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国宾 《魅力中国》2009,(24):49-50
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便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门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走热,成为电视新闻业界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同时,也成为各级电视台抢夺观众,提高栏目收视率的有力武器,特别是本土化的民生新闻已经成为省市地方频道角逐区域市场的第一选择。《百姓关注》作为贵州电视台的一档民生类栏目,自2005年4月开播以来,不断关注百姓,走进百姓,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该栏目已占据了同时段贵阳地区收视网52.8%的收视市场份额,最高周平均收视率达22.8%,均为全国同类栏目中排名最高,已成为贵州电视台的金牌栏目。  相似文献   

3.
李喆宇 《理论观察》2008,(1):155-156
从2003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在当地短时间内创造收视奇迹起.全国各地迅速涌现出一批同类节目,“民生新闻”继综艺热、访谈热之后,掀起了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当前各城市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民生新闻栏目,并以此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收视率的增长点。那么如何在高收视率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支点,如何提升它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4.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小燕 《发展》2014,(9):120-120
正1999年北京电视台的栏目《第七日》开播以来,国内的民生新闻开始遍地开花。尤其是2002年江苏卫视的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将国内各大媒体制作民生新闻的热情推向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民生新闻凭借平民视角和民本立场,占据着媒体高居不下的收视份额。如何使民生新闻真正反映"民生"赢得"民声",是每一个新闻团体和从业者长期探索的话题。首先,要精准定位民生新闻及其价值取向。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才是民生新闻的根本和核心。民生新闻的本质,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媒体和记者  相似文献   

6.
刘振元 《魅力中国》2011,(20):14-14
随着我国一系列关于民生政策的出台,以及电视新闻这一社会主流媒体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生新闻逐渐成为各家电视台争相报道的一种新闻类型。由于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不仅群众喜闻乐见,而且又大大符合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一时间,一大批反映民生的新闻栏目、专题栏目应运而生,每天都有播不完的民生节目,争抢观众的眼球。  相似文献   

7.
肖淑芬 《理论观察》2009,(6):170-171
一、报纸要打造民生新闻的品牌栏目 “民生”,《辞海》解释为“人民的生计”,国家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欣喜地看到,目前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物质需求与精神特征相结合的态势。“民生”与大众传媒结合势在必行,“民生新闻”也便应运而生。一般说来,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需要有平民的视角、民生的内容、民本的取向。  相似文献   

8.
刘清花 《魅力中国》2014,(23):299-300
新媒体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民生新闻类节目搭建了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成为媒介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一种新的传播范式,且受到了管理者和民众的双重认可。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然而,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和版面雨后春笋般地兴起,民生新闻报道定位模糊、内容肤浅、导向弱化等问题相伴而生。民生新闻栏目的前景如何?论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许丹萍 《魅力中国》2011,(10):298-299
也说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开始走民生新闻的路子了,一时间各地的民生新闻盛行。啥尔滨电视台也先后创办了《都市发现》、《零距离》、《万家灯火》等几档民生新闻栏目。春去秋来,近十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些民生新闻的栏目虽然还有说得过去的收视率,观众也算买账,但,观众已厌了,记者亦疲了。  相似文献   

10.
刘华 《魅力中国》2014,(10):285-285
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 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开播至今,经过了不足十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李光志  涂春丽 《魅力中国》2013,(25):317-317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些在作为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可以说几乎起到了本质性的作用。而回归新闻的公共性则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最大本质特点。以归其根底的角度来看,二者间不无本质上的共通性。本文试图站在公共新闻视角。结合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来探索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由“小民生”逐渐演变成“大民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刘跃 《理论观察》2008,(3):154-155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闻报道新概念。自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被业内专家称之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最早是在平面媒体上诞生的,但是却在电视中得到了更充分地发展和应用,以至于现在人们一提起民生新闻首先想到的就是《南京零距离》,就是电视。那么,民生新闻在地方性媒体扎根的优势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王沁 《魅力中国》2010,(3):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15.
王沁 《魅力中国》2010,(7):104-105
民生新闻从最早的纸质新闻载体发展到现在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的以电视为介质的载体,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不仅内容、体例和形式方面有了新发展,而且制作理念也有了进一步提高。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开播至今,电视民生新闻已经走过了个年头,此类栏目一夜之间剧增,数不胜数,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推进电视新闻改革的同时,也在探索中稳步前进。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当电视民生新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弊端,比如同质化、地域局限性、品牌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传媒技术的日益更新,新闻的深度报告也在不断进行自身的更新与发展。新闻深度报道致力于以公共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提高公众行动能力,引导公众意见,影响公共决策,起到维护公共利益的作用。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转型过程中的国内矛盾,全球化背景下大国崛起历程中的中外矛盾集中显现,新闻深度报告专题栏目适应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征。2010年发生的民生事件中,以“上海医闹伤人事件调查”为例,分析新闻深度报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杨巍 《魅力中国》2009,(10):45-46
如今,民生新闻几乎遍地开花,各类媒体不但在传统新闻栏目中大大加重了民生新闻的分量,各大广播电视媒体还纷纷办起了民生新闻专栏。民生新闻的出现,契合了新闻的社会需要、民众生存生活的需要,弥补了时政新闻的不足。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其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庸俗化、同质化等问题日益明显,这些都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徐彩莲 《魅力中国》2011,(10):270-270
随着电视市场的不断扩展,观众的收视视野也日益开阔。这给电视节目尤其是新闻节目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守望都市》、《直播民生》、《身边》等民生新闻一出现,收视率便一路攀升,与之相比,县级时政新闻收视率为何上不了甚至有逐步下降趋势呢?有人说,那是因为观众爱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19.
吴鹏 《理论观察》2009,(2):158-159
民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更应承担起舆论引导的使命,关注民生,反映民生,服务民生,着力做好民生新闻。那么,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从崛起到发展,它遇到哪些问题、过渡时期民生新闻又该如何继续走下去,并使其品质得以提升,这是本文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20.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1):165-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但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观众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东西似曾相识,大同小异,观众的收视心理就在这样“千人一而”的娱乐轰炸中达到了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