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人是科技发展的主体,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自20世纪初开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就日益结合和协作,学科间的渗透和合作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产生并发展起来,科技日益显示其一体化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面临创新和整合,高科技只有向生产领域转化才能体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些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的规律。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不论是物理学还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都是想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采取行动,使事物能够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为人类谋取福利。?因此,经济学和与物理学必然有某些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些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的规律.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不论是物理学还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都是想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采取行动,使事物能够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为人类谋取福利.?因此,经济学和与物理学必然有某些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自然认识的深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不可或缺的深远影响。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生活现象、规律都是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大量反复的实验之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概括出来的。因此物理实验成为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比较研究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定律和经济学定律的逻辑性质,指出在物理学和经济学中,定律都可以是经验规则的普遍概括,但表现有所不同。物理定律具有物理必然性,只要具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往往就会出现结果。而经济学定律是一种趋势律,这种趋势律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由于存在大量干扰因素和抵消因素,不一定出现预期结果。从而可以进一步说,甚至所有定律都是趋势律,只是约束条件和普遍性程度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于振亭  贾丽 《新智慧》2004,(6A):16-17
企业税务会计逐渐从企业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会计分支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的,而到20世纪80年代后,企业税务会计才被人们当作一门学科加以研究。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目前尚未完全达成共识。本就此问题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的旅游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世纪70年代,旅游成为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带来各种社会文化的碰撞和变迁。这一问题引起了人类学家的注意,他们就旅游者及其类别,旅游的目的、动机和方式,旅游给东道国带来的文化影响和社会问题等论题进行研究,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人类学独特的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旅游人类学。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化学是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善于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同时也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及方法论的角度看、管理思维方式就是某一特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着人们进行管理活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的范式。自20世纪中叶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或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开始席卷全球,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创造着新的产业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管理的方式,方法更具有现代化的色彩。这一时代的管理思维方式是与这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相对应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体现出向系统性,开放性的转变,也体现出优化思维与非优化思维,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会计实务模拟理论系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会计学是一门集多学科理论与繁杂的实务操作于一体的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将自然科学的仿真模拟等技术引入到会计教学中来,构建完善的模拟实验综合系统;设置混岗与分岗运作相结合、手工实务操作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专项实验与综合实验相结合的模拟实验运行方式。探索出一套完整的既吸收自然科学实验的精华,又具社会科学实验特色的实验室建设、运行及管理机制。为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会计学科相关课程CAI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混沌理论作为21世纪文学批评的新视角,模糊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等学科间的界线,打破了线性思维受限的僵局,将带动文学及其批评的多元化发展.本文对国内外文学批评领域混沌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相较国外相关论著的大量出版,国内仍有滞后和不足,但近年来关注度有所提高.总结其研究重点,混沌的不连续性、流动性和包容性为其参与文学批评提供了整体性的把握,其允许共存的差异和无限可能会给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方旅游研究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交叉学科研究、80年代的多学科研究和90年代的系统研究方法的范式转变过程。进入21世纪,后学科旅游研究方法开始浮现并受到旅游研究者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同。对西方旅游研究范式转变的原因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梳理和探讨,并指出,后学科研究范式因其生成新知识的强大潜力,特别有助于推进旅游学成为一门更具严谨性和学术性的学科,我国旅游研究者也应当加以关注和建设性地回应。  相似文献   

13.
数学与诗     
数学是冷静的科学,诗歌是热情的艺术,可二者竞有着亲密的关系。数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关系也不如与诗歌的关系接近;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还不如与数学的关系接近。数学家和诗人,都需要激情和想象。数学和诗歌,人类的这两种看似迥然不同的文明成果,却各以其简洁美而显示共性和趋向统一。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创建至今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其间,曾经历过20世纪60—70年代的初创期,也有过20世纪80年代的繁荣期,进入新世纪,新时期呼唤技术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本文在分析、梳理技术经济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力图去构建新时期技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目的是为技术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及理论的传播做出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加强城市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直面时代重大问题,加强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研究,采用多样化研究手段,为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而,我们也看到城市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近期应加强城市发展的成本效益分析、城市化的方针政策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城市建设的规划与设计研究以及城市文化与文明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样,从本质上来说是辨证的。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并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实践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而正确的思维方式是形成正确理论的必要条件。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肩负重任的高等院校来说,引导广大师生认真剖析传统的思维方式,对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加强其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我们当前共同思考的“应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这一问题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经典物理学重视可逆性,忽视不可逆性,把时间之矢简单抛弃,它所描绘的世界是完全可以逆转的——而现实世界并非如此。热力学和进化论把时间之矢引入科学,遗憾的是,两者描绘的世界图景是不同的。直到以普利高津为首的布鲁塞尔学派建立耗散结构理论以来,科学界才真正意识到时间之矢存在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已深切地体会到: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中,不可逆性起着基本的建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国教育历史文化人类学,将"文化"与"历史"结合起来,拓展对"人类形象"复杂性的研究范围,将教育人类学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中。德国教育人类学方法论实现了重要突破:在主流人类学范式的互动交流和跨文化背景的持续影响下,形成了关切本体性与多样性的研究主题,确定了研究人类形象的"新双重视角",将人类学经典的田野研究方法与德国本土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人类学的二元对立式思维、孤立式思维和演绎式思维等被整体性综合思维所取代,德国教育人类学与普通教育学的关系得以重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内地接受金庸小说经历了从大众阅读到经典命名的过程,是民间狂欢式的阅读促使学术界的部分精英以审美的眼光定位金庸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最初的评议赏析到审美研究,到最后的“经典化”命名,充分体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在自己的阅读中领悟到了金庸小说所蕴含的某些审美意义,体会到了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科学深入性研究,越来越多的学科相互间不断的渗透、合并和转变,让我们的知识体系的构架不断地受到冲击,相应的学习方式也从记忆描述性学习向理解性学习转变着。作为自然科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实验课程,如何面对这种转变,应该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一线工作者的角度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缺憾,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