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观念的更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思想前提,从经济增长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再到科学发展观。观念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影响中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扩大和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因此,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现实依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的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2.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命题,并且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由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今天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仅仅两个字融改变,却标志着我匿长期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这一历史性跨越是建国以来尤其是近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累积的结果。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变迁入手,结合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济条件变化可界定经济的发展阶段.中国建国以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中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形成原因,要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减少市场机制的盲目性;大力发展创新经济、金融经济和军工事业.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方式分为以数量型和质量型经济发展方式。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在开始之初就选择较高级的发展方式,即经济发展方式有其适用性。不同经济社会阶段应采取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向更高形式转变的规律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上需要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格适应。就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而言,任何一个社会实际所处的社会经济历史阶段在根本上制约着其对发展方式的具体选择。 相似文献
5.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本文在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1978-2010年经验数据,构建了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互动关系的VAR模型,通过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进一步考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要素投入型的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长期低廉的劳动力,表面上看,劳动者地位的提升和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加剧了企业的经营困难,但在当前却是规避外贸摩擦、降低我国企业过高离职率的有效途径,能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并进而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促进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和第二次分配中使劳动者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构建城乡平等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7.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为出发点,以重视发挥政府、国有经济作用为特色,不断探索为什么要转、转什么、如何转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答案于一体的有机架构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8.
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我国30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新课题、新矛盾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的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该文从对我国经济发展观和经济发展方式演变进程的实际分析入手,深刻阐述了我国所经历的"五种发展观"和"三种发展方式";论证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实质、内容及其联系与区别;提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一定要遵循客观经济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各国政府都积极采取引导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措施,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发展速度、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长期以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发展方式对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机制,最后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出了探索性的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视角出发,使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甘肃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产业结构格局、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以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自2000年以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以工业企业代表的第二产业部门;此外,虽然第三产业产值占区域GDP的比重低于第二产业,但是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高于第二产业;而且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接纳就业方面之间存在劳动力转移的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的特征和问题提出了甘肃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26—2021年中国出版有53种经济地理学大学教材和教学参考书。1949—1978年除了特殊背景下的波折外,教材建设总体稳步发展;1979年之后,教材数量和质量均出现良好成长势头;21世纪以来,其成就更加突出。近百年教材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从以介绍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为主到以经济地理学原理统领,从引入为主转为逐步增加中国特色研究成果,从不同知识汇集为主转向构建明晰的理论框架。当前经济地理学教材建设仍存在理论性较为薄弱、地理性不够突出、理论和应用结合不很密切等问题。未来教材建设应注重尽力突出中国特色、着力服务探究式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关联和增强经济格局理论的地理性。 相似文献
12.
China has made contradictory claims about its attitude toward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order. Is China a “responsible stakeholder” in the existing international regimes? Or has China been a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seeking to reform the existing world order, making it more friendly toward the global South? In this article, we look beyond Chinese rhetoric and examine China's behavior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emerging powers and traditional major powers shows that China has been actively involved in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But, thus far, China has not exercised substantive leadership nor has it pushed hard for change to benefit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evel of its support of the current regimes varies across issue areas and is primarily driven by its changing economic interest.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际消费者信心指数理论,首次对中国消费者信心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编制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并对中国不同特征消费者关于经济发展、就业形势、物价水平、购买住房、收入增加、家庭物质生活等方面的信心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其末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本文首先依循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主线,分阶段论述了日本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即二战前的国家掌控和财阀垄断,二战期间的突出的军事性和严厉的统制性,二战之后的经济民主化和高速增长.接着提出了走出经济困境应该解决的问题,并指出发展中国家应借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实现经济稳步高速增长.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利用法人相互持股制度建立巨型企业联盟,提高国际竞争实力;政府时企业重协调,重监控,重效率,重创新,少干预,多扶持,少保护;大刀阔斧地对国企、民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通过建立健全资本多元化的大型联合企业获得规模效应;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给虚拟经济以有力地支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历史视角审视了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导因于技术进步和政策变化的全球化,扭转了国际经济不平等扩大的趋势,有助于各国经济增长,同时制度质量和法律框架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增长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7.
2006年的回顾一、尽管原油价格高涨,2006年的世界经济仍然取得高增长去年(2006年)的世界经济在2005年以来的原油价格暴涨的影响之外,又加上有禽流感的困扰,经济形势稍有暗淡,但其增长率预计仍会继2005年的5.3%(实际增长率。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review article we give an intuitive account of why good institutions in general, and secure property rights in particular, matter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 also discuss implications for good governance, defined as the efficient provision of property rights and other aspects of governance. Finally, we briefly touch o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that might be conducive to good governance and thus economic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The issu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China is an example of an economy which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chieved success within this scope.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justified to draw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the key ones for the economy of China, both in the period of 1949-1978, namely, in the period of real socialism, and in the period after 1978, so-call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dat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Polish and foreign reference sources and source materials, the author tried to trac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ose two periods, first of al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ragmatism of governing in the other period, accompanied by limiting ideological influences. Maintain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in that period China worked out its own,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l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which enabled to it the creation of a model,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ystem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its constant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task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given to changing conditionings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ith maintaining the labo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loyalty to authority, they make up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ircumstances, phenomena, conditionings, and factors which occurred on the way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enabled it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succes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uccess can be expressed by such indicators as for instance the poverty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value of export, and the valu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