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岭回归的模型和实证分析创新性地表明:1978年以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村改革为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而城市服务业则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正规工业部门和建筑业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丰富的农业劳动力资源,但是农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如果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能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通过剖析农民增收与农村人力资源的理论并结合荆州市农村实际情况,基于农村增收视角,提出荆州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对于推动荆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近年来我国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流失。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极有可能面临"无人种地"的境地。文章首先对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分析了我国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对我国农业以及农村发展的不良影响,最后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联产承包使我国农业发展迎来第一个春天。然而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我国的农村发展依然滞后于城市,根本原因是农业生产要素仍面临一些束缚。17届3中全会为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将引领我国农业发展的第二个春天,进一步提升农村劳动力,促使由解放劳动力向解放农业产业、解放农村土地资源提升,是深化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也是发展农业产业的核心议题。  相似文献   

5.
从农业劳动力视角看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雄  曾福生 《经济地理》2011,31(4):651-654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农地资源的附着力角度对我国农地流转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农村大量劳动力的剩余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造成农地资源的附着力下降,加之城市对农业劳动力产生的引力,使得农村的劳动力有向外转移的需求,这种劳动力的转移必然造成农地的流转。  相似文献   

6.
1.城乡失衡。突出地表现在农村人口比重过大,大量的劳动力滞留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农村和农业。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3)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不断得到发展,但农业农村经济却呈现迟滞现象,农村经济发展不确定问题不断增多,资源回流供给问题严重,市场约束呈现不均衡状态,因此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创新和探索,为了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均衡发展而奋斗。文章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农业农村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资源在全球的重新配置。但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三大主要资源(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利用都受到制约,尚不能实现优化配置,直接阻碍着农业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在城乡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既定条件下,中国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导致的主要不是周期性或摩擦性失业,而是结构性失业,即现有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民劳动力是我国最丰富的资源,但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相当缺乏,农民劳动力质量不高,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激发蕴藏在农民劳动力身上的潜力,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为直接作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和强大推动力,农村人力资源的成功开发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土地制度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晓丰 《经济师》2003,(8):185-186
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不足 ,农民从事农业的比较利益较低 ,引起农业劳动力转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 ,使得劳动力转移后土地使用权没有得到合理转移 ,不能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对土地投入严重不足 ,分散经营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农民的生存保障问题 ,实行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对接 ,逐步将土地向普通生产资料和单纯经济产权制度转变 ,变革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达9.4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较大,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及农村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从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入手,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解决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过去40年中,我国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可投资资源。①最近,有一些学者对我国农业资源转移问题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数量分析。②本文试图从一个新角度按照一种新方法来考察农业部门资源转移的规模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粮食主产区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重合、与工业基地相重合、与农村劳动力外迁区域相重合、与农业兼业化区域相重合等。粮食主产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遭遇粮食刚性需求增加、农耕地减少压力增大、农业劳动力流失压力增大等挑战。保障粮食主产区稳产高产安全,必须在人的城镇化、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农村经济、城乡互动、保护资源环境、提高承载力等方面做足功夫,实现绿色城镇化。  相似文献   

14.
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人口份额下降,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再配置过程,也是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分化的社会经济过程.本文结合湖北的实际,探讨了湖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格局、区域分布特征与行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工作已经在我国各个地方积极开展,各级政府部门对产业结构转型工作做出了完善的应对措施。在这样的经济模式发展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下面将对产业转型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和农业劳动力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对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在产业转型相关工作进行反思和回顾,总结出我们的不足和优点,希望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农村闲置农业用地的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数逐年增多,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力得以转移,促进城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应认识到不足:农村的闲置用地增多,田地无人耕种、缺乏管理,造成浪费土地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探讨农村闲置土地的开发利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确保闲置用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经济纵横》2012,(4):30-33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农村"三留"人员难以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无序且过度转移的局面,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环境与资源约束及其破解入手,认为解决我国西部地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的有效出路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在深入剖析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对职业教育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做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迁移流动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目前,迁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外出务工的流动示范效应及回流也已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慧 《经济论坛》2002,(18):14-15
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200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达到4:1,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人口太多,占全国人口的70%,导致农民人均资源拥有率太低。因此减少农业人口,即农业人口非农化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必然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一、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所需时间及阶段性划分根据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就长期性而言,农村劳动力的份额由75%下降到10%,被视为一国基本上完成劳动力转移的标志。英国大约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