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媒体层出不穷,舆论监督常态化,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地位不再,甚至出现边缘化的趋势。本文从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弊端、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入手,就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借助互联网优势的新兴媒体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属于网络的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媒体时代下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占绝对优势的新媒体更是从传播方式、管理机制、品牌效应等方面冲击着许多传统媒体形式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当下主要媒体:电视、广播、报纸行业的管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中的不足,提出了创新性的管理机制.对其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探寻新道路、适应时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遭遇了巨大的冲击。从人类媒介发展史来看,新媒体的诞生会对传统媒体造成影响,但不会使传统媒介消亡。同时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优劣势的分析,试图为电视媒体的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实现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横空出世,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媒体传播时代.面对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生活上的便利,人们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国家大事,热点新闻等等.但也让传统媒体面对巨大的挑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本文对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栏目的发展做出分析,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发展策略,从而推动传统电视栏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师》2017,(3)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形态的媒体融合终端不断涌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当前,新兴媒体重新定义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冲击。"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运用互联网思维思考媒体的发展规律,扬长避短,创建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文章就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如同潮流一般涌向我们的生活的今天,手机、网络、移动多媒体等正将我们带进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正在不断的给我们带来惊喜,为传统媒体——广播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了全新而广阔的空间,让广播插上了翅膀。新媒体的优势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人群多,更广泛、更深入、更自由;劣势是受终端控制、安全掌控难度大、公信度稍差等。广播的优势是权威性强、公信力高;劣势是载体受限、传播手段单一、成长性弱等。新媒体与广播的融合,可以使它们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比如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广播的传播方式转化为网络的传播方式(文字、图形、声音的立体式传播),广播与手机的融合可以拓展广播的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通讯技术和数字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崛起,新媒体凭借着传播方向多向性,传播内容及时性、广泛性和易检性等特点,被民众广泛接受,对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出发,分析新媒体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提出应对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的应采取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微电影"这个时代产物幸运的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在这个朝气蓬勃的新媒体时代占领一席之地.探究微电影为什么受大众的喜爱,为什么有非常有利的商业价值.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大胆设想未来微电影的发展趋势和更多领域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竞选中,媒体总是少不了的角色.2008年奥巴马将总统竞选拓展到了虚拟的网络空间,让新媒体在这次竞选中大放异彩.与此同时,不少人却开始为传统媒体的命运担忧.尽管新媒体的即时性、互动性让它具备了新闻媒体的素质,并为奥巴马的成功当选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面对缺乏公信力、信息超载等硬伤,定位在草根媒体的新媒体还不能与传统媒体相匹敌.本文回顾了传统媒体在奥巴马竞选中的重要作用,从奥巴马的“出道”、传统媒体的新闻偏见、公信力、影响力、深度报道和覆盖率的诸多方面论证了奥巴马竞选中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和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0.
从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较大的优势的传播对象、传播渠道、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方面正是烟草企业文化建设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新媒体传播环境已经深深影响到了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进程。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新媒体传播环境作为研究切入点,进而分析烟草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在新时期的策略与发展方向,以期待能够推动烟草企业文化的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崛起与传统媒体的经营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1,(17):287-290
在新媒体崛起之后,媒体传播的基本要素发生了巨大改变,"去中心化"的传播机制的建立逐步培育出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新型传播机制,不断挑战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格局和单面化市场;内容具有海量性和易检性不断挑战传统媒体的严谨、深刻和权威,改变着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选择自由度;时效性的发布特点大大缩短了传统媒体的编发时滞,日益挤占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空间;个性化服务不断打破传统媒体拥有的垄断优势,改变着受众的社会文化心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未来选择需要在融合新媒体,发展多媒体的思维中重新赢得受众,赢得市场,并与新媒体一起互利共生,结成信息同盟,这不失是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构建了新的人际关系网络,微博、数字报刊、手机短信、移动网络、SNS社区等新媒体的兴起正改变着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新媒体以其交互性、非强迫性、多元性、时空广泛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媒体公益宣传存在的一部分缺陷,在一系列公益事件中发挥出强大的宣传功效,其与公益的结合已成为趋势,而更多更好的结合方式则需要各公益主体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与此同时,相关制度与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局限,使得新媒体公益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集结政府、公益组织、媒体等多方力量进行完善与解决。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互联网时代,网络民意已成为一股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地改变了我国的政治生态环境。网络民意的沸腾,给政府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行为等诸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和冲击。政府要理性回应网络民意,就要学会理性看待网络民意,并且能积极整合网络民意的制度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技术革新带来了新媒体平台的生机,媒体环境也随之巨变,传统媒体受众已不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单一角色,在人人皆为记者的新媒体环境中,企业危机公关遇到的问题更加棘手,而同时其应对策略也更加多元。本文即针对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对企业危机公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普及,新媒体也称为TMT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凭借PC端口以及智能手机终端可以享受大量丰富的信息服务.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纽带环节一直都发挥着自身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网络金融在新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结合TMT时代的特点,深入探究网络金融在该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稳步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品牌营销手段,本文根据当前互联网营销的发展状况,从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消费者行为和角色转换的角度出发,简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营销的特点,归纳出了消费者角色的社交化以及互联网营销的精准化、碎片化和杠杆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孙婧 《商周刊》2011,(11):72-73
同为受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10年的观察和坚守让我们发现,一定有人能在这个奇特而富于变革的时代实现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的转型过程中经历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在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传受之间的互动方面。而以手机和其他的及时通讯手段为平台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传统媒体逐渐走向萎缩,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也说全媒体)转型是当下中国媒介地形图的一条脉络。这条与世界性趋势同步的转型之路,与媒介变革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相连接,构成了中国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变革的整体背景。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其独特的营销环境.当前中国的营销环境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竞争需求,与此同时,中小企业、新兴品牌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存.面临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新营销环境,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应选择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的营销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形象营销、品牌营销等等,以此来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或资讯的传播和享有都不可能被完全独占,传播变得更为灵活和广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面媒体与电子媒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已成为新媒体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与趋势,并推动我国媒体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本文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体和新闻工作的新变化,并重点阐述了新闻工作者应如何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