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佳 《中国经贸》2009,(18):94-94
产业集聚就是将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的一种重要组合力量,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基于产业集聚战略的优势,运用产业集聚策略,规划产业发展,构建产业集聚战略下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图取得产业竞争优势,并因地制宜的灵活运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式来实现产业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2.
黄顺春  高芳圆 《改革与战略》2013,29(5):40-43,100
产业集群发展是广为政府、企业认同的发展经济的重要形式,但许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却正遭遇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带来的人力资源方面的挑战。文章在梳理现有文献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人力资源集聚的特点,产业集群发展集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构建产业集群人力资源支撑共享平台,能够有效地改善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应对人力资源挑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产业集聚中来,因此,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体系在结构、功能和目标上存在着相关性。明确产业集聚内部创新主体的分工、增加本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贡献率、整合区域内部经济资源等,可以更好的促进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产业集聚下的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产业集聚来考察安徽应该将哪些产业作为承接的重中之重。研究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是本文的前言。主要阐述了研究意义及思路,并回顾了有关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二者关系的文献。其次是理论分析部分。提出要将发展产业集聚作为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探讨了产业转移在集聚效应下的动力机制。接着是实证分析部分。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的静态和动态指标,对安徽和长三角地区39个行业代码为两位数的工业门类的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定,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安徽和长三角地区各个产业的集聚发展阶段进行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得出安徽的可承接产业。最后总结了全文。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背景下,北部湾经济区发挥自身地理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聚是其必然选择。本文以承接台资产业集聚为例,通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资产业的必要性与现状,构建促进北部湾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财税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6.
围绕动漫产业集聚发展分析了动漫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机理,从影响动漫产业集聚内外部因素出发建立动漫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山东省动漫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构建动漫产业集聚发展的"关联—协作"模型,从而规划基于产业"纵向关联、横向协作"的山东省动漫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动漫产业集聚发展对策,以推动山东省动漫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建设绿色低碳城市的背景下,构建集聚模式多样化的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对于降低城市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以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视角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制造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并进一步基于集聚外部性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集聚类型异质性来看,制造业集聚和产业协同集聚均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但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更显著也更强烈,特别是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从集聚外部性异质性效应来看,相较于MAR外部性效应,制造业集聚的Porter外部性效应更能促进城市碳排放强度降低;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全行业协同集聚的Jacobs外部性与城市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U型曲线关系,且这种影响在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过程中更显著;从区域异质性来看,产业集聚类型异质性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各城市应培育差异化的主导产业,优化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培育制造与服务一体的多功能产业群,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的外国直接投资和产业集聚情况出发,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HHI指数,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集聚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集聚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对FDI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指出利用FDI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效应来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政策,培育相关产业集聚,协助中部地区实现腾笼换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金融产业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金融产业集聚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高,南昌金融产业集聚综合得分最低,最后针对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健 《特区经济》2014,(8):66-68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产业转移趋势的集聚指数模型,计算静态集聚指数和动态集聚指数,从产业存量和增长速度两个角度分析,找出长三角地区具有转移潜质的产业。计算重庆市改进产业梯度转移系数,分析并找出它具有承接优势的产业。在此基础上,选出长三角与重庆市可对接产业,提出长三角和重庆市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产业集聚~①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升民企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本文以湛江市电饭煲产业集聚现象为例,在调研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体系及提升民企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抓住服务社会这个根本,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目标,构建一流的服务平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宁波市丰富的海洋资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资源依托。"高校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是科技兴海的重要平台。"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宁波大学围绕地方海洋与水产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以重大科研项目和自主创新成果  相似文献   

13.
<正>以临港产业带建设为牵引,构建提能升级、开放创新、数字赋能、绿色发展的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产业平台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础所在。200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台州时指出,要坚持集聚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实现民营经济再次腾飞的平台。2023年,省委书记易炼红在台州调研时提出,要培育更多“叫得响”的民营企业,塑造“拿得出”的更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4.
何尚汉 《改革与战略》2013,(7):83-86,91
现代服务业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南宁高新区要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特色产业优势显著,教育、人才资源聚集和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完善等条件的支撑下,应该走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路。重点是要树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理念、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类型与定位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5.
黄孔森 《浙江经济》2010,(13):57-58
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联系现阶段实际,常山更需要在“构建大平台、发展大产业、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常山要树立跳出园区发展园区的理念,统筹全县工业平台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和效益叠加,优质要素与资源集聚,从而提升整个工业平台整体规模、实力和品位。要不失时机地推进开发区整合提升,实行统一的产业规划和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环境下,平台化正在成为互联网发展潮流,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以混序组织模式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提供了良机。本文针对互联网产业以安卓平台、支付宝平台、菜鸟网络物流平台为案例,分析混序组织在构建互联网产业平台中的作用,认为混序组织将是未来互联网产业平台组织构建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机遇,实施产业集聚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产业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益,确立产业集聚竞争优势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在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下,广西要转变依赖资源的竞争方式,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加强区域协调,是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的重要保障,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培  张雷雷 《科技和产业》2013,(11):101-103
采用区位商对江苏省2002—2011年间28个制造业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发现纺织业等13个产业集聚水平较高,且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强。运用熵值法对江苏省13个集聚产业做综合评价,构建产业集聚综合评价与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结果发现:江苏省13个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省域经济增长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9.
高技术产业生态位的构建与空间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位构建具有不同演化模式是高技术产业对资源环境选择在不同尺度上存在不同选择的结果。我国高技术产业生态位的构建遵循生态空间演化的集聚与扩散效应,是产业要素从原有生态空间分离,进行生态区位选择,在新的生态区位上进行产业集聚与空间扩张的过程。高技术产业生态位构建可以通过多稳定平衡态而成为产业强有力的进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文章阐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意义,探讨政府致力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路径:制定长远规划;把握集聚节律;比较优选集聚;加快平台构建;注重模式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