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俚语既是语言学中的一个范畴,也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形式,是特殊的文化载体,直接反映着美国本土的社会文化,它值得人们对其进行认真研究。本文通过对美国俚语的形成及其语言特点的分析,探讨了俚语所反映出的美国文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分析。从文学文体学角度被“前景化”的语言特征入手,以里奇和肖特的《小说文体学》为理论框架比较三个中译本,以比较那本译文能反映出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语言的“前景化”,即,马克·吐温进行了大胆创新,语言上突破了传统小说中标准英语的语法规则的束缚,灵活应用美国南方方言和黑人英语。经过比对,三种文本对原文的文体特征再现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单亚萍 《黑河学刊》2008,(6):109-110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信息,英语习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英语学习中理解和翻译的难点所在。要着重通过实例展现英语习语的非分解性,进而说明在教学中进行英语习语导入的必要性。实践证明,英语习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较高语言水平和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4.
董金平 《理论观察》2009,(5):143-144
英语俚语是英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英语语言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影响语言的内在作用,还具有其他词汇层所无或不全具备的独特风格,是一种极富文化涵义的词汇,是英语文化的特殊载体。文章从俚语产生的特定背景和环境出发,通过几个侧面对英语俚语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英语习语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英美国家在地理环境、历史风貌、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生活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色,对英美文化有传承、记载、反映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文学创作中应用广泛,展现出独特的语言特色。了解英语习语的来源以及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使用英语进行自如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英语动物词汇的产生和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语言意义,还要了解其文化意义,才能如实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董芳 《理论观察》2011,(6):130-131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和教育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最主要的国际通用语的英语日益呈现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应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突出强调英语教学自身的跨文化性和互动性,力求实现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结合英语教学发展趋势,在注重英美等“内圈国家”的文化学习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其他英语变体的语言材料和文化现实加以介绍。同时,正确地看待作为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相结合的产物的中国英语并将其以一定的比例纳入到英语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输入与输出理论.探索出不同英语变体文化与本土文化并重的英语实践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语言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 ,必然反映出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而习语又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因此 ,英语习语与民族习俗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李洁  李婧 《黑河学刊》2008,(3):116-117
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界对语言、文化、教学三者的关系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即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有机载体,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注重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只有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跨文化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王震宇 《魅力中国》2009,(16):89-90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有自己的颜色词系统。各个民族颜色词使用的差异可以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心里和审美情趣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使用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中。两种语言互相借鉴,从面更加丰富了颜色词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种不同文化之间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分析,探究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它深深地植根于各民族的文化中,是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既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反映文化。因此谁要想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必须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句法及语用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文化中的语言习惯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要学好外语,英语学习者只有充分而深刻地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历史、文化、宗教等背景知识,置身于有关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充分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就不能忽略学习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白俊胜 《西部大开发》2010,(4):132-132,149
传统英语教学往往将语言本身作为教学研究的对象.但语言的习得更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游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英语教师须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李少华 《黑河学刊》2012,(8):134-135
语言与文化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天然"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文化制约着语言形式,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学习英语,就必须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要用英语得体的交流,就必须跨越两种文化,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文化的导入。  相似文献   

15.
赵雅旭 《魅力中国》2014,(19):37-37
美国的文化,显示出多元的特色。这种特色表现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导致美国多元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美国族裔的多样。不同的族裔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对美国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美国的文化呈现出多无的特点,但是在羡国依旧存在着主流文化,这种主流的文化,和最初英国殖民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与语言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英美两国的不同文化历史背景造成了英语和美语之间的较大差异,尤其表现在语音、语调、用词方面.尽管美语是英语的一个分支,但在美语当中存在着英国人所不能理解的语法现象、词语搭配及习语和俚语的差异,反之亦然.此种语言现象的存在,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17.
张春霞 《魅力中国》2014,(1):218-218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一种载体,它可以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很好的介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文化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在中西方语言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的学习,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文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英语,更加熟练地运用英语。  相似文献   

18.
杨冬梅 《魅力中国》2013,(11):312-312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输出英语教育,在经济全球化中推行英语霸权主义。英语霸权主义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应在开放和“英语热”中保持清醒头脑,既不排斥外来语言文化,学习其精华;又要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搞好母语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的语言由于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使用最广的语言成为人们的共通语,极大地方便了国与国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地域文化的融合。而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接触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了英语语言。研究英语语言的变体有助于人们发现社会因素与英语语言变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此,从社会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近十年来所出现的英语流行语及其本身所反映的语言变体现象尤为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有助于人们找出变异发生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