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远远超过了贸易溢出效应,成为危机在各国间传导的最为快速和复杂的渠道。危机爆发后,迅速通过外商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共同贷款者和银行间的相互关联,把危机传导至世界各国,给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应逐步加强金融监管和金融合作,有效防范债务危机的金融溢出效应,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由美国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下,发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该文在分析了各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后,以多边贸易体制是一个“全球公共物品”为视角展开讨论。认为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基本凯恩斯主义理论框架讨论的是一个封闭的经济社会”,所以各国在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具有封闭性、内在性的特征,应对政策的实质是以拯救本国经济为己任,这是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内因;“搭便车”和“囚徒困境”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征。但保护主义毕竟是短视行为,自由贸易依然是世界经济贸易的主流。  相似文献   

3.
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萧条,各国对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贴良方跃跃欲试。尤其是遭受危机重创的美国更是已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早期的和七十年代以后的贸易保护政策,详细分析了金融危机情势下美国实施的新贸易保护措施,由此揭示美国的贸易政策为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环球财经》2008,(7):14-14
中美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双方更加务实坦率。尤其中国开始对美国经济政策的瑕疵直面批评,如对美国政府对美元持续贬值的放任态度,美国应对次按危机所作出的“过于自信”的政策调控等。保尔森认为,中国对美国政策的批评是因为其经济实力在增强,在贸易、货币、资金流动这些全球问题上声音更大了。  相似文献   

5.
姜欣  荣婷婷 《中国经贸》2011,(21):56-5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使全球经济迅速陷入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显著下降。市场供需波动剧烈,世界各国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国际贸易迈入低速发展的后危机时期。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掌握主动。调整政策。开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局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吴遐 《沪港经济》2009,(7):26-27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螺旋向下,各国政府应急之策频频出台,给金融机构注资、政府收购垃圾资产、财政拨款刺激经济——这些政策给疲软的全球经济打了一剂强心针。然而从长期来看,创新才是遏制经济衰退的“不二法门”,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医治”旧经济导致的危机综合症。  相似文献   

7.
张宇 《中国经贸》2009,(22):156-15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与危机发生前高涨的美国经济有一定相似性,应当从中得到警示,防患于未然。本文针对金融危机爆发成因,从证券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对各类经济组织基于金融危机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加强监管.政府通过贸易政策和管制措施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统筹规划货币、财政、贸易宏观经济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周黄河 《魅力中国》2010,(3):234-236
美国金融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最终导致大范围内经济危机的爆发。各国政府为了扩大“内需”,纷纷实施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采用购买“国货”政策,反倾销、反补贴政策,以及其隐性贸易壁垒等。这些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凸显出现有国际经济体制的不足。而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也对我国经济造成很大影响,适时完善国内相关立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经济危机下的贸易纠纷,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美国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随之而来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给全球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国纷纷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应对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冲击,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在这一危机背景下的经济金融政策。本文拟就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张茉楠 《中国经贸》2013,(11):60-61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再年之后,全球经济依然乏力,尽管全球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系统性风险有所下降,但发达国家政府债台高筑、平衡财政困难重重,新兴经济体结构性短板日益凸显,各国政策空间几近极限,真正走向复苏并启动新增长之路并不好走,危机还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1.
李红霞  李琪 《改革与战略》2011,27(10):168-170,174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已成为各国应对经济、环境等多重危机的有力举措。中国正处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转型期,实行“绿色新政”尤为必要。各国的实践对我们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绿色新政”的政治意愿要转变为政治行为,政府需尽快做出反应,提升政策理念,充实政策参与主体,理顺政府管理体制,提高政策工具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贸易传染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90年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次带有传染性的金融危机,即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以及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危机不仅对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大、持续时间长,而且带有波及整个区域甚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特征。为此,许多学者提出了“传染效应”的概念,对传染效应提出各自的定义.分析危机传染的渠道并提出增强抵抗传染能力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研究危机发生的机制,而重在研究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渠道。本文首先用大量事实证明亚洲国家间存在着紧密的贸易联系,从理论上说明贸易渠道传染的竞争效应、收入效应和双边贸易效应,然后以受危机波及国家的大量宏观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证明贸易渠道在亚洲金融危机的传染中是最显著的。本文也基于这一实证研究,指出了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且愈演愈烈.次贷危机使美国本土经济受到重创,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数轮巨大的金融震荡,各国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作为主导力量的美国,其任何方面的问题都会产生连锁的"多米诺效应",从而迅速波及各国.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实施反倾销贸易政策的动因与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美国反倾销贸易保护活动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美国实施反倾销贸易保护政策的动因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强度,并对其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表明,反倾销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牵制,对一国整体福利来说并不一定有利。因此,在全球竞争中,为提高贸易效率,各国应建立更加开放的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15.
布什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评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外贸易政策对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始终起着重要作用。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以后,面临新的国内外贸易政策环境,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全球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对美国的贸易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推行一条“强硬的单边主义、富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以及脆弱的多边主义”相结合的进攻性新贸易保守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16.
从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世界各国的应对策略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始是“抱团取暖”:各国携手应对危机。后来却是“摩擦生热”:各国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搞以邻为壑那一套。尤其是以危机的发源地美国为甚——美国总统奥巴马已签署包含“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国际舆论担心“他将为世界制造一个危险的先例,国际贸易环境很可能会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迅速抬头而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7.
徐倩 《辽宁经济》2010,(4):32-33
随着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金融危机,并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了应对危机,世界各国都在根据本国的情况和需求,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促进贸易增长和经济复苏,这使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齐心  刘岚芳 《首都经济》2008,(11):86-87
一、世界经济下行态势明显,但未来油价走势和次贷危机的影响程度依然不明朗 (一)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居高不下。已经爆发了一年多来的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银行业倒闭危机频现、金融机构资产大幅缩水、股市持续低迷.高度的信用风险出现在各国金融系统。为此.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出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接管“两房”,英国、日本等国纷纷巨额注资金融系统,  相似文献   

19.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然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美国经济至今仍未能彻底走出衰退。欧元区各国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陷入债务危机的泥潭,从冰岛、希腊到意大利、西班牙,危机向欧元区核心国家不断蔓延。与此同时,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面临着整体结构不可持续、收入分配不合理、地区差异逐渐拉大、资源环境难以承载等问题,经济增速逐步放缓。  相似文献   

20.
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席卷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显著的信贷紧缩和去杠杆化趋势,市场越来越把应对危机的期望寄托在各国政府身上,期望政府注资能够有效稳定金融市场并刺激经济。于是,赤字财政再次引起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