剩既有市场周期的因素,也有2008年以来刺激经济留下的后遗症。(2)产能过剩与我国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有关。(3)产能过剩与我国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有关。2.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过度使用政策杠杆,形成了政府大于市场的"政府价格信号"。进入21世纪以来,各级政府为了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过度使用各种经济政策杠杆,大幅降低了投资要素价格,政府创造的价格信号成为引导企业投资的重要调节信号,使许多投资不是依据市场信号,而是依据政府价格信号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属于"体制性产能过剩"。3.逆向激励的政绩考核机制,成为过度投资的内在动力。经济"追赶"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中国的首要发展要务。尤其是在中国特色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中央政府始作俑,每层级政府都为下级政府,制定一套以GDP增长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打造出一种竞争性干部晋升机制。加之,大力发展更能带来GDP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重化工业。从而为产能过剩的异军突起埋下体制伏笔。可以说,这种GDP导向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推动"经济赶超"的同时,对行业产能的过度膨胀产生了巨大的逆向激励作用,即引致不断加剧的产能过剩。4.扭曲的财政体制,导致政府行为经济人化,是政府盲目追求投资的深层原因所在。房地产泡沫已经形成对政府财政的捆绑。地方政府之所以有抑制不住的负债投资的冲动,根源于两大原因: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缺乏刚性约束的金融融资体制和政府负债的管理体制;二是内部的原因,房地产催发的土地财政收益的驱动,使政府行为经济人化。在现有土地财政带来巨大吸引力下,政府变成了以实现土地增值为目标的经营,由公共人角色,变成了经营土地资本、追求土地收益最大的经济人。5.从经济系统看,产能过剩不是经济问题的根源,是系统危机的先兆。不能以一般产品过剩的标准,来判断房地产过剩。房地产具有的虚假繁荣掩盖其的过剩,往往使我们忽视它危机。把产能过剩放在经济系统去考察,产能过剩只是房地产泡沫破裂前夜的前兆。房地产泡沫是产能过剩的深层原因。化解房地产泡沫是从根源上化解产能过剩的关键。(二)以长短结合、内外兼治的思路化解产业过剩的对策。1.总体治理思路:围绕四个主体进行标本兼治。政府是宏观上推动产能过剩的宏观主体。市场是经济系统周期性调节形成产能过剩的客观主体。企业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终端和微观主体。员工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利益主体。上述四个主体是化解产能过剩的着力点和路径,按照长短结合、表里兼治的思路进行,是课题组研究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2.短期治理对策:以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应急式治理。治理产能过剩,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要启动对已经"大出血"的经济系统进行应急治理。遏制住产能过剩、投资盲目扩张的势头。围绕短期应急治理,需要合理使用行政手段和严格利用法律手段。一是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妥善处理在建违规项目。二是清理整顿建设违规产能。三是要进行点对点的分业治理。3.长期治理对策之一:给"高烧病"经济系统降温。从中医系统辩证思路诊断中国经济系统,产能过剩是多年来多种因素导致经济系统"高烧病"的结果。要从宏观、系统上为中国经济高烧病降温。(1)战略降温:调整大力热推的城镇化战略。需要把热推的城镇战略调整为降温、整顿、稳步发展的城镇化战略。(2)系统降温: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为整个系统降温,为中国经济过冬做好准备。(3)预期降温,中国需要有限市场化的房地产管理模式。让中国房地产回归消费品角色、弱化其资本属性,强化房地产行业的福利性质、弱化其盈利性。4.长期治理对策之二:把纠正政府行为经济人化上升为当前改革的首要任务。一是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弱化地方政府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程度。二是加大地方政府负债管理和政府融资体制改革。三是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制。5.长期治理对策之三: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化解产能过剩。(1)推进价格改革,发挥市场价格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的作用。(2)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过剩产业整合升级。(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推动产能过剩产业生态化、节能、绿色发展。6.长期治理对策之四:利用国际市场化解产能过剩。(1)通过海外投资,与非洲、拉美等地建立产业垂直分工体系,以带动我国技术和设备出口。(2)实施"中国式马歇尔计划",以商品输出方式对外援助,以消化过剩产能。(3)如果是信贷援助,应设立"定向采购"绑定方案。(4)通过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将过剩的国内过剩产能转化为国家债权。7.长期治理对策之五:制定应对经济系统危机预案。(1)要关注与产能过剩相关联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带来的系统风险的应对预案。(2)要研究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系统经济危机之后应对预案。(3)要研究淘汰落后产业、压缩产能过剩,形成连锁反应带来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产能过剩扭曲了资源配置,而中央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具有两种不同的引导资源配置的逻辑.本文以中国2008-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治理产能过剩为目标、比较优势为索引,探讨了中央和地方产业政策的协调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独立制定的产业政策与追随中央制定的产业政策均可以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但是前者的边际作用更大且顺应了比较优势.在央地两级产业政策的空间适用性方面,两种产业政策组合在不同地区分组、政府压力分组和市场化分组中,实现了不同的治理效果.地方政府压力越小、市场化程度越高,治理产能过剩的央地产业政策将更加协调,更能遵循比较优势路径.  相似文献   

