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生态宜居”是我县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生态和宜居的优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八新的内涵。对提高城市竞争力,扩大高唐知名度至关重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推进高唐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展开了阐述,一是宜居城市的内涵;二是生态文明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新要求;三是对高唐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4.
5.
潺潺溪泉将群山的问候汇聚,日夜流淌的瓯江轻吟着岁月的歌谣,在每一个柳片轻舟泛转间,“浙江绿谷”——丽水,都会给你和我一幅天然的水墨,一声惊羡的慨叹及长久的回味…… 相似文献
6.
张广敬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1,(8):56-58
为制订和实施好第十个五年计划,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在深入研究县内外环境、充分了解县情、广泛征求专家和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山水蒙阴”的总体战略,并对这一战略的实施基础、发展方向及保证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山水蒙阴”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 提出“山水蒙阴”发展战略,是我们充分考察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县情之后做出的选择。 宏观经济发展的环境和趋势表明,我县要尽快摆脱欠发达状态,赶超先进地区,必须立足实际,发挥优势,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7.
面向新世纪,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是摆在各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九五”发展的基础上,铜陵市明确提出,要建设有鲜明铜化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为使这一决策较好地得到落实,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乐亭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承载能力和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先后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柳州市为例,对山水城市的塑造与保护进行探讨,分析自然山水的作用,指出珍贵的自然山水是不可再塑的城市形象,是得天独厚的生态要素,并着重阐述自然山水在山水城市建设中的利用,提出应合理规划,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范围,深化设计,确定山水资源的利用目标,完善植被,发挥山水资源生态作用,糅和文化,增加山水资源的意蕴内涵。 相似文献
10.
11.
12.
包容性发展的内涵强调以人为本,其核心价值契合了宜居城市建设理念。宜居,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基础条件,包容性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人口老龄化对宜居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要实现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求、老有所养等价值,有必要探讨城市老龄者公共服务的跟进、老年人居住政策以及环境的协调发展。宏观层面加强老龄者宜居的城市大环境建设,实现老年人生活便利化、公共安全保障、居住保障;中观层面重视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微观层面进行老龄者居室无障碍化建设。同时,需要政府转变城市管理观念,在城市系统建设及微观领域应对老龄问题加强政策指导和调控,加强城市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充实城市养老助老服务人才保障,并调动家庭和社会力量承担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3.
“五一”前夕,汉海极地海洋公园一期火爆开业,市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全部建成后这里将成为西南最大的海洋公园。 相似文献
14.
忠县县城具有2300多年的历史,历为府、州、县治所在地,古忠州平面呈古钟形,有七门二十街。自重庆直辖以来,忠县借三峡移民迁建契机,加快城市建没步伐,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7.8平方公里拓展到2010年13.83平疗公里,城镇化率南2000年的15%提高到2010年的32.4% 相似文献
15.
16.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11月18日在新加坡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签署了中新两国政府关于在中国天津建设生态城的框架协议。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生态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文正是基于中新合作建设生态城的宗旨,围绕中新生态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借鉴国内外有关理念和技术,提出了以绿色的理念建设中新生态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贸发展迅猛,与此同时各种集贸易保护和环境保护于一身的绿色壁垒应运而生且发展迅速.丽水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频频遭受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损失重大.如何应对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提高丽水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少走弯路,减少建设成本,加快建设,必须进行路径的选择。(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2)建立机制保障,促进新农村建设;(3)政策倾斜和政策促动,加快新农村建设;(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强化新农村建设;(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6)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使新农村建设走向坦途。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