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资源价值的构成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本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1(2):15-19
自然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如有价值又是如何确定的?本文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探讨资源价值的构成、分析资源价值的构成因素和确定条件,认为资源是有价值的,从而引起人们对资源的高度重视和珍惜.避免在"资源无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而带来的对自然资源的无偿占用、掠夺开发、挥霍使用以及资源破坏、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恶果,并从立法的角度来保护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2.
3.
生态价值浅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严曾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1,(10):16-18
本文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和原有生态价值理论的基础上, 分析了生态价值、使用价值不同于一般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同时列出生态价值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可直接用货币度量的价格,及以间接形式表现的级差收入方式。并明确建立科学的生态价值理论对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资本化: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态资源不合理利用和浪费,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资本存量减少,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生态资源资本化的理论与现实基础角度,分析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资本化过程,提出了生态资本积累、生态资本的价值评估方法、运营与管理等值得研究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论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及其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车裕斌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4,(Z1)
本文以我国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分析为基础,认为耕地的生态价值必须通过相应的途径在耕地所有者与生产者身上体现。并重点进行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讨论:①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理论基础;②耕地资源生态价值的构成及其评估方法;③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态资源的价值一直是生态经济的中心问题。过去,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资源的交易不能进入市场,因而它没有价值;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生态资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也具有价值,是一种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复合价值;未来,生态资源的价值将转化为生态资本。 相似文献
7.
<正> 资源生态经济平衡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一、资源生态经济平衡的概念和特证资源生态经济平衡是资源生态经济系统的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是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人口以及价值流动过程中所实现的一种动态平衡。资源生态经济平衡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一) 资源生态经济平衡的相对性。资源生态经济平衡是资源经济平衡和资源生态平衡的对立统一,而这种平衡之间的对立性和矛盾性是绝对的、经常的;两者之间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概括起来, 相似文献
8.
9.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分析,从价值哲学出发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其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益的货币衡量,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将其划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增值性和潜在价值不易衡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模式,对于深入开展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和社会代价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高德海 《生态经济(学术版)》1990,(5):5-7,49
长期以来,人们在旧的商品价值观念指导下,一直认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统称生态资源)没有价值。人们在生产中只重视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生态效益,利用和破坏生态资源不予补偿,使得掠夺破坏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的现象普遍发生、屡禁不止。因此生态资源价值问题乃是目 相似文献
13.
从资源、环境、风险透析负价值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资源环境等损失的实证研究可看出,负价值是个客观存在,是正价值的负值。负价值主要是由“有用劳动”的缺陷性、局限性和某些破坏性形成的。正负价值的产生并非取决于劳动的量,而是取决于劳动的质,体现效用与费用的统一,在发达市场经济下是同科技主导作用和正负效应制衡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规律相关。负价值的研究有利于立体地深化劳动价值论,有利于解决一系列经济质量、安全、节约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兰海 《生态经济(学术版)》1991,(3):33-35
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本文认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质是一个能量和物质转化利用的生态经济过程,并阐述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循环再生、协调共生、适应性、多样化、持续发展、商品性开发利用和集约化经营等生态经济原则。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认为,在资源开发和转换中,必须树立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以获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并提出一套资源型地区生态经济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7.
18.
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振兴的历史机遇期已到来。中华五千年的农耕生态文化精髓与新时代生态文明的价值追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准备日益成熟。基于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的价值构成、模式选择、转化类型,析出当前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困境肇始于要素困境、认同困境、载体困境和理性困境,从而制约着其生态资本化的进程和效果。对此,从乡村农业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的生态功能的再定位、生态资源产权价值的界定与推广、乡村社会治理的生态管理模式等四个维度出发来探讨欠发达地区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其生态资源的全域开发与高效利用,满足乡村农人与城镇市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9.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要从基本方法和“基因”层面的变革开始。19世纪的自然科学限制了辩证法的水平和马克思的视野;《资本论》存在“基因”缺陷。马克思不了解商品的“原子核”;没有自觉地分解使用价值概念;没有建立起劳动与需求、效用与价值对称的微观结构;没有发现“需求二重性”。但是,《资本论》的内在逻辑通过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可以将劳动价值论升格为“资源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需要反思。唯物辩证法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将转化为形而上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经验教训与价值理论中的“基因”缺陷有必然的联系。《资本论》的“基因”修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将对2 1世纪经济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阐述中国的扶贫政策由扶持到户转向扶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由过去扶持农民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农副业转向扶持贫困地区发展支柱产业,由单纯向贫困地区输入资金和物资转向帮助贫困地区进行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是中国近年来的扶贫实践。扶贫政策的转换表明中国扶贫政策正逐步向以市场经济为指导的轨道转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