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师》2016,(5)
针对目前新能源产业人才缺失的问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模式下,结合本专业特点,培养符合新能源发电产业多方位的、多层次人才。同时,促进本专业的课程调整,增强专业活力,打造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项目实施后使学生在专业技能、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商务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专业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职教育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电力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员.因此中职教育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了与电力行业需求相关的如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以及高电压技术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培养能够从事电力行业相关工作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本文主要就中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装机容量飞速增长,但与火电相比,新能源发电装机还有很大差距。康达新能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投身于新能源与低碳经济产业,开展国际顶尖技栅发,主攻太阳能热发电和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在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的支持下,该公司承担《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设备技术合作研究》、《适应于中式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工艺及菌种的研发》等国际合作项目,先后与意大利、荷兰开展合作,引进研发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果断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国内生物质能产业的先锋和太阳能热发电产业的首创,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和显著的产业化成效,为我国民营企业通过国际合作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新能源产业现状及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后15年左右,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地热供暖/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挑战传统能源的地位。在国民经济中,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目标,对我国低碳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从新能源储量、制造业基础、能源及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辽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必然性。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研发费用不足导致的技术力量薄弱,产业政策缺乏竞争力、地方财政难以承载国家产业政策上。根据辽宁省发展阶段的特点,对新能源产业政策提出建议并规划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把辽宁省新能源产业建成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以及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5.
发展新型能源对满足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新能源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制约着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教育资源与新能源企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企校共建新能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阐明了具体的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资源分配,以及如何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实现新能源企业与地方高校的双赢。实践证明,该模式具备可行性和前瞻性,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时代经贸》2009,(12):11-11
12月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及《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将在技术支持、应用推广、产业基地建设、金融及人才方面给予新能源产业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的政策支持,支持新能源汽车在境内外上市。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指标决策方法在新能源发电绩效评价领域应用的广泛性,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对现有新能源发电绩效评价相关文献作了回顾与总结。在评价指标上,分别从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总结了常用的新能源发电绩效评价指标;在指标权重上,分别从主观权重、客观权重和混合权重三个方面对权重设置进行了分析;在评价方法上,分别对AHP、TOPSIS和PROMETHEE等方法在新能源发电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本文还指出了现有新能源发电绩效评价研究的不足及可进一步拓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低碳生产、低碳生活成为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中国作为一个资源相对不足、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发展新能源迫在眉睫。近些年来,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国家对新能源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太阳能产业、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都发展很快。但目前也存在着光伏产业等新能源产业过度竞争,新能源产业成本高、竞争力低,新能源发电并网难,技术、资金困难,可持续性差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发展新能源产业,要在大部制下采取统一的新能源战略,加大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竞争,解决并网难题,等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阐述技术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现状,提出高职院校应该以明确培养目标,灵活设置专业,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等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途径,向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能源发电技术在火力发电厂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应用,火力发电厂用电的消耗便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也对碳排放量的降低、能源的节约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长生 《经济视角》2009,(12):11-14
双辽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这一机遇,以环保、清洁能源为落脚点,依托双辽市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产业。  相似文献   

12.
《环境经济》2005,(5):61-61
为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在2005—2007年期间,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专项主要内容: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供热和地源热泵供热(制冷)、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氢能。  相似文献   

13.
双辽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这一机遇,以环保、清洁能源为落脚点,依托双辽市风能及太阳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产业.  相似文献   

14.
罗威 《大陆桥视野》2016,(12):120-120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改革的代表产业,是国家产业扶持和推广的代表。随着近年来光伏发电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光伏产业发现迅猛。笔者首先对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概念和工作机制进行分析,并对光伏发电系统并网运行并网点电压升高调整问题展开研究,为光伏发电系统并网点电压升高调整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新能源技术进步加快,成本大幅下降,很可能成为金融危机后最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哄而上、无序发展和新能源发电上网难等问题,亟须明确发展思路,理顺体制机制,突破技术瓶颈,争取在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占领产业制高点。  相似文献   

16.
技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短时间内就可以适应职业环境并投入到工作中.科技金融是产业金融的范畴,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技校在科技金融教育中就要从科技金融的学科性质出发实施一系列的改革,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金融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技术操作能力,以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人才.本论文针对科技金融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新经济》2022,(3):18-20
发电企业在生产领域,对于专业技术及职业技能人才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尤其在运行部和设备部两大一线部门,聚集了大多数的青年员工.如何在制度层面打造高效率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青年人才队伍,是发电企业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从培训的角度出发,结合运行部、设备部生产一线部门的人员实际情况,提出打造"寓学于讲,以讲促学"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建筑产业的迅速发展,在追求绿色、低碳的现代化建筑同时,迫切需要应用电气节能设计技术及照明节能设计技术.文章对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及照明节能设计技术做出研究探析,以相关建筑设计为例,为减少电气照明系统中的能源消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9,(8)
新产业、新技术、新能源等引领的科技革命,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德州职业教育如何与未来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新能源产业等地方产业发展对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通过深入调研德州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存在的客观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职业院校、地方产业组织机构三方主体形成合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双向同频衔接,设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服务站"这一个桥梁,构建"三方协同、双链同频、一站对接"的"321"对接机制,以期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大军,推动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实践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江浙地区促进新能源关键技术创新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的双重影响,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缓解能源紧缺状况、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笔者全程参与杭州市委、市委党校举办的新能源专题研讨,奔赴江苏无锡、浙江杭州等地调研,认为关键技术创新是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实现我国新能源应用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