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3,(3)
2007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此次危机显示出影子银行体系过度扩张、内生脆弱性及监管缺位等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在金融危机中的负面作用展开研究,分析主要国家和组织在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揭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和监管现状,提出有助于我国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美英银行监管体制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媛嫄 《经济师》2009,(10):223-224,228
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都是世界经济金融中心。为应对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美国于2008年11月组织召开了华盛顿第一次G20峰会,紧跟着英国于2009年4月组织召开了伦敦第二次G20峰会,达成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加强世界金融监管等一系列共识。美英两国都想充当世界经济恢复的"发动机",引领全球经济走出衰退。世界各国的银行监管,大致分为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两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要想世界经济复苏,还要取决于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的强劲发展。通过对美英银行监管体制的分析、对比与研究,提出了中国银行监管的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殷燕  王莉  孔令强 《广东经济》2016,(13):71-79
金融自由化固然带来了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却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早早地埋下了种子.次债危机之后,欧美影子银行的监管由宽松的自律监管模式转向政府监管模式.在次债危机中,中国之所以能避免重大的直接冲击,主要得益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并且主要影子银行机构大部分都置于监管之下.  相似文献   

4.
论跨国银行的国际监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以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发展为背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跨国银行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并以数次跨国银行危机事件为例,结合跨国银行业整体稳定性问题,深入探讨了目前跨国银行业发展中存在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加强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维护世界金融体系稳定的对策建议;完善跨国银行业系统性保护;加强各国监管机构的协调合作,正确引导跨国银行的兼并和重组;建立和完善国际网络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5.
私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体系的一部分,盈利性是其生存之道,是核心问题。对于财富初创期的富裕客户而言,客户对财富的快速增值有强烈需求,手续费模式是相对适合的,但是当财富达到相当规模后,超富裕客户的需求转变为财富的保值与转移,而此时,管理费模式能帮助超富裕客户达到稳定的资产管理目的。因此,对不同客户进行盈利模武的配置,是未来中资私人银行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刘宏善 《经济师》2007,(6):240-241
在当今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银行监管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趋势和潮流,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不仅是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要求。文章针对我国银行监管的薄弱环节,从确立监管目标、建设监管法律体系、构建监管组织机构、完善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手段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8.
宓丹 《财经科学》2005,(5):58-63
本文在总结银行监管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银行监管目标体系论,指出银行监管的目标由终极目标、中间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特别强调银行监管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银行配置资金和转移资源的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当前我国银行监管应建立目标体系观,增强对银行效率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研究银行监管目标是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必要前提和理论基础,“只有将监管目标明确定义并且准确无误地将实现监管目标的责任委托给监管机构,监管才有可能有效进行”(Goodhart,1998),这一论点也在国内该课题代表性文献中已逐步形成共识。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目标分析,归纳出银行监管目标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发展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四个方面。发现中国银行监管目标的政策设计中缺少效率性目标设计,对公平性目标体现不充分。通过中外银行监管目标比较分析,得出中国银监会监管目标设计简单仿照国外制度安排,脱离了国内银行业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银行监管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发现可以将现有的银行监管理论大体归为支持银行监管的公共利益论和质疑银行监管的私利监管论,此外我们发现基于法律不完备视角的银行监管理论支持了银行监管的存在。本文同时指出,由于银行监管的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刚刚起步,本文的理论梳理为今后银行监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或者说迫切需要翔实的实证研究对这些理论进行证实或证伪。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际社会在增强跨国银行国际监管共识、扩大国际监管范围、加强对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拓展国际监管模式、提高国际监管标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然而,由于监管主体与客体在行政管辖上不一致、各国监管目标和法规差异大、国际监管组织权威性不足、监管规则落后于金融创新等原因,影响了跨国银行国际监管的实际成效。因此,还需要在增强国际组织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完善国际监管规则、鼓励双边和区域合作、反对金融保护主义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2.
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和发展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金融创新和促进金融市场繁荣的有效推手。但是,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也会给金融体系带来系统风险和不稳定性。因此,加强对其监管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博弈论的角度,论证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有效监管的难点,并运用模型分析了这一状况存在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西方国家基金监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基金监管制度的比较,从基金立法、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对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基金监管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构想。  相似文献   

14.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法规国际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偿付能力监管是国际公认的有效监管模式,尽管世界各国偿付能力监管的法规内容及程序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国情互异及保险业发展历史长短不一,偿付能力监管法规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具体可分为英国体系、澳大利亚体系和北美体系;而澳大利亚体系对我国的保险监管具有措施意义。  相似文献   

15.
投资基金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6.
德国银行的监管机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华 《经济管理》2001,(17):71-74
德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强劲发展,银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德国严格而有效的监管确保了银行的职能得以实现,与其他行业不同,银行在德国受到严格的监管,这是由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银行体系在支付系统和储蓄调动与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银行业与其他各行业的联系十分密切,银行体系的疲弱将会威胁本国和国际金融的稳定,在信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市场中,借贷行为的道德风险和塑向选择是难以避免的现象,道德风险弱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塑向选择加大了银行不良资产并削弱了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银行破产的社会成本远远高于私人成本,为了保证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和金融稳定,管理当局对银行进行监管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银行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是金融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稳健运行的基本保证,其不仅关系到金融行业的安全,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本文讨论银行监管市场化进程,分析我国银行监管趋势及现状,以及我国现行的银行监管市场化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曹菁 《现代经济信息》2012,(11):223-225
私人银行源于欧洲,21世纪初进入中国,成为国内能满足高净值人士需求的金融创新产品。面对银行领域的激烈竞争,私人银行采用了关系营销策略。该策略强调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提升。本文介绍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市场营销及营销策略;对比了欧洲私人银行和中国大陆私人银行的营销策略,并指出借鉴、适应与创新齐头并进更有利于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与生存。  相似文献   

19.
完善银行监管体系 确保我国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