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施行以来,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政策运行过程中逐渐出现市场扭曲和效率损失越来越大、主粮高度自给率与大量进口形成矛盾、产业链下游粮食加工业受到冲击越来越大、品种和地区差价不合理及不同地区支持水平不均衡等问题。为此,客观分析粮食托市收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助于认清托市收购政策的现实环境,对新常态下完善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生产、收入、收储、加工等产生了多重效应,通过对粮食主产区吉林省的实地调查发现,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促进种植结构调整、激励多元购销主体入市、激活玉米加工企业、提高国产玉米竞争力等,但也产生农民收入下降、新型粮食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动力不足、生产者补贴方案粗放等问题。对此,应坚持玉米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玉米补贴方案;稳步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提升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创新玉米市场化收购资金筹集方式,健全粮食收购资金保障,促进玉米"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匹配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从粮食政策的目标、粮食价格政策、粮食补贴政策、粮食进出口政策、粮食储备政策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发达国家的粮食扶持政策,总结出他们的共同之处和经验,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即:(1)充分使用绿箱政策,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有效保护;(2)各种粮食扶持政策并举,建立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刘慧  秦富 《经济纵横》2019,(12):99-106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为我国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创造了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大豆和优质粳稻产区,也是我国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区。2016—2018年,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高位增长,伴随着区域布局优化,玉米、大豆质量逐步改善,稻谷质量显著提高。优质优价市场信号的释放、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连续性是影响农户提高粮食质量的主要因素。要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增强补贴政策的导向性和连续性、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以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与201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顿的接近理想需求系统 AIDS 来源相同的EASI需求系统 ,采用CHNS调查数据 ,运用 EASI需求系统实证分析了各类食品价格上涨对不同收入等级城镇家庭消费与福利的影响 ,并比较了收入补贴与价格补贴的经济效果.研究发现:(1)我国城镇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总支出的比重最大 ,其次是粮食和蔬菜 ,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为"动物性食品+粮食+蔬菜" ,这说明动物性食品价格上涨对我国城镇居民日常膳食消费的影响相对较大.(2)粮食价格对困难户和最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影响最大 ,动物性食品价格对较低收入家庭的福利影响最大.(3)对低收入家庭而言 ,当动物性食品价格上涨时 ,收入补贴政策的效果优于价格补贴政策 ;当粮食价格上涨时 ,价格补贴政策的效果优于收入补贴政策.文章最后从生产、补贴政策和分配制度的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进展情况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是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进展情况总体符合预期,在完善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保障棉农基本收益、改善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试点开展时间不长,许多工作还在摸索中推进,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下一步应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完善补贴发放办法、降低改革操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为重点,继续推进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  相似文献   

7.
在对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演变和试点操作流程梳理的基础上,以改革目标为导向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后,农民种地收益下降,目标价格政策没有较好地保障农民的基本收益;国内外市场联系更加紧密,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中央财政支出减少,但地方财政支出增加。同时,从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看,还存在目标价格水平较低、公布时间偏晚、市场价格监测点设置不合理、补贴资金被摊薄和资金兑付不及时等问题。为此,需要完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设计和操作办法,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上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及其启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认真总结我国历史上范蠡的谷贱伤农观念,李悝的平籴政策,桑弘羊的平准制度,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刘晏的和籴法,李觏、马端临、丘浚、王夫之的常平法,以及近现代时期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五点利法、二成法等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实施中经验教训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十二点启示,即始终坚持支农便农宗旨,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粮食保护价格,敞开收籴,贵粟政策,多品种收籴,全方位收籴,自愿原则,现金交易,构建政府粮食收购网络,选择平巢时机,顺价销售和查禁工作人员贪腐不动摇等.旨在完善我国当前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加快和谐农村构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既损害生产者利益,也损害消费者利益,必须通过政府对农产品价格的宏观调控,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我国农产品价格调控存在粮食最低收购价的确定缺乏市场依据及联动、农业补贴效率低、被动出台应急价格调控方式、部分政策缺乏协调性、农产品市场化配套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多种调控手段相互配合、将价格支持体系与农业政策性银行联系起来、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等措施来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进展、成效与推进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年启动的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在建立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改善深加工企业经营状况、减少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和库存、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改革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非优势产区农户种粮收支基本持平甚至亏损。建议加强补贴的导向性,即玉米生产者补贴进一步向优势产区倾斜和支持农业结构调整补贴进一步向非优势产区集中,并着重从培育杂粮品牌和扶持龙头企业两方面引导和带动非优势产区农户种植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我国稳定粮食价格的数量界定,即年度间波动不超过5%;一年中波动不能超过50%。并重点阐释了我国粮食价格稳定长效机制的构建,主要有: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粮食科技投入,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继续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完善我国粮食生产补赔政策,完善我国粮食储备制度,创新粮食保险制度,强化粮食风险调节基金等。  相似文献   

