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事件营销强大的传播势能,已日益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中国企业在事件营销上的战略把握与操作技巧也日趋成熟。2004年,中国企业在体育营销领域频掀高潮,雅典奥运会营销更成为焦点中的焦点,成为企业高效提升品牌传播的难得时机。这其中"金六福奥运会添福—奥运会全接触营销"表现更为突出,其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品牌影响力都得以显著提升。同样的契机、同样的事件,有不同的运用、效果也大为不同,关键在于金六福不但把握住了奥运会商机,更把握住了品牌机遇。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在利用奥运会实现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该仅仅盯着奥运会本身,也应该在企业自身寻找到奥运营销的"支点"。  相似文献   

3.
张芃  李冰  曾婧 《市场研究》2013,(2):48-49
<正>2012伦敦奥运会落下帷幕,在这届被称为"史上最差"的奥运会上,场上申诉、争议不断,场下的营销大战也硝烟弥漫,中国各大运动品牌在"兵家必争之地"上各显身手。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中国体育品牌就与奥运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梅花"到"李宁"再到现在的"安踏",奥运领奖服和比赛服赞助一直是体育品牌在奥运中营销的主要方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宁作为最后一棒的火炬手点燃奥运火炬,让"李宁"品牌打败阿迪达斯、耐克等,一举成为北京奥  相似文献   

4.
"缺席"或许是一种理性选择,但也需要一种品牌大格局意识:对远期投资回报的眼光和耐心与2008年北京奥运的中国品牌军团相比,即将开始的伦敦奥运可谓惨淡冷清。联想已经主动放弃顶级赞助商计划,如果没有来自台湾的宏碁和来自北京的水晶石,中国品牌几乎就要绝缘赞助商席位乃至伦敦奥运会了。无独有偶,全球有45亿人次的球迷观看、被称为"比赛水平最高、观赏性最强"的欧洲杯赛事,也与中国品牌没有太大关系。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品牌的级别不够,还够不上世界级品牌。有意思的是,尽管无缘本届奥运会,中国企业已经充当着隐形冠军:伦敦奥运会纪念品有65%由中国制造,运动员身上的胸针、啦啦队的队服、体育场的座位……都有中国企业和中国品牌的身影。  相似文献   

5.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奥运会的举办对所有老字号来说,都充满了机遇和梦想。一方面,老字号展示出来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厚度、底蕴。另外作为商业企业,老字号更需要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将自己推向国际市场,实现自身品牌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正> 作为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供应商,奥运会无疑是全聚德名利双收的好机会,多下些工夫是必然的事情 "成为北京奥运会的餐饮服务供应商,将是餐饮企业名利双收的好机会。"全聚德总经理邢颖表示,全聚德自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据邢颖介绍,2000年底和2001年初,国际奥委会的26个单项体育组织  相似文献   

7.
非奥运赞助商的“非奥运营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雪梅 《中国市场》2007,(20):64-67
能顺利地搭上了奥运这趟快车的企业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当然不情愿眼睁睁地看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从眼皮下白白溜走。借助奥运会的东风提升自己的品牌,“非奥运营销”就是其中一种。  相似文献   

8.
赵岩 《中国品牌》2008,(7):71-73
"奥运会提供了一个特殊的平台,人们通过奥运会相识,并且超越他们之间的分歧,不管是何种分歧。北京奥运会不仅向全世界展示其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而且也将了解全世界的历史和文化。"——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因为这一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奥运年。在很多人看来,奥运会是一场金钱堆积起来的游戏。作为奥运会后勤保障的重要支撑,饭店业也是其中的"玩家"之一。虽然奥运会还没有开幕,但饭店业内和各届有关人士早已经在考虑和研究"后奥运"时期的饭店业命运了,如何在奥运后保持行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很多人的思索。业内外这种对未来饭店业市场发展趋势的关心,这种未雨绸缪的思维足以说明我国饭店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风风雨雨的市场运作锻炼,已经走向成熟。而这种成熟的表现也将成为"后奥运"时期饭店业能够继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如家是要为一个事业而活着,而不是为某个事件而活着,奥运会对如家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更多的期许也只能是梦想,不一定能够实现。"——孙坚  相似文献   

11.
独霸奥运营销八十载,可口可乐的成功给重视奥运营销的中国企业这样的启示:只要你实力非凡、眼光独到,并有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奥运会随时会给你提供"双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对后奥运“低谷效应”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08年北京奥运即将到来,围绕着奥运开展的各项工程如火如荼的展开,奥运会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机遇和效益。但是在奥运过后带来的"低谷效应"也将随之显现,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本文就奥运会过后的后奥运带来的"低谷效应"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明华 《中国广告》2006,(10):134-134
奥运会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考虑到北京奥运会要到2008年年中才能开幕。而每届赞助商又只能在奥运正式完结前。利用本届奥运的名义来推广他们的产品。所以,奥运赞助商及相关企业必须在2007就进行冲刺。大力推动产品销售和品牌升级。对于那些非奥运赞助商的企业来说,2007年更是不容错过的一年。  相似文献   

14.
从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旅游酒店业发展看,市场"井喷"期往往出现在"后奥运"阶段。据中国旅游专家分析,"后奥运"效应将拉动中国旅游酒店5至10年  相似文献   

15.
奥运正方:可口可乐崇尚这样一句话:"如果是静止的,把它刷成红色;如果是跑动的,赞助它。"北京申奥成功,可口可乐再次宣扬了它的奥运豪情:"我们会赞助2008年奥运会,我们还会继续赞助下去,100年也不变。"  相似文献   

16.
王慧 《中国品牌》2008,(7):68-69
同在奥运营销的舞台之上,同为北京奥运会赞助商身份,百威与青啤都想抢得头彩。作为青岛啤酒而言,希望通过北京奥运会确立其在全国啤酒行业老大的地  相似文献   

17.
刘瑞旗 《中国品牌》2008,(1):130-131
恒源祥还未正式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的时候,有人说:恒源祥早已声名远播,赞助奥运提升品牌的成本太高了;有人说:恒源祥拿下赞助商资格只是拿到了一个"用钱的权利",恒源祥还要拿出平均2.5倍的资金用于配套的市场推广,难度太高了;还有人说:成为奥运会赞助商后,对恒源祥各方面的规定相  相似文献   

18.
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以及奥运会所引发的全民运动热,无疑为中国品牌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中国企业搭乘"奥运营销"快车,其意义之重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作为非奥运赞助商,奥运之门似乎已被轰然关上了。这些不能与奥运赞助结缘的企业们,难  相似文献   

19.
李宁:奥运外的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本土运动品牌无法回避的一场大考。李宁未能成为奥运合作伙伴也许让一些李宁品牌支持者感到了些许失望,但这种"落选"未必不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理性考量。  相似文献   

20.
余秋萍 《现代商业》2007,(23):260-260
北京取得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在关注奥运为我们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要警惕它的负面影响,避免"奥运低谷效应"的产生。通过往届奥运会的实例,提出了避免"奥运低谷效应"产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