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2.
王清 《生产力研究》2011,(6):129-130
文章从"中国制造"的现状研究入手,探讨了当前"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认为应该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制造",转变过去传统的观念,逐渐淡化"中国制造"的概念,强调"全球制造"。一方面要强调在全球制造产业链中,怎样稳步迅速提高中国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地位,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如何通过实体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使得原本拥有劳动生产率优势的中国企业在生产成本的过快增长下如何向产业链的上游走,即获取自主品牌和研发能力,这些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制造2025》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十二五"时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增长动力开始发生转换,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在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有前所未遇的挑战,也有前所未见的机遇。在新一轮全球产业链重组过程中,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重竞争压力。"十三五"时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在"十二五"时期成效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的发展路径继续推进,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变。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已成为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途径。文章以研究创新能力研究综述为背景,结合应用资源观和动态能力观理论,探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提出上海要进一步重视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培育;以高端制造业引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塑。  相似文献   

5.
建设制造强国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既需要政府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也需要制造企业不懈努力。而制造企业坚持弘扬工匠精神、不断打造制造精品,将会更大程度地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进而持续推动制造强国的建设进程。在分析工匠精神从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改变,追踪国内外工匠精神的诸多论述,阐述工业化、企业管理与工匠精神的关系,总结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制造业表现的工匠精神差距基础上,提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补工匠精神短板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2020,(1)
"工匠精神",本意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现引申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勤恳敬业、传承创新、砥砺前行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对"工匠精神"的国际比较,阐释德国、日本、美国等制造业强国"工匠精神"的不同源起和制度,给"中国制造"未来的引导及深化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发展智能制造是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通过分析智能制造特征和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过程,提出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模型,运用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实证数据对理论模型及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国家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建设、集成互联、数字化转型等因素正向影响智能制造发展。从技术创新、政策制定、信息技术等方面提出提高智能制造能力的建议,为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面对欧美国家重新回归制造业和"再工业化"战略,"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培育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国有制造企业对我国制造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国有企业沉淀成本高、发展路径依赖、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大、管理层激励不足及产业组织形式变革滞后等诸多困难。因此,必须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指引下,采取相应对策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主战场.2015年5月8日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作了整体部署.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成为中国制造业迈向成功的关键推动力.兰石集团顺应国家政策导向,积极实施"出城入园",紧抓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极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国家营销与“中国制造”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华 《经济管理》2007,(11):36-39
国家形象是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因素。中国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不但要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改善中国的形象。本文分析了国家形象与原产国效应以及国家营销的作用,指出中国制造的升级需要国家营销,并提出实施国家营销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优质制造是将中国产品从"良"提升到"优"的制造模式的转变,是反映中国制造业质量水平的显著标志,也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抓手.现有文献多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优质制造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关联.文章通过构建优质制造影响经济增长的分析框架,基于2004-2017年跨国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优质制造对国别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优质制造确实能够促进一国经济增长,而且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曼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一直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作为连续多年排名全国前三的工业城市,苏州在原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冶金、化工6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打造了新型显示、高端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等10个千亿级制造业集群,形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苏州制造"已然成为苏州的优势品牌.2021年3月,苏州市出台《"苏州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苏州制造"品牌认证工作为抓手,推动苏州制造业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打造苏州经济的"金字招牌".因此,如何立足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借力文化内核赋能"苏州制造"品牌,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3.
智能制造("智造")是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一轮变革,实现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还面临着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总体水平偏低、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低且不平衡、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备等困境。为加快推进从"制造"到"智造"转型升级,需要发挥好战略规划的统筹和牵引作用、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自主创新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制造2025"处于深入实施阶段。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发展存在智能化和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产业价值链低端化明显、制造业企业节能减排压力大、企业间协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老工业基地应立足制造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切实提高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推动工业2.0、3.0与4.0融合发展,以质量体系建设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正在快速从消费极向生产极转变,并对传统制造业的经营模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形成挑战。同时,随着发达国家重振高端制造及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快速崛起,我国制造业亟待快速实现转型升级。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主要应厘清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认识误区;有序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培育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方式;以互联网思维重构制造业价值链;推进产品个性化智能定制生产模式;构建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  相似文献   

16.
传统制造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为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为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智能转型做好了铺垫。然而,我国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发展到目前还存在着很多挑战。文章以沈阳机床集团为例,对传统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通过智能制造进行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我国传统制造业能够通过智能制造顺利进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制造2025,德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缺一不可。如此庞大的制造工人群体,如此艰难的转型,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中国需要务实地吸纳他人的优势。中国倾尽全力打造中高端制造业版图,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低端产能过剩的心腹之疾。《中国制造2025》由百余名院士专家联手制定,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到2025年基本实现工业化,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相似文献   

19.
宗良  陈淼 《经济》2023,(5):24-27
<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经过70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链条和配套最完善的制造业体系,但与制造强国目标仍有较大距离。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应当在支持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主力军和排头兵的作用。努力把中国制造打造成为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引水渠”和“助推器”,  相似文献   

20.
章玉贵 《资本市场》2012,(5):108-109
中国制造业不仅在国际分工中的获益程度不高,还削弱了本土制造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主动权,致使中国制造业尚未实现整体升级就已面临严重的"产业空洞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