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名人书趣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2.
邵玫 《沪港经济》2014,(6):38-38
正老一辈香港人的婚礼中,每当新娘出嫁时,身边总会跟着一位大妗姐,她们既是陪嫁,更是新娘的"保护神"——要代表女方谈亲事,过大礼,安排场地举办婚礼。"香港人的家庭价值观越来越浓郁,大妗姐又成了男婚女嫁的香饽饽。"贞姐加入大妗姐的行业快十年了,她比喻大妗姐是香港"最开心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回娘家     
春节走亲戚,最典型的莫过于回娘家。在济南,有一个传统习俗,“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夫婿要同行,俗称迎婿日”初二回娘家,是古代对女权的保障,让嫁出去的女儿回家与亲人团聚,但这天的主角却是女婿,女婿这天上门叫“拜丈人”。十里不同俗,如今回娘家,不只是大年初二,也有一些地方定在正月初三或初四。提及回娘家,耳畔依稀萦绕着那首《回娘家》的小调“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这哗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得忙又忙呀,原来她要回  相似文献   

4.
上一篇,我们谈了创业者;这一篇,我们来谈谈爱与权力。 最近有位搞企业的弟子带着她女儿来看我,也不知怎么开始的,从头到尾这个妈妈都在教育她的女儿——说她花钱大手大脚,说她对男友娇蛮霸道,说她跟同事相处问题多多——那女儿就很尴尬地在旁边站着,  相似文献   

5.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6):112-113
有一文友的女儿开始上小学,由于之前未学过拼音,一开始六个单韵母也好对付,但接下来的却让她女儿不知所措,声韵母拼读之后,整个就乱套了。回家拼读,成为极其艰辛的工作,熟练的小朋友五分钟读好的,她女儿要花上一个来小时,众多字母在她头脑里混在一起就打架了,一下子读对—个了,可不到转头的时间又读错了,要不就干脆乱读。  相似文献   

6.
九天 《西部人》2004,(2):14
岁月悠悠,已经多年没有玫姐的消息了.不知远在山东的她现在可好?   说起来,玫姐其实比我小.只是当我知道这点时,她已为人妻、为人母了,而我则在与她相距数千公里的天山脚下军营里服役.   ……  相似文献   

7.
姑婆     
姑婆的病在春节期间更重了。看到她那孱弱的身体,触及她那散乱的目光,大家都知道,八十四岁的姑婆已经执意要进入另一个世界了。姑婆说,我要回家。她的家在那个叫古宾的壮族小村里。 姑婆命苦。当她还是个风姿绰约的小姑娘时,她嫁了一个好门第。然而这个好门第好景不长,她出嫁不久,这个让人眼热的家被称为“地主之家”,姑婆的丈夫成了地主,姑婆也成了地主婆。她丈夫死后,这个家庭的那些“遗产”全部由她继承。目不识丁的姑婆成了专政的对象。姑婆至今还不明白,她大半生的苦,是源于本来离她很遥远的地方,是源于她永远都弄不明白…  相似文献   

8.
老一辈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1999年是他的百年诞辰。我怀着极其敬仰的心情 ,走访了曾山同志的女儿曾庆绘大姐。按事先预约 ,我来到曾大姐下榻处。曾大姐正在接电话 ,见我来到随即放下电话 ,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当我把采访意图告诉她 ,请她谈谈女儿眼中的父亲时 ,曾大姐情绪激动 ,泪水夺眶而出。她深情地说 :“今年12月12日 ,是敬爱的父亲诞辰100周年。回忆往事 ,好像父亲就在我眼前。父亲离开我们已20多年了 ,这20多年来 ,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父亲 ,特别是每年4月16日父亲的忌日 ,我…  相似文献   

9.
王鹤 《中国西部》2012,(14):167-167
多年生活在西方,周采芹对自身几重角色的排序是:中国人、伟大艺术家的女儿、女人、演员。她16岁离开上海去香港读书,两年后考入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她是该校第一个中国学生,后来又成为英国皇家戏剧学院院士。当年同学们都预测,她作为外籍演员,受外形所限,要想在英国找到演戏的机会,前途渺茫。但周采芹却认定,只要有亚洲角色,她入选的胜算就很大。  相似文献   

10.
预期的     
韩非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姑娘就要出嫁了,有个人对姑娘的父母说:女儿出嫁后,不一定就能生儿子。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