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期对重庆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将重庆市301个示范点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核密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得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示范点呈集聚分布且具有多中心核密度集聚特征;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的结果表明重庆市相邻区县间的示范点具有集聚的相似属性;局域自相关的LISA聚类显示,示范点多存在“低—低聚类”分布,主要在渝西地区;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示范点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较显著相关,但与旅游发展水平相关性较弱。最后在农业发展、产业融合、交通网络建设、旅游资源优化方面对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为例,根据旅游景点功能和性质将其划分为休闲观光类、农事体验类、农业科技类、文化体验类和特色村镇类五类,借助GIS和Crime Stat3.3软件,选取最近邻指数、Ripley’s L函数、热点聚类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在空间上表现出南部密集北部稀疏的分布特征,南北空间分异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景点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2Ripley’s L函数分析可知,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尺度依赖性,不同空间尺度下分布格局特征不同;3热点探测显示,全省乡村旅游热点区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属于冷点区。通过分析江苏省乡村旅游景点的空间格局及多尺度特征,有利于合理优化和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组织化程度,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3.
杨懿  廉倩文  丁玲  李哲 《经济地理》2023,(6):202-210
夜间文旅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文旅经济形态,逐渐成为新时代推动我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叠加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省域尺度的分布较为集中。(2)在空间分布结构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南北分布不均,整体呈现南多北少、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规律;在三大经济地带上呈现东部较多、西部次之、中部较少的“凹字形”分异规律。(3)在空间分布密度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呈现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两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核密度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在空间上均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的1个高密度核心区、京津冀地区和川渝交界处的2个次密度核心区,以及以3个密度核心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扩散所形成的核心集聚片区。(4)在影响因素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的异质性受到经济水平、社会基础、旅游市场、文化环境、公共服务等人文因素以及海拔高度、气候条件等自然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资源开发潜力与其密度分布的一致性,可从空间密度和人均密度两个方面构建西藏农产品密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西藏73个地理单元的14个农产品密度指标,对西藏农产品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类畜产品人均密度、羊类畜产品空间密度、牛类畜产品密度、油菜籽产品密度和副食品空间密度是影响西藏农产品密度的5个主因子;根据不同地理单元的因子组合特征将西藏全区划分为3种农产品开发潜力区域,高开发潜力区域集中分布在西藏中部少量地区,中开发潜力区域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低开发潜力区域大量分布在西藏东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5.
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论文从社会经济、市场、资源、设施和环境5个方面科学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各省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将其划分为不同层级。结果表明: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区域差异明显,潜力高于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内陆沿江地区,而潜力低于平均水平的省份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的非沿海地区及西北地区;各省份依据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潜力大小被划分为5个层级。基于此,分别从全国和省级层面提出推进策略,以期明确各省份发展差异及前景,有效推进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供给不仅是城市宜居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以上海市在“大众点评”上的14231个休闲场所为研究样本,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揭示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的集聚水平以及空间分布形态;构建便捷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市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的便捷度进行评价,并探析了其形成因素和机理。研究发现:(1)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总体呈现“多中心集聚—轴向延伸”的空间格局,其中在上海主城区中心呈“连团成片”和“孤岛”式高密度集聚区,其他边缘城区形成低密度的轴向集聚区。(2)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类型集聚不均衡,不同类型休闲场所集聚程度从高至低依次为美食餐饮类、运动健身类、文化休闲类、商场购物类、特色公园类;集聚模式存在较大差异,美食餐饮类和运动健身类呈“板块型”集聚,特色公园类和商场购物类呈“多中心型”集聚,文化休闲类呈“单中心型”集聚。(3)上海高质量休闲场所的便捷度水平较低,区间差距较大,高便捷度区域集中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区,总体呈现“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高质量休闲场所空间格局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赵书虹  李琴 《经济地理》2024,(1):185-196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总体和区域层面对中国1079个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地理探测器、叠置分析方法剖析影响精品项目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研究发现:(1)从总体层面来看,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空间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空间密度呈“单极多核”分布形态。(2)从区域层面来看,省域尺度精品项目分布极不均衡,空间分布密度差异较大,上海、北京、天津的分布密度最高;分布具有明显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区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和西南地区。市域尺度精品项目的区域不平衡程度大于省域尺度,热点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京津冀、黔中城市群及青海东部、甘肃西北部等地区。