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价值链体系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归纳全球价值链体系下制造业转型升级方向和规律。研究方法: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通过多元面板回归分析寻找GVCs嵌入位置与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将14个制造业产业按GVCs主导环节归类。以40个经济体嵌入位置的时序变化,讨论升级方向对各国产业升级幅度的影响,分析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相关因素。研究发现:14个制造业产业可以分为上游环节主导、下游环节主导和混合主导三类;以三类产业的主导环节作为产业升级方向能够提升产业升级幅度;高级生产要素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强于传统生产要素。研究创新:根据14个产业的主导环节,提出了不同于“二元驱动”的GVCs混合主导型产业。研究价值:明确了三类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结合CES生产函数构建相对劳动收入份额与技术进步偏向的理论模型,利用全国时间序列、省际面板数据测算技术进步偏向,并估计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对相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技术进步整体呈资本偏向,不同形式的技术进步偏向具有差异性;其中,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种形式呈现资本偏向,模仿创新形式呈劳动偏向;不同技术进步形式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阶段性差异,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资本相对收入份额的提高,模仿创新有利于劳动相对收入份额的提高;自主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逐渐显著,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的收入分配效应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采用1975—1995年48个经济体专利引用数据,构建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使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其依赖于经济体所处的收入阶段和要素禀赋结构。从收入阶段来看,国家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中上等和高收入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从国家创新能力不同维度来看,专利数量和质量均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专利集中度、技术周期、知识传播度、自主创新度对中等收入内部不同阶段经济体的作用不同。研究结论从经验上支持了新结构经济学最优创新结构理论,且为中等收入经济体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与同期欧美和东南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相比,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与城镇化过程相互叠加。我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需要为应对人口结构转型做出更多制度安排。依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公共财政支出政策需做相应优化,如能有效抉择,将有望使人均GDP在十四五后期或稍晚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而使我国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借鉴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阶段应以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主,在加大财政支出的同时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更好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总结美国、日本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后均发生经济危机的原因,认为今后我国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视发挥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优势,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2012年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波动下行,传统的制度因素和挤出效应等难以完全解释民间投资增速下行的原因。近年来,受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和国际地缘政治影响,内外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盈利预期悲观,企业家信心不足和全球产业链重构,是导致民间投资快速下滑的重要原因。民间投资对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力量。建议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加强预期管理,完善要素供给降低经营成本,优化经营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中等收入陷阱"不可避免地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东南亚及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历史表明,在诸多风险因素中,收入分配不均是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诱因。基于库兹涅茨假说视角,从"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互动机理分析出发,探索以收入分配与陷阱跨越之间的均衡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构架。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要从收入分配制度的顶层设计出发,十九大前的近七年时间是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7.
目前,受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人口红利减弱、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以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诸多挑战。借鉴日、韩、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我国应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做好准备。一、面临的挑战(一)科技创新投入和能力不足科技投入不足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严重制约。2011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熟练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相似,属于稀缺要素,非熟练劳动力(尤其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却存在无限供给的异质性特征。本文通过统计我国二元转型程度和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相关数据,发现我国二元转型程度不断深化,劳动收入份额近年来呈持续下降的态势。本文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现状,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快推进我国二元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9.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基于此,选取2007—2021年民营企业的数据,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视角出发,考察国有股东参股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股东参股有助于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对于高融资约束程度和低创新意愿的企业,国有股东参股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积极效应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股东参股对普通员工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效应更明显,以及不存在最优的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研究结论对于完善分配制度、推进共同富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中国社会已经跨过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同时也面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种种风险。