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易效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2007年广东省10市50个县(市)211个乡(镇)511个村民小组近1000户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流转调查数据,通过筛选并选出相应的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应的因子,最终核算出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效率大小,结果是:在三类农地流转中,农地流出户的交易效率最高,其次是农地流入户,而尚未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交易效率最低,这一结论符合客观事实,笔者还运用交易效率数据对农地流转时间和流转后的感受作了相应的回归分析。最后,文章还就如何加快农地流转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农地流转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转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以观点为主线对国外相关 研究做梳理,国外研究较多集中在农地价格与农地市场问题。同时,以时间轴为主线对国内研究的发展进 行详细的论述,寻找国内研究的发展脉络,其研究特征是从宏观对象到微观对象,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为主,从经济学视角到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通过文献的研读发现,土地流转的后期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 点:首先,土地流转需要细分为农户间的流转以及农户流转给其他主体(企业、大户、合作社)两种,不 同模式的关注点应有区别;其次,农地流转更应该关注交易成本的研究,农地流转中讨价还价以及维持关 系的交易成本往往被忽略,但事实这些往往会影响土地流转的效果。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中,如何核算是 重点;第三,农地流转后主体收益与农户分享程度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最后,土地的价格机制是土地 市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术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农地流转效率内涵、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因素、农地流转方式与农地流转效率关系、农地流转效率测度4个方面对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进行了概括。指出目前的研究:1在研究视角上,从宏观层面、经济单维度对农地流转效率进行研究的多,而从微观层面、生态经济社会多维度开展研究的少。2在研究内容上,未清晰界定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缺乏支持效率评价的理论框架。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及效应研究不足,效率测度指标的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单一性,忽略了农户微观视角的指标和过程管理的指标。农地流转效率的实证缺乏时间跨度的纵向比较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3在研究方法上,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论文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在理论方面可加强多层次、多维度和动态的农地流转效率的评价标准研究,农地流转效率演化的过程机理研究;在实证方面,开展不同方式的农地流转效率对比研究,并关注农地流转的方式选择与地方自然经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农地流转的效率是影响农地流转顺利实现的最终决定因素,农地流转的效率应当体现在有利于增进农民的整体福利,有利于农民收入的长期增长。农地流转应当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相配合,随着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农民不断转出农地,留守农村的农民逐步提高经营规模和效率。农地流转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农地流转的直接原因,影响需求的因素包括转入土地的收益性和收交加的有效性,影响供给的因素扬农地供给的可能性、农地供给的收益性和供给收益的有效性,农地流转的供给和需求都会经过高→低→高的波浪形态,最后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基于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从要素错配角度研究土地流转如何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而改善总体效率。研究方法:时变SFA模型、固定效应T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流转总体上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区、确权前后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其效果的发挥既依赖于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依赖于对土地权利的有效保护;(3)土地流转主要通过纠正劳动力错配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对土地错配状况的纠正作用有限。研究结论:加强土地流转市场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能改善农业要素投入尤其是劳动力要素的错配状况并进而改善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收入视角,使用2017年和2019年中国农村家庭调查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要素配置及生产效率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农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面板Tobit模型、DEA模型和控制函数法。研究结果:(1)农地转入提高了农户的技术效率,但对分配效率没有明显改进;(2)农地转出抑制了农户的技术效率,提升了农户的分配效率;(3)当经营规模达到13.156亩,农户实际经营规模与技术效率之间出现“倒U”型曲线的拐点;(4)从农业部门来看,农地转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在传统生产环节使用机械的可能性;从非农部门来看,农地转出对劳动力迁移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农地流转较为明显地提升了农户主要经营部门的生产效率,但是对于跨部门生产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为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户生产效率,需协同推动农业生产手段改进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的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8.
交易效率: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新视角——基于广东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2007年广东省10市50个县(市)211个乡(镇)511个村民小组近1000户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流转调查数据,通过筛选并选出相应的统计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相应的因子,最终核算出影响农地流转的交易效率大小,结果是:在三类农地流转中,农地流出户的交易效率最高,其次是农地流入户,而尚未发生农地流转的农户交易效率最低,这一结论符合客观事实,笔者还运用交易效率数据对农地流转时间和流转后的感受作了相应的回归分析.最后,文章还就如何加快农地流转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耕地经营权流转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识别。研究表明,转入耕地经营权家庭比未进行耕地流转的家庭亩均产值提升约27%,且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中青年家庭农业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粮食主产区家庭转入耕地经营权对亩均产值有提升趋势。机制分析揭示了耕地经营权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存在两个途径:一是耕地经营权有利于实现机械对劳动力的有效替代,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实现耕地的规模效应;二是农户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将种植农作物改为种植经济作物,“压粮扩经”的种植选择行为提升了耕地的生产效率。由此,本文提出要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发挥规模经营优势,重视转入农户在种植农作物上的自选择行为,吸收观念先进的年轻群体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要警惕耕地经营权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 相似文献
10.
