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立与绿色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供给提出明确要求。文章通过构建碳排放绩效和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探讨绿色金融对经济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与空间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经济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在变化趋势、空间特征上存在相似性;绿色金融能显著推动经济低碳转型,其中能源结构优化、技术创新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中介通道作用;绿色金融对经济低碳转型具有正向空间溢出影响,但作用效果并不显著,空间影响的异质性是降低绿色金融经济低碳影响的主要原因,未来需关注区域绿色金融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相似文献   

2.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代目标下,金融科技可以凭借其数字技术提高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广度与深度,为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利用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但不会对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影响。从中介效应来看,金融科技可以通过助力能源结构优化来减缓碳排放强度。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金融科技与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正向空间外溢。基于此,我国应注重引导传统金融数字化转型,继续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利用其数字技术精准实现绿色项目高效落地,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新旧能源平稳转轨,助推“双碳”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3.
运用因果森林思想方法,以中国30个省份为准实验对象,选取碳排放量作为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目标表征变量,以识别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处理效应存在性及异质性。实证发现,绿色金融平均处理效应具有显著可信性特征。各省份的绿色金融平均处理效应呈现区域之间、区域之内的空间差异性格局;在进行中位数分组、三分位数分组情况下,绿色金融典型表征变量、经济发展背景变量与绿色金融个体处理效应之间的变动关系,均呈现异质性规律,以及差异化的显著可信性。因此,建议强化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区域协同,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工具组合,创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渐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4.
绿色金融作为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达成双碳目标、推动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本文首先基于空间视角,阐述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途径,其次通过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测算了各省份碳排放效率,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省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本地的碳排放效率,而且对临近省份的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应优化完善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能力,创新绿色能源技术,加强地区间协作以促进节能减排,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2012—2020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总体碳排放,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中数字金融降低制造业碳排放的效应更强;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来降低制造业碳排放,该影响机制在替换数字化转型的指标后依然存在。进一步分析发现,现阶段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中介效应主要来源于数字技术进步,数字技术实践应用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研究为数字金融降低制造业碳排放提供了新视角,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运用我国29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收敛性。结果表明:我国绿色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碳排放水平,且存在空间关联效应。横向来看,不同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影响效应更强,中西部、京津冀等地区相对较弱。纵向来看,2015年以来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影响的区域差异持续收敛,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未来持续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十四五”规划把碳中和纳入我国长期发展战略,如何发挥好绿色金融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成为一个重要时代课题。结合全国30个省市2015-2019年碳排放量数据分析发现,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地理空间差异,部分地区发展绿色金融与碳中和目标契合度不高。据此,本文整理和总结了3个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省份的经验做法,并从地理空间差异视角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绿色金融发展前景和工业部门发展模式都带来诸多机遇与挑战。我国工业部门实现绿色转型的资金需求量巨大,且各地区工业部门绿色转型和碳排放水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绿色金融逐渐难以匹配工业绿色转型的需求。未来需要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制定地方性转型金融框架,丰富转型金融产品类型,支持工业产业链绿色转型,加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地方创新,兼顾公平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碳排放强度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绿色低碳的桥梁,因而探究绿色金融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中国2013—2021年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面板门槛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绿色金融对CO2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地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多种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但在不同地区城市、不同资源类型城市、不同规模大小城市,绿色金融的碳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并且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应存在非线性特征;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促进碳排放强度降低的三条间接渠道中,只有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升级显著,而绿色技术创新渠道还不显著,其中产业结构绿色化升级是主渠道。最后提出了发展绿色金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金融支持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绿色金融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作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2010~2020年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且绿色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