文章着重围绕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分析了中国目前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风险,总结了国际社会跨越陷阱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之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总结,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借鉴,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目前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人们对中国的经济产生焦虑,中国会陷入"拉美陷阱"吗?虽然面临陷入"拉美陷阱"的风险,但中国不会陷入"拉美陷阱"。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标:探索中等收入经济体转型概率一般特征及转型动力因素。研究方法:基于K-M估计量估计中等收入阶段停留时间和转型概率,采用生存模型探讨中等收入转型的动力因素。研究发现:中等收入经济体在中等收入阶段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8年,转型概率呈双峰型分布,即前25年逐年上升,其间的25~40年间下降,40年后提高。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对中等收入转型概率有显著影响,尤其是中等人力资本。一个经济体从中低收入向中高收入阶段转变过程中,技术进步的重要性逐渐提高,人力资本和出口结构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此外,1950~1985年间中等收入转型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1985~2015年间中等收入转型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的专业化。研究创新:首次基于转型概率视角概括中等收入转型一般规律,使用生存分析研究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中等收入转型的动力因素,并区分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研究价值:拓展中等收入转型研究视角,延伸生存分析方法适用范围,研究结论对丰富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学分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对中等收入国家制定转型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其劳动报酬水平是初次分配福利水平的重要体现。本文选取平均劳动报酬和劳动报酬比重作为研究的两个维度,通过动态和静态比较,对第二产业内部各门类、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的劳动报酬及其差异进行全面衡量,总结出第二产业劳动报酬及其差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第二产业内部产业层次越高的行业,初次分配状况越好。文章还就第二产业初次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问题进行了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考察新一轮财税改革基础上,根据1995~2013年省际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考察“营改增”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营改增”视角的新一轮财税改革优化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一方面,流转税改革提高了居民和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份额;另一方面,流转税改革降低了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所得份额。同时,重点考察了“营改增”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的贡献程度。最后,依据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从需求端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既有利于劳动力等要素流向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也有利于高端要素回流乡村,激发乡村蛰伏的发展潜能、促进乡村振兴,从而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拓展新的内需空间。从供给端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有利于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各环节,平衡城乡要素结构,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植新动能。因此,要发挥“有效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消除阻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各种体制障碍,打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堵点。要发挥“有为政府”在乡村基础设施和政策体系制度供给中的作用,深化户籍、土地等制度改革,使城乡人口流动摆脱户籍制约,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出让机制。要加大对要素返乡的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城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的要素支撑。  相似文献   

17.
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各项因素中,劳动是其他要素赖以发挥作用的基础,它在国民收入中的贡献居于首位.当前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收入报酬.基于对劳动所蕴含的同质要素的分解,从微观层面设计的要素工资制遵循了“投入什么要素,领取什么报酬”的原则,它既解决了职工劳动量的比较计量问题,也解决了按劳分配的公平合理度量问题.从宏观制度保障层面来看,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分配观念、合理确定各种要素贡献度、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加大最低工资制度执行力度、建立合理与有序的工资增长机制、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标:总结收入分配制度演进规律,提供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政策协调安排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政策文本提炼收入分配演进规律,利用国民收入核算数据,估算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收入分配制度遵循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经历了克服平均主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兼顾效率和公平、更加重视公平,促进共同富裕四个发展阶段。初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主导机制,需要提供公平分配秩序;再分配是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需要增加民生性和保障性支出;三次分配是收入分配的有益补充,需要设计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研究创新:抽象出收入分配制度从重效率向重公平转变的演进逻辑,估算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比例关系。研究价值:为促进共同富裕和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非农业与农村农业两大模块各自及其之间的人口和要素情况看,模块中淤积很严重,之间流动和循环发生了梗阻,造成城市化的乏力,工业化的停滞,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和现代化的进程。对此,可考虑采用调节水资源分配、改造未利用土地和扩大发展空间的方式,构建第三模块,疏通模块间人口和要素的流动和循环,推进市民化的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收入和财富等机会,延长工业化时间,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选取1993—2013年省域面板数据,基于俱乐部收敛的视角对收入增长和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各省域经济出现了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分为东部地区的富裕省份俱乐部和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省份俱乐部。这种长期的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有效实施。本文进一步选取教育、科研、制度、收入差距等条件变量,实证结果显著表明它们是影响地区间俱乐部效应的主要因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和失败的国家都离不开同以上四要素的联系,也正符合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