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之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高速飞跃,随之而来的是城乡差距拉大,建设用地需求的增多,导致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加。土地承载着农业生产和农民社会保障的重任,合理解决和处理好农村土地征用收益资金的分配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探讨农村土地征用产生的土地收益的来源,发现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失衡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从而寻找改善农村土地征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路径,进而有效保障失地农民社会权益,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需要相关土地权利的配置和保障。但在征收农地用于经济建设过程中,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没有体现土地的权益和真实价值,原因在于农民没有农地发展权。通过介绍农地发展权的含义,并对农地发展权的配置进行了分析,认为农民权益保障的关键在于明确土地权益,赋予农民拥有农地发展权,保障农民有权获得农地转让过程中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各类主体经常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农地非农化主体之一的农民的信息弱势地位,即存在农民信息获取约束和信息分配约束.文章分析了这种弱势存在的原因:农民自身知识水平约束、土地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与土地受让人之间的权钱交易,同时,还分析了这种信息弱势衍生出的土地收益分配中其他主体障碍.要化解这种弱势问题,作者提出了内部强化机制和外部优势机制并存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民信息弱势与农地流转收益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各类主体经常产生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农地非农化主体之一的农民的信息弱势地位,即存在农民信息获取约束和信息分配约束。文章分析了这种弱势存在的原因:农民自身知识水平约束、土地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与土地受让人之间的权钱交易,同时,还分析了这种信息弱势衍生出的土地收益分配中其他主体障碍。要化解这种弱势问题,作者提出了内部强化机制和外部优势机制并存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农地非农化是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农地非农化进程应该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合理、适度地进行。在各种利益因素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的失范行为导致了农地明显的过度非农化。本文通过分析地方政府失范行为类型及其成因,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制度上设计更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与非粮化风险及其规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加快农业经营体制转变的背景下,农地流转成为必然。但是,在当前农地流转中违背"三个不得"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以及虽然从事农业,但流转的土地却不是用来种粮的非粮化。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与非粮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潜在的风险。文章力图对农地流转中的非农化和非粮化及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阐释其危害,进而从发展家庭农场、设置耕地保护金、加大对农业的扶持、提高粮食直补和设置永久性农田基本保护区等方面进行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7.
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经济制度。农地增值收益分配与农民农地产权归属紧密联系。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准确厘定农地发展权,从而合理分配农民农地价值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实行的是指令式的计划配置机制。在这样的配置机制下,农地非农化很难达到最优的空间配置效率。通过理论模型论证分析得出结论:耕地发展权的设置及其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可以实现最优空间配置效率。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耕地发展权的归属及交易机制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欠发达地区非农化进度取得了较大成效,非农化过程中表现出主要以“推力”为主,与经济增长速度密切相关,“离土不离乡”等特点。为进一步加快非农化步伐,欠发达地区必须解决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和土地流转两大问题。继续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率,拓宽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改革土地流转制度以及加强政府职能创新等,都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政府主导的农地资源非农化配置,虽然大大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基于可持续增长视角,采用面板数据DEA技术,测度我国省区农地非农化效率。在充分考虑农地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后发现,我国目前农地非农化效率普遍较低,且存在东部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的区位效应。实现农地资源合理利用,提高农地非农化效率,亟需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完善资源补偿机制,减少土地价格的行政干预等政策。  相似文献   

11.
级差地租Ⅱ的理论是马克思地租理论的重要内容。现在的一些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只是单纯从形式逻辑角度分析级差地租Ⅱ,混淆了农业中超额利润和级差地租这两个范畴,因为从形式逻辑角度分析级差地租Ⅱ似乎不存在。必须从辩证逻辑的角度来分析级差地租Ⅱ,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级差地租理论的实质,而正确理解级差地租Ⅱ,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地租理论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合理使用土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实行土地增值税已十多年,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土地增值税清算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形式多样、开发周期跨度长,房地产开发企业核算不规范、债务关系复杂,以及部分企业虚构工程项目和工作量,虚增成本费用。要强化土地增值税清算必须严格审验清算制度,打击偷逃税行为。  相似文献   

13.
政府强制性实行征地最高限价的价格管制,造成征地价格与农地市场价格的巨大落差,致使大量农地租值被置入"公共域池"和造成相关利益主体对土地租值的竞相摄取,进而引起农地租值被瓜分和纯粹消散。通过分析可知,现实中农地租值不会消散为零,这是因为给定农地租值的存在及其消散趋势,相关经济利益主体皆会努力在限制条件下使农地租值的消散最小化,而农地租值消散的程度取决于寻租者预期寻租的边际成本和农地的边际租值。  相似文献   

14.
在对国有农场土地租赁市场调研中,发现对土地租赁的价格制定缺乏科学合理性.由于土地租赁的价格跟土地质量正相关,该文重点研究土地质量与租金的关系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引入农场职工打分、土地专家打分和土地管理者打分三方参与评价机制,通过判断标度形成判断矩阵、计算三方权重;将土地质量评价分为三个属性:土地自然属性、环境属性和经济属性,并且细化为11个指标,分别将这11个指标进行量化为分值(满分100分),由群众、土地专家和土地管理者进行打分;最后将分数与权重进行权重计算,得出土地质量分值,比照土地分值-租金表,计算土地的租赁价格,结合国家土地租赁价格、省内租赁价格、地区租赁价格反复修正土地分值-租金表,直至得到合理的土地质量-租金模型.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点,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增值收益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提出了利用土地增值收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创新城郊结合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当前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而且一户经营多块土地的现象较为普遍;农地确权可以通过影响农户的投入决策和土地流转决策对农地利用效率产生影响,因而深入探讨农地确权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现有文献对此缺乏研究。本文认为,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是农地确权作用于农地利用效率的主要路径之一,单从这条路径来看,农地确权不仅要促进土地流转,而且要使农地向高效率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要改善农户的分散经营状态,才能显著提升农地利用效率。然而,在现实中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对该路径形成阻碍,导致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未能充分显现。基于2019年在吉林、江苏、四川三省297个村庄抽样调查的1058份问卷,运用DEA-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显示: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低,反映出当时样本村庄的农地确权还未有效促进农地利用效率的提高,甚至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相比未确权的农户,已确权农户在确权后的土地转入概率较高,但最大地块面积较小,而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比没有土地转入的农户、最大地块面积较大的农户比最大地块面积较小的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更高,表明在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中土地转入具有遮掩效应、最大地块面积具有中介效应。可见,农地确权提高了已确权农户转入土地的概率,土地的转入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农地确权与农户最大地块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之间的负相关性,但并没有加大最大地块的面积,由此带来的经营分散加剧可能正是已确权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低于未确权农户的原因之一。相比已有文献,本文对农地确权影响农地利用效率的土地流转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针对农户最大地块利用效率进行了经验分析,深化了农地确权的政策效应研究,也细化了农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本文研究表明,不但要继续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和持续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工作,还应扫除阻碍农户土地流转的其他障碍,加强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引导和农村土地整治,促使农地向高效率经营主体集中,并努力解决农户多地块分散经营的问题,进而更有效地促进农地利用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地租视角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法学研究成果与经济学理论成果相互抵牾的困境,从地租视角揭示农村土地制度演变的内在机理,在对传统地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新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地租理论。新地租理论应以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实现为研究对象,要将制度环境变化作为最重要的实现条件,其核心问题是形成一个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用地地租分配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