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晶  高丽峰 《中国市场》2008,(49):29-30
本文通过对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与循环经济之间关系的阐述和对逆向物流概念的介绍,认为发展逆向物流是提高固体废弃物再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逆向物流的发展可以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规模化经营,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占主导地位的汽车制造商,通过与租赁商、二手经销商的协调合作,使产品经过销售、租赁、回购、翻新、再销售、废弃产品回收再利用等环节,在产品寿命周期内充分利用产品的价值,从而可以将汽车租赁产业链看成一类特殊的闭环供应链。分析了汽车租赁闭环供应链的内涵,指出了汽车租赁闭环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再生资源就是指人类的各项活动中被开发利用过并报废后,还可再回收加工再利用的资源。在中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以一次性筷子为代表的再生资源的大量生产与废弃,由于缺乏相应技术与意识,造成了原料的大肆浪费,加重了环境污染,再生资源并未做到真正的可回收与再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刻不容缓,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本报告旨在讨论解决市场上大量存在的以一次性筷子为代表的再生资源的随意丢弃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问题,实现资源回收再利用,提高其附加值,实现环保、资源可循环与经济效益的多赢。  相似文献   

4.
废旧汽车回收再利用不仅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汽车回收再利用模式,再应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法构建了汽车回收关系图。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银行业呈现出数据集中化、管理扁平化和经营集约化的趋势,而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数据集中提供了重要手段.国内银行业在影像技术使用和业务流程再造领域的实践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集中模式下业务处理流程设计的新变化,研究新模式下银行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丁华伟 《商业故事》2022,(3):196-198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农村废弃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利用,因此需要根据回收模式与政府补贴主体等情况,利用斯塔克尔伯格博弈论构建不同的农村废弃电子电器产品闭环供应链模型,并对不同供应链中的成员收益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发现销售商与第三方申请拆解资质并不一定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制造商在回收、拆解模式下能够获取最多的利润,且集中决策的...  相似文献   

7.
黄欣然  牛艳娜  焦建利 《市场周刊》2020,(19):0001-0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教科书使用的浪费状况日益严重。由于回收利用机制不健全,学校纸张的再生利用率十分低下,每年耗费教材数量不计其数。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基于大学生群体环保意识较强,且习惯于信息化生活,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推行实体书籍的回收再利用,能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取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案例和数据研究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现状,通过与国外先进国家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现状做对比,发现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产业面临规模小、回收能力低下、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通过研究我国现有报废汽车回收制度的运行状况,借鉴国外汽车工业先进国家的报废回收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完善我国报废汽车回收制度,促进我国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高级化、合理化、绿色生态化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交易规模的日趋增长,由快递包装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不断突出。目前,我国快递包装废弃物再利用方面存在着快递包装回收率较低、快递包装循环利用技术落后、制度不健全、各方回收意识低等问题。为有效、系统地解决快递包装物的回收再利用,我国应对快递包装进行分类回收,转变快递包装处理技术及规范快递包装,提高多方快递包装回收意识,建立健全快递包装循环管理制度,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煤炭企业应根据整个社会技术网络化的要求,拓宽企业技术体系,采用新型的煤炭利用和转化技术,推动资源产业循环利用,综合对废弃物进行产业化无害处理;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处理和再生,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推广洁净生产,生产洁净产品,在供应社会消费的同时引导社会消费,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同时要进行科学合理设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新型的煤炭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