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从1996年开始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制度,截至2007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农村低保对象已达3000万人,2008年全国农村低保对象将突破3000万人。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国农村低保工作从点到面、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各地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农村低保制度将由试点地区扩大到全国农村。农村低保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为广大农村贫困人群拉起一道最低生活保障“安全网”。它的实施对未来中国农村扶贫、“三农”问题的合理解决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着2020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进入了2020后扶贫时代,低收入人群、易致贫返贫人群以及贫困边缘人群虽然脱离了绝对贫困,但这些脆弱性群体仍受到相对贫困困扰,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致富,并很容易再次陷入贫困,还需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兜底保障,因此研究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扶贫绩效,充分发挥其"兜底"功能,以应对返贫挑战,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文章基于2016—2018年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扶贫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报酬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并绘制了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水平的区域分布图。[结果](1)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综合效率值良好,扶贫纯技术效率较高,扶贫规模有一定不合理性。(2)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提高会制约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公共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的提升。(3)不同地区的农村低保兜底扶贫绩效存在差异。(4)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有待提高。[结论]提出优化农村低保财政支出规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实施差异化政策、提高农村低保精准扶贫瞄准度等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问卷调查法,本文试图运用社会排斥理论对农村低保对象的生活图景进行描绘。研究发现,虽然农村低保对象获得了国家正式制度的保障,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经济排斥,这主要体现为:他们经济收入微薄,成为村落社区中的底层群体;他们生活消费受到限定,被排斥在普通的消费空间之外。同时,他们也依然面临着社会排斥,具体体现为:其关系网络规模狭小,构成单一;与村民的心理距离大,疏离感强烈。这些排斥会导致农村低保对象的持续贫困。因此,消除排斥,促进低保对象的社会融入,是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丹  李鹏  杨璐 《农村经济》2017,(12):62-69
精准扶贫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两项重要的反贫困制度。本文作者基于实证研究,探索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与民族人文习俗特征的关联性,从协同治理视角剖析了低保制度与精准扶贫的联动逻辑。研究发现:民族地区普遍性贫困及民族文化习俗特征直接影响到家计调查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家计调查与收入倒排法相结合的瞄准方式体现了基层贫困治理的逻辑,兼顾了公平性与政策灵活性;自上而下的指标控制及贫困线与低保线的分离导致低保排斥;低保兜底对于贫困人口物质脱贫与心理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文中最后提出的对策建议是:精准扶贫与低保制度的共治应以制度理性与民族传统的合理的习俗融合为基础,强化协同性,并激发精准扶贫与低保制度衔接中各主体互动参与的合力。  相似文献   

5.
2007年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新农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实施,两项制度如何顺畅、合理衔接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利用生活需求法测算了农村低保老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为低保家庭参保人代缴保费应分类实施;审批低保申请时,申请家庭的老年人基础养老金不计入家庭总收入,但个人账户养老金应计入家庭总收入,低保家庭成员参加新农保缴纳的保费不应从家庭总收入中扣除。  相似文献   

6.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随着我国农村扶贫战略的推行,农村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现有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严重边缘化,传统的区域性开发式扶贫受到了挑战,迫切需要一种比区域性扶贫战略更加精确的瞄准机制来帮助他们脱贫,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农村低保制度)便是最适宜的制度选择。农村低保制度是对年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实行差额补助的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对于缓解农村居民贫困,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有所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国农…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总结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挖掘农村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以期为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文章基于统计年鉴与文献分析法,采取问卷、座谈、入户走访等方法,以低保享受家庭、低保管理人员及其他群众为调研对象,随机抽样了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管理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各省的统计年鉴,统计分析各省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人均医疗的差异性;由此提出设置低保准入强制性条件、推行低保时限及渐退制度、开展低保专项治理工作等对策。[结果]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农村低保标准明显高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而同属于发达省份的广东省低保标准远低于北京、上海,主要原因是由广东省内部各地区贫富差距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各省市农村医疗标准差距不大,主要原因是物价指数、医价指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无差距。[结论]目前我国农村低保人数逐渐增加,农村低保补贴标准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存在着农村贫困线较低、各省(市)低保标准差异较大、低保对象确定程序缺乏公开、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南江县属边远山区贫困县,2007年底,全县有绝对贫困人口2.04万户、8.36万人。2007年初该县在围绕“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公平施保”的基础上开始试点推行农村低保制度,下半年全面铺开,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至2007年6月底,全县评定农村低保对象12844户、29981人,县财政按全县农业人口人均2元预算农村低保资金110万元,配套月支出保障金599620元,上半年月人均补助20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CHIP2013数据对我国城乡低保资源配置差异和瞄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人力资本和健康状况对城乡低保资源配置的影响是一致的,而家庭规模、年龄、性别、兄弟姐妹个数和就业/上学情况对城乡低保资源配置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2)目前我国城乡低保资源配置效率均较低,存在较高的漏保现象。(3)按收入或资产来进行评估时,城市低保的瞄准效果要优于农村低保;但按倾向得分来进行评估时,农村低保的瞄准效果反而要优于城市低保。  相似文献   

