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化"互动,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坚持城乡统筹,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区域目标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实现合理的产业分工以及产业转移成为三地协同发展的重大课题。目前,京津和津冀间优势产业的重合度较高,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其竞争倾向较高;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转移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转移企业多为资源消耗型,转移主要集中在较近的城乡边缘区,且已进入由梯度转移为主向转变城市功能为主以及产业创新、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并行的新阶段。京津冀产业对接与转移的总体思路应以技术"进链"、企业"进群"、产业"进带"、园区"进圈"为主线,形成"项目带动、企业拉动、集群驱动、产城互动、区域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稳步增长、增速不断加快。但承接产业转移出现了"速度"与"效益"的背离:唯经济增长的产业承接目标,使西部地区陷于"高增长低发展"陷阱;较强的资源禀赋依赖性,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承接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性和被动性;承接产业转移无序竞争,加剧内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应突破传统承接产业转移路径依赖,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理念和模式,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结合起来,从而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乡发展战略有两个假设前提,一是认为产业扩散效应会进一步增强,二是认为城乡物质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会降低农民城市化意愿,农民工依然有较浓的乡土情结。但宏观经济发展速度的长期下降趋势导致产业扩散效应减弱,农民工的代际更替导致农民工城市化意愿的增强,乡土情结的淡化,时势的变迁要求对新型城乡发展战略进行合理调整。只有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在不同等级城市之间进行资源的均衡配置,进一步提升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城镇化战略,并将新农村建设的重心转移到产业基础培育上来,不断加强新农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我们才能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尽早实现新型城乡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规避产业梯度转移风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容易出现低端产业锁定、过度依赖资源、忽视技术创新、引进污染产业等问题。对这种潜在的产业梯度转移风险应保持警惕,防止"来者不拒"式承接转移。同时认清当前产业转移的特点,结合西部地区比较优势,使西部地区承接的产业转移对其产业发展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具体路径包括: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形成了"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一体化"等多种城乡问题解决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缺点及限制条件。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具有城乡产业强力支撑、城乡空间网络布局合理、城乡公共服务配置畅通、城乡制度有效融合等内在要求。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综合推进模式,通过完善城乡资源的市场配置、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社会保障的合理统筹、发展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展政策的协调推进等机制,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贾舒宁 《经济师》2014,(6):15-16,21
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以生态环保为理念,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低碳绿色、城乡一体、四化协同道路的过程。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中,中小城市区域应占据主要地位,其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适合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农村人口就地转化,促进产业升级,缓解大城市的"城市病"。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话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探讨河北省中小城市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9.
《资本市场》2009,(5):89-91
<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区域定位及发展战略: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成渝两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渝试验区主要依托区位优势、已形成的工业基础与产业优势,承接东部制造业转移,探索城乡协调、工农业协调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行政区划,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双方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强分工协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城乡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阻碍。农业经济的弱质性决定了简单的依托农业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需要城乡产业的互动。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作用下,城乡产业转移的进行,对农村经济产生劳动力回流和工业化效应,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城乡产业转移最典型的组织形式,能够产生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皖西地区为例,加强和完善示范区的建设,从而促进正效应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首先,城镇化需要工业化来带动,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反过来,城镇化也会给工业化提供支撑.其次,城镇化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能够有效带动和引领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转移和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而农业现代化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再次,基于信息化构成新型工业化的核心内容,因而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可以使工业化的提升更好地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多数属于产业转移类型,并处于较低分工层次。政府一贯强调改进设施与政策环境促进招商。然而,人力资源不足,现代服务跟不上对资本转移产生了制约。文章认为中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发展的适合平台是产业集群;大环境是统筹城乡,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有力保障是充足的人力资源供应;重要"推手"是政府和高校的联合推动。  相似文献   

13.
刘建铭 《经济师》2004,(3):195-196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推进农村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城乡统筹的最佳选择。发展农区畜牧业则是实现城镇化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农业区应把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作为城镇化的依托产业 ,加紧建设畜牧农业 ,加快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加大对畜牧业的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14.
后进地区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产业转移现象的缘由的分析,指出产业演进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开放经济和产业政策则使之加剧,同时分析了后进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原因是产业演进过程的相似性、仅靠内生动因推动的产业演进周期长和后进地区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指出后进地区应明确所承接转移的区域对象、行业对象、企业对象特点,总结出产业转移的国家投入式、项目引进式、集群迁移式、资本运营式和自产创新性,并就广西承接产业转移中应做的思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工业化与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导致二元经济结构和城市偏向政策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要素投入的产业配置与地域空间配置两个方面割裂了城乡社会经济联系 ,导致城乡矛盾和“三农”问题产生。只有选择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 ,才能打破城乡在产业和地域空间方面的市场分割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村低成本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使得城市低梯度产业能够继续留在城市发展,阻碍了产业梯度顺利自发转移,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城市化与农业就业结构滞后现状的分析表明,产业梯度转移困难是我国典型城乡制度分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过渡转型的重要时期。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产业机构深度调整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背景,处于加速发展和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河北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与此同时,全省城镇化发展还相对滞后,还存在一些问题。推进河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应从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产城融合、提升建设管理水平等方面采取重点举措。  相似文献   

18.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19.
安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成为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随着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区域间的比较优势逐渐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模式逐渐多元化,路径越来越宽阔。因此建议政府要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加大承接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力度等途径开拓多元转移就业路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就业,最终实现统筹城乡就业。  相似文献   

20.
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测度2004~2012年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水平,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