(3)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的空间分布受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体育旅游政策环境、交通建设与住宿接待水平等5个维度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各影响因素对精品项目空间分异的解释度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类型结构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全国首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为研究样本,借助ArcGIS软件,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模型,就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衡态势、分布密度进行定量化表征。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旅游产品结构进行了梳理识别,并揭示了其空间分异规律与类型结构特征。最后,运用地理联系率、矢量数据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剖析了其内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乡村旅游重点村在全国的分布呈现两个高密度区和三个次级高密度区。②重点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自然资源富集的东部地区,多以省会城市、主干路网为核心呈寄生状向周围扩散。③乡村旅游重点村目的地类型结构中,文化民俗类乡村旅游地所占比例最高,各目的地类型在全国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城郊休闲游憩型在西北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特色产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④乡村旅游重点村产品结构中,文旅融合型产品占比最高,各类型产品形态在全国的分布呈现集聚性特征,体验观光型产品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休闲度假型产品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⑤资源禀赋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客源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策及创新环境是影响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利用我国2007年省域旅游经济数据,对我国省域旅游经济总体和局域空间差异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较大的空间正相关特性表明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存在;(2)我国省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关联模式可分为扩散效应区(H-H)、极化效应区(H-L)、过渡区(L-H)和低速增长区(L-L)四种类型;(3)我国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禀赋呈正相关关系,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禀赋。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岛生态系统可货币化的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服务和景观价值。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评估海岛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基于相同等级旅游资源的价值等量化假设,构建了海岛尚未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景观价值评估方法,以位于渤海海峡的长岛为例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2019年长岛海岛文化服务价值为860.83亿元,平均分布密度为1.62亿元/km^(2),其中休闲娱乐服务价值占28.23%,景观价值占71.77%;(2)文化服务价值空间分布从高到低排序:南部>北部>中部;有居民定居的海岛的文化服务价值大于无居民岛;(3)已开发旅游资源区的消费者剩余是游客旅行成本的2.31倍,是长岛综合旅游收入的3.56倍。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而且开发严重不足,开发潜力巨大,建议对未开发旅游资源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长岛旅游资源区的价值转化强度。  相似文献   

11.
利用网络密度、趋势面分析、ESDA-GIS/Geo Da等方法,对2016年长安汽车不同系列车型4S店数量在全国255个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车型网络密度差异显著,呈现出乘用型轻型商务型,乘用型汽车具有较强的销售优势;4S店数量空间分布整体呈东部=中部西部、中部南方北方趋势,空间分布具有集聚特性;乘用型、轻型空间分布相似,与商务型分布差异较大;4S店空间分布与GDP高度关联,与人口相关性较弱,且被巴彦淖尔—普洱线分割的东西部差异较大;4S店热点区集中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次热点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东部地区,冷点区分布在新疆、西藏、黑龙江等地区,次冷区分布在内蒙古、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人口规模、城市化水平、公共交通是影响长安销售服务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利国  鲍丙飞  杨胜苏 《经济地理》2019,39(11):159-164
农业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文章采用2004—2015年我国农业生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结果表明:年际间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呈先波动下降再持续上升后持续下降的变化态势,其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年均值为0.3515,且年均增长率为0.0609%;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整体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由东部向西部地区呈递减分布态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主要处于高—高和低—低地区,处于高—高地区的省(市、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处于低—低地区的省(市、区)均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网络信息为数据来源,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构建基于网络信息的旅游资源吸引力评价体系,并对黔东南州的旅游资源单体吸引力进行评价,同时基于GIS方法对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参与统计评价的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共137个,其中人文综合类旅游资源数量最多,民族风情体验类、人文活动类和游憩休闲类旅游资源均相对较少;(2)全部旅游资源点吸引力的平均值为0.153,其中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均值最高,为0.212;(3)各亚类旅游资源吸引力在不同评价维度的优劣势相对突出,且各有所长;(4)黔东南州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分布在其西北部和南部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资源点相对较少;(5)镇远县中部,凯里市—雷山县为黔东南州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镇远县、凯里市、天柱县为自然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三个片区,凯里市—雷山县、从江县—黎平县为人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最集中的两个片区,而休闲体验类旅游资源吸引力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且各资源点的吸引力大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黑龙江省1 