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使用供给学派的减税、 放松管制、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增加军事投入来拯救经济,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经济在1982年陷入衰退、 财政赤字迅速增加、 股市出现闪崩;中国目前同样在进行减税、 加大财政开支,进行供给侧改革,里根时期的经济政策和经验对中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师》2017,(2)
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滞胀"问题,供给经济学派兴起。供给学派复活了古代的萨伊定律。整个供给学派按观点又可分为以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孟德尔、阿瑟·拉弗、万尼斯基、诺尔曼·图尔和保罗·罗伯茨为代表的激进派供给经济学,和以M·费尔德斯坦(M.Feldstein)为代表的温和派供给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的政策主张为里根所采纳,较为有效地解决了美国的滞胀问题,但也给美国经济带来了财政赤字增加等负面影响。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出现的"四降一升"的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不能与西方的供给经济学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3.
美国经济从1991年3月回升开始,保持持续增长近10年,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时期。虽然近来美国经济发展出现减速甚至衰退迹象,但对这一时期增长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仍不乏借鉴意义。一、里根执政时期所采取的一些经济政策为9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1.减税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美国的滞胀困境,里根政府提出了大规模减税刺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大规模的减税政策为垄断资本家提供了巨额优惠。虽然短期内减税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但从长期发展来看,里根的减税政策刺激了供给和投资,从…  相似文献   

4.
薛光明 《经济论坛》2014,(12):170-176
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借鉴。在经济学视角下,可以从资源稀缺约束下的岛国心态、劳动力供给的特殊性被忽视和抑制人口的双刃剑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对之进行解析。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理性认识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趋势,积极培育老龄产业并适时调整人口政策,以及开源节流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是日本"少子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茜 《时代经贸》2013,(16):74-74,76
用中国式新供给学派理论解析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得出“克强经济学”将通过对供给层面的改革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得结论。  相似文献   

6.
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认为"供给自动创造需求"是一个理想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可以作为新供给主义的短期经济管理目标,然而实现这个短期目标的办法既不是刺激总需求,也不是计划经济手段或传统产业政策,而是"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新供给主义经济学"从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出发,结合邓小平"解放生产力"理论,以及经济学供给学派思想,提出以"放松供给约束(supply-side constraint)、解除供给抑制(supply-side restriction)"为核心的一系列刺激新的有效供给的经济政策措施,以"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为核心的房价、物价配套管理办法,以及以"供给贡献和边际报酬"为标准的收入分配思想,最终达到短期稳定经济运行、长期提高潜在增长率并促进效率和公平分配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7.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进入一个高增长、低通涨、低失业率的新经济阶段。传统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说明它。实际经济周期理论(RBC模型)认为,IT技术冲击美国经济,起初降低了生产率,引发经济衰退,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经济开发增长。由于IT技术具有边际收益递增的特点,使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而持久,打破了历史上的周期规律,从而形成了新经济。里根推行的供给学派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实践上为后来的新经济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2015年,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战略,指明了下阶段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体系的核心地位,要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努力实行银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本文结合凯恩斯的需求理论以及"里根经济学"分析现阶段我国的"供给侧",从建设银行和平安银行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情况入手,了解商业银行融入供给侧改革的现状,进而从商业银行的信贷情况入手,衡量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基本任务要求下,提出应对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需求侧管理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目前已经不再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结构问题日益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适逢其时,但传统供给学派大规模减税的主张并不适合中国的经济现实.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的两大部类均衡原理已经充分阐明了在社会生产中,结构均衡和优化的重要性.因此,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多年之后,增速将规律性地向成熟经济体的水平逐步收敛,但较长时间内仍有重大发展机遇,关键是充分释放制度供给潜力,进一步激发活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稳步而持续地提升。本文以梳理和考察西方传统供给学派、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的学术进展和政策主张的得失为基础,力求把已有的理论经济学认识与原被理解为分支的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的贡献融汇和打通,并面对中国的国情与实践,提出可以洞悉规律和适合中国现代化客观需要的"新供给经济学"理论认识框架,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有效化解"滞胀"、"中等收入陷阱"等潜在风险,实现中国弥合"二元经济"、趋向现代化的新一轮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与质量提升。作为中国之必然选择的"三步走"赶超战略,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政策设计予以决策支撑。在"新供给经济学"框架下,作者于现阶段的基本政策主张是"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双转、双配套",在文中作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里根执政时期采用了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实行减税。减税在一定程度上对劳动供给、资本供给、技术供给三方面产生了效应,再加之美国政府采取对科技扶持的政策,使美国经济从70年代的“滞涨”中摆脱出来,走向复苏,并且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可以说这时期已经孕育了“新经济”的萌芽。  相似文献   

