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供应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面对人口增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加快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是缓解城市用地瓶颈的有效途径,也是21世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因素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它是中国走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迫切的、巨大的需求。据预测,21世纪末,将有1/3的世界人口工作、生活在地下空间中。城市地下空间作为资源,它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调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相似文献   

3.
吕翠玲 《魅力中国》2010,(19):11-11
城市是一个国家中人口最集中,产值最高,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因而其遭受战争破坏和自然灾害的损失在全国年平均灾害损失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大。在多种综合防灾措施中,充分调动城市各种空间的防灾潜力,建立以地下空间为主体的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的防灾空间和救灾空间,成为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在建筑基坑施工时,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建筑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某工程地下室深基坑围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5.
江峥  蔡瀛 《现代乡镇》2005,(9):17-19
赋予城市土地的资本属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土地资源的分配,通过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使土地资源成为城市建设重要的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土地开发,形成政府规划引导、企业投资发展的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6.
亚宁 《东北之窗》2013,(9):50-51
城市的地下管线,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这些由给水、排水、电力、通讯、燃气、热力、工业等多类的管线管网,成为城市的根系和血脉,支撑着城市向上延展生长。在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地下城市的建设要求也在不断加大。特别是旧城改造工程的大规模展开,原有的地下旧管网不能适应新城的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而且这种矛盾随着新城的愈"新"而愈加突出。规划——缺乏建设前瞻性城市化进程中,地下管网建设首要的问题是,管网建设单位由于专业性和产权单位的不同,造成整个地下管网建设前瞻性不足,系统性不强,维护上更是缺乏科学优化。这也几乎  相似文献   

7.
“土地财政”的缘由与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0年代末以来,全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几年之间,建筑工地举曰皆是,高楼大厦遍地起,城市的边界在不断向外扩张。在整个中国的这一轮城市扩张中,地方政府发挥了主导作用,土地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已介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地方政府为何要经营土地?风险何在?如何防范?  相似文献   

8.
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理念的进程当中,经济开始逐步市场化,经济增速的提升带动了社会各方面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城市化脚步逐渐加快,城市建设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房地产事业也因此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开始朝着市场化趋势迈进。在地产市场化进程当中,其投资金额也随之提升,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社会发展。在本文当中,我们将分析重点放在了房地产经济及城市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对这两者存在的内外联系进行深入剖析,保障两者在发展进程当中的协调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建筑物向空间多层与高层方向发展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取得综合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许多新建以及在建工程的基坑面积和开挖深度越来越大,地下建筑面积超过数万平方米并且带有几层地下室的工程也越来越普遍,深基坑工程呈现出了面积大、开挖深、工期紧、周边环境复杂等的特点。然而,很多时候却存在施工场地狭小、建筑物密集、地质条件复杂、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等问题。解决工程的地下施工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形成的先国有化、后市场化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方式,不能适应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办厂、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安置流动人口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在政府和原住民的利益碰撞中,大量农村土地自发流转参与城市化、工业化,产生了所谓土地房屋历史遗留问题。深圳是全国第一个通过征地和转地的方式实现市域范围内金部土地国有化的城市,由此结束了城乡二元的土地体制,但却产生了一个天量合法外用地和违法建筑与合法土地房屋并存的二元结构。与此同时,深圳的建设用地资源几近耗尽,城市再开发面临重重困难。要解决这些问题,既不能急,因为铁腕拆除的风险不可控,也不能拖,因为无法承受拖延的高昂代价。调查发现,深圳的改革实践中已经包含了可行的政策元素,其突破口是以缴纳确权税(一个各方可接受的比例的土地)为前提,更新合法外用地和违法建筑的法律产权关系,并以此促进城市再开发。本文提出,以尽可能把绝大多数人的活动纳入合法框架为出发点,从行得通的实践经验中提炼政策元素,就可以打开更新城市的市场之门,走出以市场机制配置城市空间资源的新路。  相似文献   

11.
叶方 《西部论丛》2010,(3):26-28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资源,随着城市建设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越来越少,其稀缺性更加明显,价值也进一步显现。我国城镇土地为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国有资产,如何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同时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居住需要始终是政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在接连几个月的阴雨天气后,4月19日的长沙露出了难得的晴天。但在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隧道集团")工作人员看来,比晴天更难得的是卢耀如等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雍星 《产权导刊》2009,(7):31-33
住宅从来就下纯粹是住人的,它反映了城市社会空间的矛盾。住宅的建设与需求是与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化的进程息息相关的.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主题仍将是提升整体城市化的水平,这就决定了住宅的建设将伴随这一进程继续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城市化率超过63%,正处在城市化“黄金发展期”。市委、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建设大都市,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继续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发展战略,高水平推进新城、功能区和卫星城建设,研究谋划甬江、姚江“两江四岸”的开发建设,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国土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最根本的物质生产资料和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15.
卢爱红 《魅力中国》2009,(36):224-224
城市是一个市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市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城市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发展主要以土地为空间,以土地形成的资产为重要动力,致使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所以说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长远的意义,只有走集约利用土地的道路,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商业商务中心是城市最为活跃、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最混沌的空间,同时也是城市魅力和一切可能性的所在。东京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商业活力的城市。  相似文献   

17.
城市集中供热是由集中热源所生产的蒸汽或热水,通过热网供给用户使用的供热方式。它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三部分组成。热能主要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采暖、通风、空调和热水供应,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加热、烘干、蒸煮、溶化、汽泵等操作,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取代原来林立的小锅炉,不仅降低用户用热成本,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而且还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还有安全、高效、美化城市等优点,是国家确定的重点推广产业。  相似文献   

18.
王凯  赖鎔榕 《浙江经济》2014,(15):59-59
随着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加速扩展,城市空间、人口规模快速扩大,城市的发展反而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改善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发展城市新区成为克服"城市病"的选择之一,而住宿餐饮业对拉动消费、促进就业、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近年来,各地依托一批星级旅游饭店和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名店,住宿餐饮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业发展升级与城市增长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的关系。通过解析二者的互动关系,构建产业升级与城市增长指标体系,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结果表明,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原因,产业升级除了对提高居民收入有明显促进作用外,对城市化无显著影响。据此得出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曾玉华 《魅力中国》2011,(8):291-29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从长期的工程实践来看,房屋拆迁中被拆迁人处于弱势地位,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居住权怎样才能得到救济?通过分析研究房屋拆迁中现有“条例”、“办法”的权威性不够、政府角色模糊、拆迁补偿不公平等三大基本矛盾?作者追根溯源,从合理保护房屋拆迁中财产权利的前提、保护财产权利的关键以及根本途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力图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期保护被拆迁人的财产权和居住权,共建稳定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