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要让广大农民致富,还要不断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重富裕,也要重文化。要“两条腿走路”,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和谐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民去建设新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快农村发展的又一伟大创举,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农村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和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障事业是新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透过新农村发展的理念去分析未来农村养老方式的趋向,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由来及其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它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为保证,以发展生产夯实农村的物质基础,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坚持市场化、法制化、非农化、民主化,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力戒形式主义、浮夸攀比之风,循序渐进地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住宅是农民生活的载体,直接体现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建设风貌。在我国大力发展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吉林省新农村住宅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在大量建设的过程中,传统的农村住宅建造模式暴露出低技术、低质量等诸多缺陷。探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装配式农村住宅建造模式,研究和设计组成住宅的各个模块体系,可以为我省农民住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投资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农村建设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是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新构建,目的是全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必要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在市场主导的基础上需要政府适度干预,逐步形成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投资良性互动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文化建设给广西教育发展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为此,广西应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化经营为目标,以传统农民向城镇居民、新型民工和新型农民的三类身份转变为群体对象,通过农村初等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高等教育向新农村建设的倾斜和农村社会教育的发展,促进广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是农民,没有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建设新农村;没有农民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村现代化。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如何样培育新型农民呢?一、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1.夯实物质基础,培养发展观念。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一个人的生活需求首要目的就是解决生理需要,只有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才会把生活追求放到更高层次的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上。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农民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2.促进城乡交流,传递开放观念。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迅速提高。要利用他们在外见多识广的优势,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促进农村生产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朝着现代文明转变,使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3.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业观念。要重点培养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主动学习农...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既不是在已有的行政村基础上另辟新村,也不是消灭已有的行政村,而是在保留农村先进文化的基础上,让农民的生活方式更加接近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不完全是政府的"多予少取放活",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主要的则是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真正在农村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不仅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是要促进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是吉林省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吉林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农民生活富裕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许多新机遇.近年来,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严重阻碍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也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0.
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应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科学规划、整体部署、分类推进,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着手,抓好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这一关键环节,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最终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兰州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实现了长足、快速、稳步地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但同时调查也表明,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农村建设几年来取得了诸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应具有社会化服务、社区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发展、缓解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等功能.实现上述功能新农村建设需要选择新的路径:高标准统筹规划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组织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群体。农民的内部分化、分层和重组是当代中国农民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所显示出的最主要特征。总的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层。农村社会结构转型的现实表明,农村中下层以下的群众是最需要在建设中得到发展的阶层,也是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中坚力量。本文选取鲁西南王庄村进行调研,试通过对这些农村社会阶层尤其是农村中下层者的分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一点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不断深化对广大农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认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搞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门头沟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健全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农民群众发展的自主性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当前,探讨农村干部素质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具备较高素质的农村干部是农业发展的积极服务者,是农村工作的得力组织者,是农民致富的带领者。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力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休闲体育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农村健身设施不足,体育场馆少,农民的休闲健身意识不强,参与程度不高,体育消费水平低,休闲方式和技能需要大力提高。关注农民的休闲状况,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还需做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浅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关键是从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以发展农村教育、构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途径,有效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是农村社会的急剧转型和剧烈变化,原有的农村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农民价值观念被打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力,导致农村社会失范。重新建构农村社会价值体系和农民多样性的精神需求显得迫切重要。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宗教兴盛现象,本文旨在探讨宗教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在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目标和意义的基础上,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作为重点,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民生活早日达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出发,文章分析现行农村组织形式对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民主管理的影响,提出了创新农村组织形式的构想。建立农民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转变村委会职能是从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上保障新农村建设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