12.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是完善我国农产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重要举措,但由于2014年目标价格水平偏低、政策细节公布晚、补贴兑付工作仓促,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效果的发挥。建议今后应提高目标价格水平,引导低温高寒地区粮豆轮作,并完善政策设计、实施方案和条件保障,加快探索完善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谷物目标价格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3.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与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两年来,在玉米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种植结构调整优化、收购主体多元化及玉米产业链激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改革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小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困难,规模化经营进程放缓,玉米加工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农民玉米种植收益有所下降,生产者补贴引发一些新矛盾。对此,应采取综合激励措施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推进规模经营,延伸玉米产业链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明确补贴功能定位并健全补贴制度,同时在宏观层面构建与改革相适应的粮食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我国棉花价格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出现了国内棉价大幅高于国际棉价的局面,对国内棉农、流通企业及下游生产企业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我国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课题通过阐述我国棉花价格变动特点及原因、分析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对我国棉产业链各环节的影响、梳理并评价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历史演变、研究美国等国家的棉花调控机制与政策,提出了新形势下,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稳定棉花市场,保持棉产业链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调控手段:在棉花生产环节重点实施以"差价直补"为主的生产支持型与棉农收入补贴型价格调控相结合的政策,在棉花流通环节重点实施带有反周期补贴性质的"定量收储"价格支持措施,在棉花加工环节重点实施优化关税配额、滑准税和非关税等措施;调控方式:尊重价格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棉花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本课题同时提出了完善我国棉花价格调控机制的政策措施建议:一是健全棉花生产与棉农收入补偿政策机制;二是完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机制;三是完善滑准税和反补贴等调控措施;四是理顺棉花价格调控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粮食问题一直是我国农业政策的核心,我国从2004年开始逐步将粮食补贴从流通领域补贴转为直接补贴,本文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量化分析我国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效应,分析了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施行6年来,已经在稳定粮食价格、促进农民增收、服务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达到了政策的设计预期,受到了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欢迎。面对粮食供求关系发生的新变化,现行政策的一些消极影响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制约了政策效果的充分发挥。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政策在价格制定、信贷管理、财政补贴、购销监管等方面的操作措施。同时,继续深化粮食收购政策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差额直补方式为主的最低收购价政策。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在取消了农业税的基础上,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农业补贴力度仍然有限、补贴方式间接和配套制度缺失,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并不显著。要提高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就必须在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增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变补贴方式,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变生产补贴为收入补贴;取消对农业生产资料限价销售的价格补贴,让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形成市场化,改变农产品价格受抑制的状态,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实行有条件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确保粮食的长期基本自给,稳定粮食市场,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施宏观调控,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重点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机制,实施"宽进严出"的粮食对外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9.
浅谈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障生产和供应,国家对棉花的供销一直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从2011年度起,实行棉花临时收储政策。文章在经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市场情况,对棉花收储防止棉价过度波动、确保棉花市场平稳运行等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棉花收储政策在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给棉纺企业和棉农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尊重市场规律、扩大进口配额自主权、加大棉农补贴力度,以促进现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有效运行,使棉花行业健康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需求增加和供给的相对减少,使得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WTO允许的支持政策和进口关税等都难以对国内农产品进行有效保护,而传统的收储和最低收购价格制度等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即使是农产品实施目标价格制度也存在各种障碍,有必要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重新梳理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