以农地的权益制度与农地生产效率之相互关系作为论述重心。农地权益制度包括私有制度下,农地农有农用的政策理想,与台湾地区于1950年前后所实行的农地改革要点及其对使用效率的影响。同时评述工商业发展后,农地权益制度,应作如何调整、修正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揭示农地经营权稳定性对于农业生产绩效的影响机理,为相关部门制定提高农业生产绩效的政策安排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中介效应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农地经营权的时间持续性对农业生产绩效显著正向作用,作用路径主要是农业生产投资、抵押信贷金额和农地转入规模等;农地经营权的权利保障性对农业生产投资影响并不显著,但提高了转入农户的贷款可得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同时,也有利于获得规模效应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结论: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绩效,必须充分落实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建立农地经营权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强农地经营权权利保障,规范农地流转管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定量估计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效果,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减少农户耕地撂荒,但这种作用主要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2)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小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中国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降低服务作业成本,健全服务标准和强化合同监管,更好发挥其对减少耕地撂荒的促进作用。鼓励小农户连片作业外包,增强集体行动对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的作用,以此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集体土地经济逐渐繁荣起来,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日趋活跃并在客观上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了一些撕毁合同等违背市场规则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此,笔者从影响农地经营收益的农业补贴政策入手,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得农地租赁市场中的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维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秩序,保证农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耕地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因此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其发展的趋势.以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为研究对象,依托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理论和成果,以标准粮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折算的桥梁,针对当前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区域内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测算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将来占补平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基于江苏金湖、太仓和上海松江的案例,考察不同模式中村集体参与对农地规模经营形成与运行中交易费用的影响。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案例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1)在农地规模经营的形成中,由于缔约频率与主体的差异,“农户+规模经营主体”模式的协调费用要略高于“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村集体”模式。(2)在农地规模经营的运行中,由于村集体对农地剩余控制权的掌握程度不同,“农户+规模经营主体” “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 “农户+村集体”三种模式的农户和规模经营主体履约风险依次降低,但是“农户+村集体+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村集体”两种模式中的村集体存在侵占其他主体权益的风险。研究结论:村集体参与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减少农地规模经营模式形成和运行的交易费用,但同时可能会增加不同经营模式运行中侵占其他主体权益的风险。建议引导与鼓励村集体参与到农地规模经营中,并强化农地规模经营风险的监管和防范,因地制宜地推广不同农地规模经营模式经验。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自然生产功能损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评估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的生产功能损失。研究方法:以北京为例,在遥感影像生成的1991、1997、2000和200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支持下分析了耕地损失特征;利用气象数据结合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计算了作物生产潜力;从点、线、面和各区县角度分析了1991 — 2004年耕地损失对作物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北京耕地由1991年的6158.9 km2减少为1997年的5598.9 km2,2000年的5121.4 km2以及2004年的4387.8 km2;由中心城市周围的面状耕地损失、次级城区周围的点状耕地损失和交通干线周围的线状耕地损失导致的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分别约为14.52×104 t、20.67×104 t和103.76×104 t;1991 — 2004年,北京各区县作物生产潜力损失总量约为223.6×104 t,其中密云区损失最大,门头沟区最小。研究结论:快速城市扩展过程中耕地生产功能损失明显,制定耕地保护策略时要兼顾耕地损失的数量、格局以及功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基于生计资本差异分析东北农地富集区建档立卡农户与非建档立卡农户农地经营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向乡村振兴有效过渡提供参考。研究方法:DEA模型与Tobit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农户农地经营效率偏低,建档立卡农户的综合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均显著低于非建档立卡农户,而农地经营效率差异主要是由二者的纯技术效率差异引起的;(2)建档立卡农户与非建档立卡农户均存在土地与资金投入冗余;(3)在生计资本差异下,样本农户总体、建档立卡农户、非建档立卡农户的农地经营效率主要受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的影响。研究结论:应注重从农业技术应用、农业生产金融体系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农户农地经营效率。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明晰农地权益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进而揭示当前全国各地对农业转移人口农地权益保护状况。研究方法:基于Pr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从全国范围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的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2)农地权益保障状况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区域经济越发达,农地权益保障越完善;(3)农地权益只得到部分保障对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迁移起着促进作用,但却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着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论:农地权益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农地权益的不充分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负面影响,而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这种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