10.
低保制度是维系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核心政策之一,而低保发放则直接关系农民群体的切身利益与制度贯彻的实际质量,其所具备的减轻低收入农民家庭生活压力、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节农村收入差距等突出效用毋庸置疑。但由于相关机制统筹的不健全与工作执行的不科学,现阶段农村低保发放的方针、模式以及规则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规范性,亟待进行调整、改进,而通过法律化的途径进行规范整治则是解决当前农村低保发放诸多不规范问题的必行之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农村样本构成的面板数据,使用PSM-DID识别策略,严格评估了农村低保对受助者政府信任、社会信任和社会问题主观感受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农村低保能够有效提升受助者尤其是贫困受助者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2)获得低保可以改善贫困受助者对邻居的信任程度,但同时也会削弱其对父母的信任程度;(3)农村低保能够有效降低受助者对贫富差距、医疗、社会保障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且该效应在贫困群体中更为突出;(4)在改善政治信任和社会信任以及缓解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主观感受方面,农村低保在西部地区的作用不如在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渝东南贫困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贫困面广,应保者众以及地区财力弱等特点,渝东南成为重庆市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焦点和难点所在.因此,对于该地区的农村低保标准进行研究,不仅是重庆农村低保制度成败的关键点,而且会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对渝东南地区的实地调查,本文通过对渝东南农村低_保标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该地区低保标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16035户样本数据分城乡估计了各省份20%最低收入人口的最低生活需要的中值,并将基本需要与各省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了对比,发现城乡之间的最低生活保障差异程度远大于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差异程度,若以基本需要为基准,存在向城镇居民提供过度救助福利但大多数农村则提供不足的问题。除了极少数发达省份,大多数地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差异不大,但各地的低保标准以及补差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越贫困的地区需救助的力度越小。从不同规模家庭的基本需要来看,城镇居民的家庭规模效应非常明显,但农村居民的家庭规模效应不大。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要实现的基本功能不同,因而基本需要也不同,但单一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并不能适应需求的异质性,以收入确定低保户并以低保资格为前提提供附带福利的做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14.
<正>江苏省如皋市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新政,农民将从中得到更多实惠。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动态管理,提升失地农民、失业断保人员和城乡贫困人群社会保障水平,确保被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实地案例调查与基于20423位村民、632户低保家庭数据的定量分析相结合,考察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与政策要求不尽相符的具体表现与成因机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识别保障对象时,原本应作为识别标准的农村家庭收入因难以准确衡量而被淡化,老龄、残疾等直观的个体特征成为主要的识别依据;同时,低保评审过程中村民评议环节作用突出而政府主体角色弱化,伦理道德、乡村治理乃至村组干部意志等都会对评审过程产生影响;继而,诸多附加或配套政策又产生了放大农村低保评审乱象的客观效果。本文认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从提升保障对象识别的精准度入手加以完善,强化基层政府的主体作用,并结合各项脱贫帮扶措施的梳理和优化,使之最终成为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我市所辖管14个县(市、区)中有11个是固定贫困县,贫困面大。309万人口中有196万农村人口,占62.5%。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30.41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097.24元低1266.83元。农村低保对象13.3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3%,有年龄在18—28岁未就业劳动力的低保家庭近万户。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兰坪县农村低保制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了解,走访低保对象、收集资料,针对兰坪县农村低保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保障对象认定困难、发放不规范、动态管理滞后、返贫严重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大中央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低保法制建设,加强对低保资金的监管和发放,完善农村低保对象的鉴别和退出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辽宁省财政筹集城乡低保资金36.8亿元,包括全省历次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以及从2011年4月起为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所需资金,保障和改善218万城乡低保对象基本生活。目前,辽宁省城市低保标准达到月平均310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CFPS微观调查数据,构建了2010年和2014年中国村居层面低保制度覆盖率及瞄准偏误指标,考察低保制度覆盖和瞄准偏误对农民主观评价农村基层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村居低保制度覆盖率的扩大会显著增加农民对基层政府工作能力的肯定,但是随着低保瞄准偏误的增加,农民对基层政府工作能力的评价下降。(2)异质性分析发现,大姓占比越高、经济发展越落后、村委会选举比例越高的村庄,农民对于政府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公的反应更加强烈。此外,濒临贫困线边缘群体对低保制度覆盖率和低保瞄准偏误的敏感性最高,存在“酸葡萄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农民对低保分配方案的公平感知显著影响了其对基层政府及其代理人工作绩效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农村低保对低保户“输血”救助,扶贫开发为贫困户“造血”扶持。从近日召开的湖北省扩大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试点工作会了解到,今年这两项制度的对接与互动将在2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及所辖乡镇村全面铺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