9.
该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领域出现了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这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均发生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时期,与政府过多干预导致的过度投资高度相关,同时受到国外需求冲击的影响等。但两轮大规模产能过剩现象产生的主导因素、行业分布及其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又存在较大差异。第一轮产能过剩治理主要是以行政手段开展国有企业改革,削减过剩产能。新一轮产能过剩治理应坚持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完善,优化政府干预经济方式,从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时发力化解过剩产能。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竞争被认为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由于目前相应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各地方政府间出现无序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由此,导致了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剧。应从转变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改革官员政绩考核体制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引导地方政府由竞争走向竞合,走高质量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定于10月18日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二、选题范围:(1)现阶段我国产能过剩现状与成因;(2)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3)产能过剩与企业技术创新;(4)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行为;(5)市场供求关系与产能过剩;(6)治理产能过剩的财税金融政策;(7)治理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8)治理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9)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10)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三、征文要求:(1)论文尚未公开发表,5 00010 000字为宜;(2)特别欢迎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是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化解东部地区产能过剩、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传统制造业自东向西的转移政策成为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本文发现,在这场“腾笼换鸟”的过程中,东部地区却出现了传统行业转出被抑制的现象,并进而引发了产能回潮。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与解释,研究发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是引起传统行业转移被抑制和产能回潮现象的根源,东部地区以地引资的行为虽扩大了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却削弱了中西部地区的相对成本优势,对传统行业“西进”产生了抑制效应,产能回潮现象应运而生。因此,中央政府在引导传统行业转移和治理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工业用地价格扭曲的负面影响,从规范土地出让程序和遏制地方政府土地引资动机两方面,着手解决东部地区传统行业产能回潮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2017,(9):86-102
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凸显,中央政府不断出台化解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但效果不符预期,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本文试图以地市增值税分成变化为切入视角,分析这一财力冲击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激励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地市政府积极应对增值税分成减少所形成的财政压力,努力发展能够带来大量增值税的产能过剩行业工业企业。最后,本文发现也证实这种"压力式"的财政激励使历次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效果不佳。可以认为,财政压力是中国产能过剩形成和化解难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这对于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2015,(1):41-49
中国经济未来并非全面去杠杆,也难以重回到过去的全面加杠杆模式,或将进入到转杠杆模式:其中企业部门仍将去杠杆,因为产能过剩背景下去产能是唯一出路,但政府和金融部门将开始加杠杆,以对冲经济下滑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控杠杆政府债务是把双刃剑,既可对冲经济下行风险,但也会推升债务风险、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未来政府部门负债率何去何从,我们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控杠杆。  相似文献   

15.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我国产业发展的"痼疾"。产能过剩可能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也可能由投资层面的"潮涌现象"引起。由"潮涌现象"引起的产能过剩不能完全任由市场调节,必须辅之相关的产业政策予以预防与化解。本文构建涵盖技术创新、产能建设周期、企业兼并、进入和退出的"新熊彼特"模拟模型,分析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和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研究发现渐进工艺创新和长产能建设周期的结合是"潮涌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地方政府对于进入、退出的干预加剧了"潮涌现象"和产能过剩。对于"潮涌现象"引致的产能过剩的治理,在实施进入规制和强制淘汰政策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制定、实施创新定向激励计划和建立高效的产业技术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6.
张亚斌  朱虹  范子杰 《财经研究》2018,(5):36-47,152
地方政府行为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决策,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体制因素对产能过剩的影响,而忽略了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的作用.文章结合我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和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建立了两期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地方补贴性竞争对我国产能过剩影响的新机制,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地方补贴性竞争导致的产能过剩率长期大于正常产能过剩率;企业所获补贴越多,行业爆发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越高.进一步采用PSM-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相比补贴前,补贴企业补贴后的产能过剩率将会上升1%至3%;相比未补贴企业,补贴企业的产能过剩率高出2%至12%.文章的研究不仅为地方补贴影响产能过剩的微观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为政府化解产能过剩提供了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提质"的一大掣肘,相关产业政策的不当引导与干预对中国产能过剩的形成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产业政策调控下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探讨了产业政策措施不当的特征与不良后果,以及产业政策对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具体案例验证了产业政策不当调控所引发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产能过剩。从合理选择产业政策使用范围、优化产业政策调控措施和把握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发展规律三个层面提出应重塑产业政策调控理念,以从根本上化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域间税收竞争的规范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间税收竞争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地方政府以局部经济发展为目的,通过采用税收优惠的方法,吸引其他地区资源流人本地的政府自利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权限逐渐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地域间税收竞争日益激烈。为此,有必要由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进行规范与协调。  相似文献   

19.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动态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动态博弈模型,以分析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顺从优先和税收最大化两种目标下的博弈策略和均衡.结果表明:在地区有较强的税收独立意愿时,以地方政府顺从优先和税收最大化为目标的中央政府均会采取增加转移支付的策略;而当地区有过强的税收独立意愿时,中央采取惩罚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中央政府对地区居民统一提供公共物品时原来均衡解的改变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研究》2014,(7):J0001-J0001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征文启事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研讨会,定于10月18日在湖南科技大学召开。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产业转型升级与产能过剩治理 二、选题范围:(1)现阶段我国产能过剩现状与成因;(2)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3)产能过剩与企业技术创新;(4)产能过剩与地方政府行为;(5)市场供求关系与产能过剩;(6)治理产能过剩的财税金融政策;(7)治理产能过剩的产业政策;(8)治理产能过剩的国际经验;(9)治理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10)企业应对产能过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