773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数据叠加等空间分析技术,从数量规模、空间分布模式、垂直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贫困村个数占行政村总量的19.68%,贫困村面积占行政区土地总面积的7.69%,地区(市)间贫困村个数及面积比例存在显著差异;贫困村在国贫县、省贫县和非贫县中个数比率分别为47.23%、35.71%和8.19%,面积比例分别为25.65%、24.56%和2.38%;贫困村在不同尺度上的集聚特征均比较明显,在国贫县、省贫县、非贫县内集聚程度依次降低;贫困村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在黑龙江省的西部和东部地区分别呈现出一个核心集聚片区和一个相对集中的条带区;64.12%的贫困村分布在高程为200 m以下的平原区,其中有一半的贫困村分布在150~200 m的高程带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为优化其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文章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中的空间分析手段和GIS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对我国112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最邻近点指数为0.83,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省际分布较为集中,半数分布在11个省级行政区内;在七大地理分区的基尼系数为0.96,呈集中分布的态势,区域分布均衡性很低;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为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建议改革和完善我国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评选机制,完善评选标准,加强西部、北部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市224家主要休闲旅游地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法、Ripley’s K(d)函数以及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及其差异性。研究发现:①休闲旅游地趋于凝聚型分布,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集聚化程度差异明显,其中,休闲旅游地在空间上主要呈"大分散、小集聚"和"小分散、大集聚"两种分布模式。②休闲旅游地总体上由中心向外逐渐递减,圈层性结构明显,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地域分布具有差异性。③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倒"U"型结构,具有显著的集聚特性,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空间集聚尺度差异较大。④经济基础、人口分布、资源禀赋以及交通状况等是影响休闲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类型休闲旅游地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优化其空间布局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农业科技与产业综合体,是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扩散的新型组织形式。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索了2001-2016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空演变过程,运用最邻近距离法、核密度分析法测算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集聚水平。结果表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先分散后集中的分布特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5个集中分布区,总体呈东部集中分布、西部分散分布特征。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空间格局形成机理,表明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农业生产规模、农村人口规模、农业产业化程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及农业相关发展政策等是影响其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徐仕强  杨建  刘雨婧 《经济地理》2019,39(8):224-230,240
基于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结合GIS可视化分析,对西部民族县域——江口县的旅游资源特征进行总结及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数量上,江口县旅游资源共有8大主类、22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县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类型全面;在1 021个单体中,自然类与人文类两者比例为1∶0.63,即旅游资源以自然类为主,高等级资源也集中在自然旅游单体上。另外,结构方面,特品级的旅游资源占比仅0.69%,优良级的占比16.16%,普通级的占比高达73.65%,呈典型的"金字塔"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但相对集中,太平镇资源丰富且等级高,其他各乡镇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兼容,数量上对等分布。江口县旅游资源丰裕且品质高,在民族县域中富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旅游资源评价对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择中国8155个传统村落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发现:(1)从空间分布类型来看,传统村落整体上南多北少,呈现集聚分布的形态。(2)从空间分布均衡性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分布的态势,且有较高的集中度。(3)从空间分布密度的角度分析,传统村落大致形成五大集聚区,分别为: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集聚区、东南沿海及其周边集聚区、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集聚区、云南边境集聚区、青海—甘肃两省交界集聚区。(4)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经济、社会等3个方面的综合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影响早期传统村落选址,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在传统村落的保留及后期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政策环境和民族风俗等4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20,40(4):175-183,222
以绿色农业发展为导向,选择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超效率的S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相结合的方法,以县域单元为尺度对2000-2017年安徽省农业效率水平、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传统DEA模型忽视了农业碳排放等非期望产出的负面效应,从而高估农业资源利用的实际状态,基于超效率的SSBM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能较好地识别各评价单元之间的优劣关系。②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值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总体上处于效率中等水平,农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皖南地区>皖中地区>皖北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变化趋势呈现自西向东递增、自北向南U型增长的变化态势,南北差异的增大是安徽省县(市、区)农业效率差异增大的主导因素。③除2010年外,安徽省农业效率呈正相关,空间差异有所缩小,但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弱;安徽农业效率HH集聚县区集中分布于皖南地区,且呈现出向周边县区扩散的态势,LL型县(市、区)则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区,且空间分布较为稳定。④研究期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正相关的县(区)数量有所增加,表明该时间段内安徽省农业效率空间上进一步集聚,LL型集聚的皖北地区应当是安徽省农业发展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