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婷 《发展》2010,(5):82-83
我国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各民族都拥有各具风格的音乐,规模庞大,而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根本所在,其来源丰富多样,特点显著,风格各异,曲调绚丽,是我国古老音乐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相似文献   

2.
何丽娜 《魅力中国》2013,(10):308-308
琵琶作为古老而又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唐诗与琵琶艺术的交融上。文学与音乐本来是两种艺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纵观整个中国古典文学与民族器乐相互融合的历史,琵琶无疑是一个主角。而这种交融关系又主要体现在琵琶与唐诗这种极具典型性的中国古代文学文体上。究其原因,试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张朝华 《魅力中国》2013,(25):257-257
音乐教育是一个音乐文化的教育,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培养音乐兴趣,丰富情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音乐教学的审美性、人文性和综合性,尤其要关注学生对于音乐风格的把握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刘芳 《魅力中国》2013,(11):88-88
“大弦啃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音乐的诗句,经过千百年的岁月变迁,早已成为永不磨灭的经典。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琵琶这一传统民族乐器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宣泄力。琵琶是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弹拨乐器,被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等。它的音色特点是穿透力强(衰减小,传得远)。高音区明亮而富有刚性,中音区柔和而有润音,低音区音质淳厚。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经典的曲目: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等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一、赏析的意义 良好的音乐欣赏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隋操、健全的人格”。音乐赏析过程,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喻悦的过程,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课标中音乐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6.
赵芊 《魅力中国》2013,(13):83-83
音乐以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存在于大众生活之中,在不同历史背景下存在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唯一不变的是音乐文化在不同时代里的导向性,展现了政治和思想对人民的影响。本文将从儒家、唐代以及抗日战争这三个标志性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来体会不同音乐文化对时代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7.
徐诗涵 《魅力中国》2014,(22):167-167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瑰宝,占据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对于其教学内容的制定上应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将传统音乐文化与新传统音乐文化并存,体现出其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传统文化与新传统文化并存、链接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8.
郭婷婷 《魅力中国》2013,(29):112-1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也日趋精彩与丰富,这种现象也大大地推动了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中,以音乐为主而开展的活动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够培养美德、陶冶情操,还能有效地提高群众对音乐的审美能力。笔者就深入到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期能够给相关人员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吕国庆 《魅力中国》2011,(10):318-318
文化馆在进行音乐辅导过程中,应当注重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的核。是丰富被辅导者的审美情感体验,提高文化素养,达到一定的品位。为此,我们在音乐辅导教学中首先要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民族音乐情感的教材和教法,遵循群众文化辅导的规律,培养群众文化声乐骨干力量。  相似文献   

10.
贾婷 《发展》2010,(4):102-103
琵琶作为中华民族众多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一种独特门类,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本文以琵琶弹跳技术和气息的应用为立足点,剖析并论述当今琵琶演奏技术的手法、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一、赏析的意义 良好的音乐欣赏感受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隋操、健全的人格”。音乐赏析过程,是人的心理从平静到逐渐喻悦的过程,是美育效果逐步深入的过程。这正反映了音乐作为审美艺术途径的重要手段,始终体现着课标中音乐的本位意识。  相似文献   

12.
刘婷 《魅力中国》2014,(12):114-114
音乐享有空灵、隽逸之美,净化着人们的灵魂。音乐大师贝多芬曾有惊世之语:音乐应当使人类生活爆发出火花。确实,音乐是一种全球化的语言,是人文精神传承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反之,通过传承人文了解更多的音乐。因此,音乐与人文文化密不可分。对于一个历史悠久、伟大的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的文化灵魂,是民族的通达血脉,更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美学思想也极为丰富。先秦时期的“乐从和”,儒家的“礼乐思想”,道家的“法天归真”,墨家的“非乐”等等,也都深刻的影响着当今的二胡演奏。音准感,律动感,音色的质感,联想思维等等,无不能从古人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4.
赵炳顺 《魅力中国》2011,(1):112-112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主要是在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融汇中外音乐的精粹,在时代的长河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旋律,而发展这些优秀音乐的人们,恰恰是承传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优秀作品。本文从传统音乐说起,直至我国现代音乐建设,以求与音乐人共同探讨,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5.
琵琶作为豫剧伴奏的一种乐器,无论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还是展现音乐内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在伴奏中发挥出琵琶的特殊效果,就必须掌握好整台剧目的情节,以及唱腔设计的意图,这对每位琵琶伴奏员来说,既是伴奏素质的实践检验,也是对自身演奏技能的考量。谈到琵琶在豫剧乐队中的伴奏,就必须知道琵琶的前因后果,学习掌握曾经在豫剧琵琶伴奏事业做出贡献的那些先辈们的经验与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的音乐学家们都把西方音乐的源头追溯到古希腊,是因为音乐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技艺.古希腊的音乐虽然没有直接的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音乐的文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当今各种大众音乐文化借由媒介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人们耳朵和眼球中都被各种音乐充斥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不可否认的是各种选秀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初中生逃学报名选秀或者因为参赛减肥而饿死的新闻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众音乐文化现象从而更好地为初中音乐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8.
黄云 《西部大开发》2011,(2):131-131
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9.
电视音乐专题文化充分利用了视听艺术及技术的创作手法,结合相应的叙事理念,力图将电视媒介与音乐文化进行融合,一方面丰富了电视艺术的内容,一方面使音乐艺术有了更生动的表达形式。本文以电视音乐专题片《寻找贝多芬》之贝多芬的爱情为典型,从视听艺术及技术理念出发,阐述电视音乐专题片的创作模式及特征,从而探寻出适合当下电视音乐专题文化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董瑞娜 《魅力中国》2010,(9X):175-175
绝句和七古乐府所在盛唐最称横唱,其道理恐怕也在他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音乐)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的形式;绝句,七言是它的内容;或者反过来说,绝句,七言是形式,音乐,抒情是它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