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不良资产持续膨胀,农发行虽然作为一个农业政策性银行也概莫能外,不良贷款防范与处置已成为农发行的信贷业务中急需解决难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对农发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之法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瑞 《现代财经》2001,21(4):22-25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已成为目前困扰我国经济的一大难题,为解决该问题,理论界和金融界曾经作过多方面的研究和尝试,然而绝少从法律角度探索者,本文旨在从法律角度寻找不良贷款问题结症之所在,揭示不良贷款产生的体制原因,弥补债保护的法律缺陷,探求防止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3.
"入世"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岗 《经济论坛》2002,(4):17-18,30
一、WTO规则中关于银行业的相关条款及相关原则WTO规则中有关银行业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文件中:(l)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有关国际收支和外汇安排的规定;(2)乌拉圭回合签订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有关金融服务业的规定;(3)1996年8月10日生效的《全球金融服务协议》;(4)1997年12月在日内瓦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97年底在世贸组织的支持下,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的金融服务贸易谈判中达成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该协议旨在消除各国长期存在的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贸…  相似文献   

4.
不良贷款约束下的中国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运用共同边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4—2009年中国27家商业银行在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成分,并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表示偏离共同边界的技术落差比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呈"V"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平稳,城市商业银行逐步上升;总体上,中国银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是进步的,纯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主要动力,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进步都不明显,技术规模变化显示中国银行业趋向CRS边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纯技术赶超最优,而潜在技术相对变动方面表现较弱;外资银行进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对银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许多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逐渐攀升的整体不良贷款率、以及机构内部种种灰色行为等等,都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银行危机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冲击和影响也加大,为此需要指出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促使银行业安全、有效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与中国银行业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关于WTO的双边协议涉及银行业的主要内容有:中国同间接受“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中国承诺在五年内使美国银行获得充分的市场准入。在准许入后两年,外国银行将可以与中国企业进行人民币业务往来;在准入手五年,外国银行将可以与中国居民进行业务往来,在准入后,地理限制和顾客限制都将撤销。显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银行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近中期而言,挑战要大于机遇。  相似文献   

7.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在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由深度衰退到艰难复苏转变的后危机时代。如何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中国银行业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认为,中国银行业必须要认清形势,积极应对挑战,加快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艳平 《经济师》2008,(4):233-234
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大趋势,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将日趋激烈,能否在竞争中取胜,关健在于竞争力的大小。文章着重分析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并探讨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过去的二十年是中国银行业风雨兼程的二十年,也是开拓进取的二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至2007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资产总额48.51万亿元,比2002年的23.6万亿元翻了一番;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净利润为2543.3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利润的7.9倍:不良贷款问题明显改善,全部商业银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余额1.2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45%,下降了6.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也由2003年的-2.98%上升到2007年上半年的7 67%,资本充足率达到8%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增加至125家,而2003年,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银行还仅有8家。  相似文献   

10.
曹卉宇 《技术经济》2006,25(8):66-69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金融服务的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剖析了个人金融服务的概念,总结了个人金融产品的特点为:无形性、非标准化、生产与消费同时进行以及易逝性。中国银行业的个人金融服务存在环境的缺憾和内部管理的缺憾,必须借助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以及依靠客户策略和产品策略来加快个人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1.
李曼 《经济论坛》2001,(11):17-17
据预测,我国将在今年下半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加入WTO对中国银行业会造成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影响和挑战。从间接方面来讲,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领域带来的任务影响,都将通过不同渠道传递到金融领域。从直接方面来讲,目前对外资银行的种种限制会逐步取消。很显然,一些功能齐全、信誉优良、实力雄厚、手段先进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必将使金融市场出现市场份额的争夺和重新瓜分的局面,使中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根据对等原则,中国银行业跨国经济也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银行业入世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朝晖 《经济师》2002,(10):223-224
面对我国加入WTO后带来的诸多机遇 ,中国银行业必须在遵守WTO规则、履行入世承诺的前提下 ,从健全法制、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加速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创新 ,适应入世后的形势变化 ,同时政府和社会也要对建设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3.
刘明喜 《经济论坛》2001,(7):8-8,17
中国加入WTO是大势所趋,入世预示着中国金融市场将向自由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将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给中国的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国际竞争的大环境,加入WTO,我们面临种种挑战,也面临种种机遇,对世界开放中国的银行业,谋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对我们来讲更多的应成为一种动力。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鹏 《财经研究》1999,(2):22-25
  相似文献   

16.
魏建军 《新经济》2014,(14):48-48
2013年6月份的“钱荒”事件引发了银行业的危机,体现出中国银行业目前资金困局的现象。此次“钱荒”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大商业银行的自身流动性管理不足。像这样的“钱荒”事件值得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与研究。那么,“钱荒”到底对中国的银行业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陈秀明 《经济师》2001,(11):266-267
在宏观经济变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 ,作为政府投资主体的投资公司 ,虽然在发挥市场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些隐患。文章分析了投资公司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提出了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行业及其监管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在三方面改革中的长足进步,简要介绍了中国银行业的监管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过程,以及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开放状况,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资产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天才 《经济师》2001,(1):116-117
从帐面数字和非实证性研究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占比都是金融稳健运行的一个隐患,也是西方媒体夸大我国金融高风险的证据之一。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如何对不良贷款资产进行客观和系统分析,是亟需解决的“既是经济性又是政治性”问题。本文就以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资产的特点作以下分析。一、制度变迁型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由此所带来的是企业制度、信贷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制度、外贸制度与外汇汇率等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国有企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何紧紧抓住本次机遇,全力支持国企改革,积极转化不良贷款,努力维护银行债权,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得到明显提高,迅速步入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某市一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对其不良贷款的历史成因及现状进行剖析,试就不良贷款的防范与化解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一、不良贷款缘何逐年攀升从调查中了解到,截止1999年9月,该行全部贷款额达248683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