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道     
《中国西部》2012,(Z2):26
何为道?道者,天地之大全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何为师道?孔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2.
天下无小事     
《西部大开发》2013,(5):112
夫为政者,譬犹工匠之造屋也。广厦既成,众棁不安,则梁栋为之断折;一物不备;则千柱为之并废。善为屋者,知梁棁之不可以不安,故栋梁常存。知一物之不可以不备,故众榱与之共成也。善为政者,知一事之不可阙也,故无物而不备;知一是之不可失也,故众非与之共得。其不然者,轻一事之为小,忽而阙焉,不知众物与之共多也;睹一非之为小也,轻而蹈  相似文献   

3.
何为师道?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有存。"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重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     
柏雨果 《西部人》2003,(6):58-61
什么是“人”?这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圆满地回答得出来的。《汉语辞典》对“人”作了如下注释: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显然,这样的注释不能令人感到科学与圆满;《礼记·礼运》篇:“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列子·黄帝》篇则曰:“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则道:“人怎样才能为万物之灵?人存在的意义和力量所在何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在为此寻找答案,并用他们的作品反复提示着这一主题。摄影家当然也不例外,大千世界浩繁万物涌入…  相似文献   

5.
何为师道?     
西米 《中国西部》2012,(21):27-27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存商乞“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重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似文献   

6.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Z2):36-38
《论语》有三句话最值一提:"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得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现在再谈《论语》或许显得有些过时,但是《论  相似文献   

7.
夫山水之感人,使心动之、情动之,随声成文以为音,及通理寓意以成乐.得斯道之精微,凡物皆可托而言志道情而为诗乐.故古人登高作赋,临流为吟,是曰山水者,尽诗篇焉.  相似文献   

8.
何为师道?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有存."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重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在我国古代,"传道"被认为是教育的首要功能,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唐代韩愈有一个精辟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相似文献   

9.
话说官德     
廉以养德,德以立世,这个“德”说的是官德。清朝赵吉士在《大法子廉论》中写道:“盖天下既平之日,不患不能变法,而患乎更法的滋弊,不患乎奉法之无才,而患乎有才而不廉。”他又说:“不廉焉有德?无德岂能立世?”当官须讲  相似文献   

10.
储云芳 《中国西部》2012,(21):36-38
《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第一次看,但是这个假期我却真正体会了一番,虽然不止看了一遍,也把玩了不少句子,但是最值,导一提的只有三句话:“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恶欲者,心之大端也”。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与德生是发小。德生谦虚、单纯,楷书、隶书好像人之"相貌",行书犹如人之"筋骨",草书恰似人之"气性"。德生正在这条书法道路上探索着、跋涉着。我与德生经常讨论、咀嚼书法之道,我们讨论过书法与自然之关系,运笔之中如何撷取大自然的线条、气象和韵味,书法之气韵等多来自自然万象之孕育,非自然则无以滋养;我们讨论过书法与心性之关  相似文献   

12.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将至诚之道融于人生、融于事业,便是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3.
朱熹指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以“生”释“仁”,“仁”不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的强烈实践性和现实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坤德是副手之德.具有坤德的副手也是君子.但他不适合单独创业。坤卦展示“处下之道”.上下之间.在下者如何揣摩上司.企业如何揣摩市场.商家如何揣摩客户之道!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     
正德,什么是德?汉语词语里解释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古人说,"德者,道之用也"。德是顺应道而生的。具体到人类行为上,就表现为对特定规律的遵从。简单的来说,概括为三个字:守规矩。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说:"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中国家庭教育观念里一直很重视道德的教  相似文献   

16.
<正>根雕造型构思贯穿宇宙、超越时空、联系古今、横掠万物,既给人以生命的复现,亦予人以哲理之思考……根雕造型是根雕创作者源自自己的情感、趣味艺术和潜意识文化生活的反映。根雕造型讲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广大根雕创作者,在中国古人原始性格中,喜好从人性与自然、作品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明确根雕艺术创作的指导方向,强调创作前要接受大自然熏陶、领略天地、自然之道、仔细验看品味树根的形态、肌理、可突出的亮点,可利用、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探寻到政工师提升工作能力之规律,政工师如果能以此作为从政为学做人之准则,时刻以之自勉,始终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定会在政工师的工作天地中收获美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破心中贼     
<正>《左传》云"三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王阳明一生讲学著述,平定匪乱和朱宸濠叛逆,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彰显内圣外王之道,故被称为"真三不朽"。文臣立武功,世所罕见,正如后世所评价的那样,"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但王阳明  相似文献   

19.
石鼓书院赋     
正宇宙至厚至实者,唯山而已;至柔至秀者,唯水而已;至智至慧者,唯佛而已;至通至达者,唯道而已。而衡州之石鼓书院,兼擅四者之胜。远眺则乾坤一蜃楼,近观则天地一翡翠。蒸水左抱,湘江右挹。声形如鼓,御风凭虚。沧海桑田,遗世特立;中流砥柱,浩然正气。石作虎啸,敲盛世之警钟;水发龙吟,彰炎黄之精神。烟波渺渺,具藤阁之壮丽;白云悠悠,赛黄鹤之飘逸。雁行九天,书自在之美文;江流万里,谱大道  相似文献   

20.
李包庚 《宁波经济》2007,(11):40-41
中国封建社会把孔子确立的"士农工商"四大等级的排序普遍地视为天经地义,强调"崇本抑末"、"重农轻商"。明末王阳明提出"四业同道"来对此进行批判:"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商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日:四民异业而同道"(《节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