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的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根本目的的重大创新举措.中国经济新常态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科学而正确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不仅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之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将剖析我国过去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阐述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接着从"看得见的手"(国家政策)以及"看不见的手"(市场主导性作用)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在应对以上问题中应如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后提出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确的理论解读,最后得出结论并对未来我国建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的经济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分析了“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如何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的问题。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基于全新的财富观,以二元价值容介态为基础,从“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角度,论述了满足人们心理与精神需求的虚拟价值的创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框架下,对“新常态”下健康类产业、文化娱乐产业以及教育类产业,这三个可以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产业进行了分析,并将它们总结为拉动中国新一轮增长的“新三驾马车”。最后,提出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重塑财富观,重新认识与审视经济,不仅要从观念上要完成从“需求”向“供给”的转变,也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完成从“创新”到“创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德国基于自身工业优势,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旨在进一步提升工业竞争优势。目前我国供给侧面临诸多问题:不少产品供给量过多且质量不高,多种生产要素的成本上升,供给与需求相互不匹配。2015年底我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侧重于从供给方面调整经济。重供给的理论由来已久,从较早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到现代的美国经济学家拉弗等;重供给的政策先例有里根和撒切尔夫人推动的经济政策。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主要是结构性改革。德国工业4.0关注的是制造业硬实力的提升,而制造业是供给侧的核心产业,所以新常态下其对我国供给侧的产品供给、生产要素和供需匹配三个方面的改革带来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成本上升、技术进步方式变化、投资收益率下降、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可持续,这几个因素使得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常态"。这个新常态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率下降、"滞胀"隐患出现、就业压力减小、消费占比提高、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换,以及对自主研发的需求增加。在"新常态"下,我国应该适度降低经济增长目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实行供给和需求双扩张的政策组合,在需求管理方面,实行货币稳健或小量紧缩、财政扩张的政策组合。就目前而言,我们不建议采取大规模的扩张性政策,而是建议采取以供给管理为主、需求管理为辅的定向"微刺激"政策体系,既保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尽可能促进结构调整。供给管理应以改革为主;需求管理应以财政政策为主,主要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目标等,货币政策以定向降准为主,在需求管理中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从重商主义到重农学派、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到发展经济学派、贸易理论到农业多功能性、工业化阶段思想到结构主义、经济重要性到社会重要性、"两个趋向"到"粮食安全战略"等七方面出发,系统梳理与总结关于农业支持的理论,为我国农业支持政策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欧美日的农业支持实践,发现各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都施行了诸多农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发展。因此,对农业进行适度支持,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然的。最后,通过欧美日等国的政策体系演变,提出乡村振兴阶段中国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带来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本质则是结构问题,亟需进行结构性改革,释放创造新需求,培育发展新动力。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中首次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侧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在刚刚过去的两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成为讨论的热  相似文献   

18.
论税收的组织替代效应——兼评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群松 《财经研究》2000,26(9):27-32
本文首先分析了供给学派减税主张的逻辑,指出其分析方法和其所依据的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古典本质;然后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考察了税收对社会分工水平和模式的影响,提出了税收的“组织替代效应”这一新概念,最后将古典的经济增长观纳入供给学派的逻辑框架,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供给学派的减税建议,并对供给学派的方案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作了一个粗略的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19.
王玉  程霖 《财经研究》2022,(2):4-17
当前,构建中国经济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确定一个整体框架,而且要在各分支学科都构建起"有血有肉"的内容。在土地经济学领域,成立于1933年的地政学派,是集土地问题研究团体和国家经济建设智囊团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学术流派,对近代中国土地经济学的发展和土地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从经济思想史角度考察地政学派的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研究发现:(1)该学派的土地经济思想是在对中国传统土地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对西方土地学说的采择与变通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孙中山的土地纲领而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套思想学术体系;(2)该学派对中国土地经济学进行了学科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涵盖平均地权理论、土地金融理论、土地现代治理理论等理论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改革政策设计方案;(3)该学派在土地经济学的继承、借鉴和构建过程中形成了"古今互动""中西贯通""知行合一"的思想特征,对于当前中国土地经济学乃至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传统生产方式或管理方式,总会在每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逐渐退出地主流的地位,甚至会成为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阻力因素.本文将从供给学派的产生背景、供给侧的定义、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影响以及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建议等五个方面浅析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