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传统的贸易分工理论,不同国家生产技术和资源禀赋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最终产品的价格差异是贸易分工和贸易利益产生的源泉。当一国某一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且密集使用的要素禀赋相对丰裕时,这些产业将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而成为一国的出口产业。因此,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张既是一国内部良好生产条件的自然外在反映,也成为一国经济利益获取大小的关键。早期中心国家每一次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确立也无不伴随着大量商品的对外输出,19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以及20世纪中期的美国均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一、从比较优势理论到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与国际分工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也是解释当前国际贸易的主导理论,它的发展经历了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都应分工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以此参与国际贸易;大卫·李嘉图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成了 "两利相对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的比较优势理论,使每个国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成为可能;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则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完善,该理论认为一国应根据本国要素的丰裕度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格局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相似文献   

3.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有关贸易结构的理论 (一)传统理论.亚当·斯密以地域分工理论作为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创立了绝对成本说.认为一国应当进口别国生产成本比本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出口本国比别国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以促进分工,促进交换,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在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并形成了相对成本说.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国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且同样能使贸易双方获利.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吸收了斯密和李嘉图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要素禀赋论.认为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不同,各国在生产那些密集使用其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因此,各国应出口利用本国较充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而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构建以出口产品最终吸收为标准的双边国家、部门及一国对外总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弥补了现有研究依赖产出或出口内生变量核算增加值的不足。在利用1995~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美双边贸易增加值构成及利益分配进行重新测度后发现:中国对美出口创造了全球生产模式下的"多赢"格局,但贸易利益分配越发不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不断下降揭示出中国以传统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获利能力正逐渐减弱;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已成为中美双方贸易利益分配的主要领域;培育和提升服务业价值增值能力是未来中国获得更大贸易利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赶上了全球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重组的浪潮。欧美发达国家将传统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产制造环节,甚至部分低端服务业大规模向外转移。我国紧紧抓住这一全球化分工的机遇,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迅速融入国际生产分工体系,日益成为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和各类制成品出口基地,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上升,靠庞大的出口制造出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中国也由此迅速崛起为全球贸易大国。  相似文献   

6.
朱瑜 《天津经济》2002,(2):24-27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表现。而分工的基础是一国占有的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只有极少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完整的掌握在一个国家或极少数国家手中,如某些尖端电子工业产品和航空航天工业,而大多数产品和行业的比较优势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生产业内部的分化、组合,各国根据零部件,生产环节的不同和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从而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认为,利用每一国的比较优势使生产总成本最小化是现代生产条件下对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基础模型的一个扩展,由此可见,各国在不同零部件和生产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时,所依据的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贸易理论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是以“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为条件的。而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市场结构、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构建新的理论模型。我国在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发展产业闻贸易的同时,也应该利用国外需求结构的不同、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来发展我国产业内的贸易。  相似文献   

8.
一国的专业化分工模式对于一国整体出口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专业化分工模式取决于该国的要素禀赋以及异质性要素,包括技术要素、经济政策以及制度等,而技术异质性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世界101个国家2006年的进出口数据计算了99个部门的PRODY值,也由此计算出了44个国家1999~2010年的出口生产效率EXPY值,对EXPY值的相关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专业化分工模式的异同与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中美半导体在增值税、标准、知识产权、技术出口管制领域的贸易争端,反映了中美两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力图改变在国际生产分工链的低端位置,努力优化本国产业结构和提高产业竞争力,同处于国际分工链高端,高新技术产业拥有绝对优势的美国发生的利益之争。文章接着分析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力,并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利益理论曾在国际经济学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一国应发展其在生产成本方面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产业 ,并据此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按照此种理论 ,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要素丰裕 ,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稀缺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 ,所形成的贸易格局为 :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 ,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而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一理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 ,遭到了里昂惕夫的…  相似文献   

11.
东亚产业分工形态实证研究--基于产业内贸易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鹏 《亚太经济》2006,105(4):16-18,11
本文利用Kandogan方法测算东亚七国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贸易角度研究该地区的产业分工形态。认为是产业特征、要素禀赋及国内政策差异导致东亚地区各个产业分工形态迥异。  相似文献   

12.
柏雪 《黑河学刊》2011,(5):16-17
20世纪以来,中日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商品结构日趋合理,中日贸易已从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中对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中日两国的贸易产生较强的互补性,但是生产要素禀赋发展的不平衡,中国技术和资本的匮乏与中日贸易收益不均衡导致了较强烈的贸易摩擦。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阶段和环节的优势,从而使得国家之间按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进行分工,学术界把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称之为全球价值链,相应地,这一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可称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相比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全球贸易的本质内涵已经发生深刻  相似文献   

14.
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外贸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结构也持续改善。但是,仅仅按照由资源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不能给我国带来持久的贸易利益,相反还极易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局面。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改造传统产业强化比较优势,扶植战略性产业培育竞争优势,是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业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产业的竞争,使各种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生产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使民族国家的内部分工模式、产业链以及相应的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的变化。很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不仅丧失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业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产业竞争,使各国传统的民族产业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更为重要的是,它还通过生产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各个国家的内部分工模式、产业链以及相应的产业生态环境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贸易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形式.一国的贸易模式,不仅影响该国的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而且还会对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贸易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形式。一国的贸易模式,不仅影响该国的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而且还会对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分析了不同发达程度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对产业经济安全的影响。文中选取的代表产业经济安全的指标为:非单一产品的产业集聚规模,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状况。结论发现影响出口和进口成本的贸易自由化过程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具体采取的贸易政策:当自由化进程中的贸易政策使得更多种类的出口生产企业集聚于发达国家,那么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都会得到改善,而自由化政策若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集聚于发展中国家,则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会得到改善,同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会缩小。  相似文献   

20.
较优势理论,也称比较利益说,最早可追溯至亚当·斯密。斯密认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生产成本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生产上占劣势的产品。他的理论也被后来的经济学家总结为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斯密强调分工以及经济组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又被称之为内生比较利益说。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具有较他国的绝对优势或劣势,也会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更多的利益。他的理论被称为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并且由于其理论关注资源禀赋的配置状况,又被称为外生比较利益说。以后的比较优势学说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