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GDP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能源消耗强度却呈下降态势。本文对这一下降趋势的原因作了解释。首先采用因素分析法分解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结果显示效率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下降起着主要作用,结构份额中的第一产业降低了能源消耗强度,二产重型化提高了能源消耗强度,二者抵消,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不明显;进一步对影响能源消耗强度中的效率份额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对外开放程度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水平提高是导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使中国的能耗强度仍然处于偏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并测算了1994-2006年我国制造业中能源消耗强度中两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不断下降,原因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综合影响。两者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都有正面作用,同时,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作用略大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分解:1980—2004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基于我国1980—2004年的经济与能源统计数据,对比分析现有能源消耗强度完全分解模型的求解方法,开展六部门结构变化及其能源消耗强度变化对我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影响方向及影响份额研究表明:用简单平均微分PDM2方法分解计算的结果误差是相当小的,效果满意;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部门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Shift-Share方法对近年来中国能源生产率变动状况在地区和产业层次上进行要素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不管是在地区能源配置还是在部门能源配置中,效率因素始终是总体能效变动的决定性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研究还发现,中国能源效率的变动受需求因素影响较大,这反映了国民经济运行中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因此,针对中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努力降低各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强度,提高各部门特别是工业部门的技术创新能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小的新型产业,提高经济运行整体质量,立足长远目标,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能源安全问题也愈来愈突出。为此,继"十一五"全国完成能源强度降低20%的目标后,"十二五"又提出了降低16%的目标。如何降低能源强度,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有哪些,以哪些为抓手来降低能源强度,成为现阶段大家关心的问题。根据现有文献,本文把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归为地区生产总值、最终需求结构、全要素生产率、能源价格,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得出能源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正相关,与全要素生产率、最终需求结构和能源价格负相关。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与改进,得出一阶自回归模型,说明了结构调整、能源价格、全面生产要素提高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有短期的滞后影响。最后,在理论及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对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分解的基础上,利用Fran觭ois Lescaroux(2008)的方法、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2001—2010年8个生产部门能源消费数据集中研究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等要素分解模型。通过因素分解,重点分析可再生能源逐渐替代耗竭能源过程中对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现阶段可再生能源迅速增长减缓了能源强度的下降,而主要支持能源强度下降的还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产业结构变动在一些时期是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在有些时期为能源强度减缓下降或上升做出贡献,其影响并不固定。针对实证分析结果提出降低中国生产部门能源消费强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胡彩梅 《技术经济》2010,29(10):49-52
本文运用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1978—2008年黑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规模收益可变的BC2模型测算出其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表明:黑龙江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偏低,平均值仅为0.1909,但呈迅速上升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呈恶化的态势,通过对Malmquist指数分解,可看出这种恶化主要是因为其技术效率出现退化。基于这些结论,本文从降低能源消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两个方面提出了提升黑龙江省能源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环境规制实际上形成提高节能减排效率的倒逼机制,对建设"两型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全国29个省级单位2000-2010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并对比两种情形下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利用Tobit模型计算了环境规制对全国和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的影响。研究发现:(1)环境污染会使全要素能源效率值降低,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经历了波动和下降两个阶段,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值和收敛性存在差异;(2)经济结构和FDI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显著,但影响效果存在区域差异;(3)环境规制相关变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根据其回归系数和显著性分为四类(需要加大投入的指标、需要区域差异化的指标、需要完善和优化的指标以及需要审慎选择的指标)。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建立多维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研究能源绿色效率,包括从静态方面构建MetaSBM-DDF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从动态方面构建Luenberger模型测算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GLTFP),并分解其要素贡献和地区差异性。结果表明:产出要素的无效率是整体无效率的主要推动力,且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下降趋势,非期望产出要素的相对贡献呈上升趋势。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能源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代表最佳技术前沿,而东北地区、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是三大低值区。GLTFP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技术进步是GLTFP增长的核心动力且贡献度达121.06%,而技术效率对GLTFP增长有制约作用且贡献度年均下降0.9%,产出要素生产率变动是推动GLTFP增长的核心要素,且非期望产出要素、投入要素、期望产出要素对GLTF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Lasperes指数法改进的完全分解模型,对1994年—2009年新疆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及其变动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在我国五大能源大省中,新疆的工业能源强度处于中上游,但相对全国其他省份来说,工业能源效率很低。(2)新疆工业能耗强度在考察期内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各行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在三大工业行业以及高能耗行业中,能源强度的变化是受效率因素变化带动的,而在中等及低能耗行业的能源强度变化中,效率因素和结构因素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主导性。(3)新疆工业不论是在结构调整或是效率改进上,都主要依赖于制造业、高能耗行业内的经济结构调整及效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能源产业、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总量虽然在逐年增加,但能源利用效率却在不断提高。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推动下,能源强度虽然呈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的速度明显趋于平缓,低于改革开放初期。在分析总结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趋势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能源强度系数进行分解,发现能源强度变化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都有减弱的趋势,尤其是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一步探讨了阻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李艳梅  杨涛 《财经科学》2012,(3):109-115
产业结构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耗水平的最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回顾总结了1952年以来随着产业结构演进,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总体和阶段性特征。然后将1987—2007年作为样本期,以投入产出方法为基础,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效应进行计量。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87—199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是促使能源强度降低的因素之一,而在1997—2007年期间,产业结构变化因子却成为促使能源强度上升的唯一因素,正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的逆向影响,致使1997—2007年的能源强度下降甚微。由此可见,未来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Due to heavy energy consumption and low technical efficiency,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trapped in the dilemma “large but not strong”. This situation not only exerts enormous pressure on energy security but also on increased carbon emiss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is to calculate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an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is efficiency. An index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is introduced based on Directional Slacks-based Distance Measure Model. This index is adopted to measure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using 2,382 firm observations during 2001 to 2005. In addition, Hierarchy Linear Model (HLM) i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can influence the efficiency with both firm-level and province-level data.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he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of China’s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change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A firm’s age, size, ownership, product category and the economy of its provinc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ts energy and environment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5.
能源强度是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日趋严峻的能源供求状态下,通过降低能源强度实现节能目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九五"时期我国已提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为此而努力,然而,检视十多年我国能源强度的变化态势,高速的经济增长不仅拉动了对能源消费的需求,而且使能源强度有上升的趋势,中国经济越来越逼近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边界。本文通过对"九五"、"十五"能源强度变化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探讨"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从技术、制度与管理创新的联动上进行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16.
在描述1980—2011年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时序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拉氏指数分解模型,考察了导致中国工农业总体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的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1980—2011年期间,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提高用工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平均而言,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的贡献更大;分阶段看,结构因素与效率因素对水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在不同时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提出提高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相似文献   

18.
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Laspeyres指数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动分解为钢铁行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钢铁行业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2007年间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年均下降率为4.87%,钢铁行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56,钢铁行业经济增长和与能源消耗总量实现相对脱钩;如果钢铁产业在2020达到产能峰值,产能为9亿吨钢铁;只要保持钢铁能耗年均下降幅度在4.8%的水平上,可以实现将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的零增长,将钢铁行业能耗总量保持在2007年的水平上。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下降将主要依赖于各经济区先进生产技术的扩散和产能结构在各经济区之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探讨中韩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对两国新能源领域中合作的经济效应进行评估。为了评价合作的经济效应,本文建立新能源合作的相对收益指数,并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探寻能源合作指数(ECI)和贸易、GDP之间的关系,从而论证中韩新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